席德進畫展

rice



  午後,終於突破心裡對於人車愈益繁多的台中街道的煩躁,前往國美館,欣賞期待已久的席德進畫展。

  國美館附近,是我極為熟悉的區域,大學離這兒不遠,還曾有一段時間住在這附近,當時團契的契友經常在半夜時間,買些宵夜飲料,就坐在美術館外的草坪享用,天南地北聊起天來。那時候的美術館外,即便到了半夜,也經常有許多學生或年輕夫婦推著嬰兒車散步,乾淨的夜色、清爽的空氣,非常適合這種聚集!

  不過,美術館基本上,不是設計來給居民散步聊天用的,而是用以保存與展示藝術作品,並且、可能的話、提供各種美學的常識以及讓人民有機會接觸和玩耍藝術的機會。

  所以,曾聽修習博物館學的學生告訴我說,其實這種充分運用了外圍空間的生活方式,對於美術館的評估上,不見得是好!美術館有它自己的應該要達到的目標,過去往往一整年的進出館區人數,比外面一個月的散步的人還要多!

  大學時代,因為一堂藝術概論的課程,加上學生身分,票價低廉,曾有一學期的時間,下午沒課的時間,會很輕鬆隨意地瀏覽美術館一番;那個時候,其實比較像是走馬看花、虛應了事,對我而言,真正在美術館裡的享受,比較是那個極大的空間當中,只有少少的人們停留!加上環境又安靜,過去的我對於美術館看展覽的印象,向來是:舒舒服服、安安靜靜、輕輕鬆鬆!

  有趣的是,我沒有想到,當時只是一堂通識課程的「作業」(上美術館看展覽,寫心得),竟然成了日後多年的主要興趣。近些年來,先是圖像(ICON)吸引了我的注意,爾後偶然的一次聆聽蔣勳的演講之後,正式甦醒過去只是偶爾接觸的領域,開始比較有系統地閱讀或是藝術史的相關課程。

  台灣的美術歷史發展,其實在許多的大學課程當中,早已被拉出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我無緣在學校修習這門科目,對於台灣許多的藝術家,知道的其實稱不上多,會知道席德進,大概是因為兩年前在北美館的展覽當中,被席德進對於台灣古厝、沙洲與海岸的『氣息』給深深吸引,特別是他的水彩畫中,透露出一種與自然相連結的感受,總令人非常享受在閱讀他的畫作當中!

  一本介紹他的畫冊上說,席德進最喜歡開著他的小車,到處晃,看到一個地方覺得好了,就把車子停在路旁,拿出畫具,開始寫生。他不胡亂作畫,而是讓自己跟那個景緻土地對話,等有了感覺,才會開始動筆。

  也許是因為這個夏天,穿梭在東岸的幾個海濱或部落,我也常常看到一個地方、覺得美麗,就停下來,深深呼吸、安靜、讓自己的氣息和當地的氣息相連,取得安穩的狀態之後,拿出札記本,有時寫上幾句、有時做個速寫──這個簡單卻深刻的經驗,當我再次看到席德進的水彩畫(這次有許多席德進最喜歡的『船』)之時,感受也就特別深刻!

  水彩畫將古早時代的台灣風景或鄉村、房厝,如實表達;筆觸中特別有一股沉穩和情感顯露──是深刻的喜愛才能夠有的呈現吧!可這麼深刻的喜愛,卻又不至於濃膩到令人無以喘息(他的水彩風景畫中,這部分呈現的少;倒是人物油畫中,常常有好幾幅的感情和色調,的確令我無以喘息阿∼∼∼)。下午待在席德進展覽區的時光,有時湊近觀看、有時站得老遠,他的水彩畫中,有好多水墨的感受,我一方面好奇,一方面覺得有趣,而事實上呢,大多時間,我都是咧著嘴笑著的哩!

  對阿,咧著嘴笑!看他的水彩畫,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享受呢!我好像不只是在看畫,而是通過他的畫,隨著他的腳步,回到了過去的時光和過去的台灣;恍惚之間,彷彿自己又成了一個孩童,可以任意穿梭在鄉下的那些山水、古厝、大人的聚會、村里的廟會或各式各樣活動當中,我可以睜大眼睛、安安靜靜享受眼前一切的景緻與故事──小時候,不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世界的嗎?

  所以,我實在好喜歡這次國美館展出的席德進【鄉土歌頌】的展覽,這是他逝世23週年的紀念展,由於席德進基金會就在台中,國美館過去便一直展出他的畫作(也許當年閒來無事在美術館瀏覽的午後,曾經看過他的展覽哩!只可惜,當年的自己,真是很混,只是進去玩耍的而已…….),加上他就葬在東海的花園公墓,也許下次找個時間,去看看他的墓吧!


後記:國立美術館

  聲音和氣味,的確是兩種無法躲避的感官暴力。
  我的意思是,相較於視覺、觸覺和味覺的可以自由選擇,聽覺與嗅覺充滿了無可選擇和無法逃離的無奈。人對於視覺、觸覺和味覺,擁有極高度的主動性和決定權,人可以選擇想要觀看或不想要觀看的景象,人可以選擇碰觸或不去碰觸一個實體,人也可以選擇品嘗或不品嘗任何一種食物。

  相對於這三種感官,人類對於聽覺和嗅覺,其實不那麼具有完全的選擇性,無論喜歡與否,好像都得接受,多少有一種遭到強迫的感覺。昨天去國美館看展覽,館區或許恰巧在進行下一個檔期的架置,工作人員就在偌大的空間敲敲打打,加上一些仍然新鮮的漆的氣味,雖然已經很淡,可空氣中似乎還是含有油漆的氣味。最誇張的是,館內的二樓是餐廳咖啡區,我抬頭望去,恩,有不少人正在享受中台灣的陽光和cafeteria的飲品與美食,一切看來浪漫,可對於一個想要好好欣賞席德進的台灣山水水彩畫的觀賞者如我而言,老實說,敲打的聲音、殘留的木工氣味、食物和咖啡,全混雜在一起了,這些真是一種折磨!

  這還不打緊,館區內有一些穿著像是平常大家會在大樓入口看到的那種警衛服裝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工作人員?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保全人員、配置的館員,或是什麼其他的人,如解說人員還是什麼之類的?!(不過,非常確定的是,他們不會是美術館的義工,因為在進入館內時,入口處坐著一位穿著便服的女士,正在讀著書,進館前,由於不清楚位置分配,還特地問他說,到底從哪裡進去、以及席德進的展覽究竟在哪一區?)

  這些穿著相同服裝的人,很像是一個個年紀過大的童軍,我進入展區之後,他們便一直在身旁走來走去,雖然已經盡量保持距離,不過,那種感覺像是被監視一般,真是令人極端不舒服!

  有時候,我會在某幾幅畫前站立較久的時間,想要好好跟畫對話;或有時較為靠近畫作,想看看他所用的紙和下筆的筆觸,這時候呢,就會發現有一個『童軍』也在身旁不遠處站著,嘗試想要用緩緩移動、像是不經意停留在我身旁的手法掩飾他們的行徑!

  好吧!我從進入這個展區,他們就『陪著』我看畫,還不時移動身影,是怎樣?我是來看畫的,又不是來看他們?
  好吧,就算說,真的坐在那邊實在太無聊了!或者,國美館對於席德進的畫作果真非常呵護,深怕觀賞者弄壞了他的畫,但是,就算如此,難道真的有必要呵護到這種程度,感覺像是在防賊一般嗎?


  從畫作攫取的舒適感受是一回事,可是,這次的看展覽的經驗,卻是另外一回事──那就是阿,實際觀賞的感受真是差到極點了!!

---

  倒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坐在入口處的女士,卻成了昨天在國美館當中,所接觸到或見到的人當中,最為和善和最融入藝術感受的人哩!離去前,到服務台那了一些資料回來看,他恰巧在服務台內拿東西,起初我沒看到他,倒是他先問我:『喜歡席德進的畫嗎?』我一愣,先答腔,後來才認出是他,給了他一個微笑。

  國立美術館,目前的「規格」是玻璃的格式,內部採取開放式的管線設計,看起來,很有龐畢度的風格啦,只是沒有那麼巨大啦!(但是,感覺上,也比過去「省立美術館」的時代,內部展示的區域要來得廣大多了!而且,還設計了一個兒童專區,可以讓孩童自由操作藝術,雖然沒有開放,但看起來好像還不錯哩!)台中的氣候宜人,一年當中,陽光的時間長,且又沒有南台灣的燠熱難耐,這種玻璃式的設計,好像也是不錯的設計吧!

  不過,台灣終究屬於低緯度地區,,加上近50年來,全球溫度越來越高,年雨量已遽減為50年前的一半,加上台中市本來就屬於較為乾燥的地區,一年當中的日照時間非常的長!昨天在館內享受陽光的感覺雖然舒服,但是這是一個展覽館區,許多的藝術作品都必須恆溫存放;加上到了夏天,想要維持相同的舒服感受,勢必得花費更多的冷氣!況且,台灣有許多人(特別會去美術館看展覽的人),大概都是連冬天的陽光,都會拿枝陽傘想要把日光擋掉,我實在不知道,這個設計,是不是真的適合台灣耶?!?!

  聽朋友說,國美館前幾年都是關閉的,一直到今年才又開放,但館區好像也尚未完全完工,所以還有一些地方的工程仍在進行當中。館區的整體感覺還很新鮮,甚至標示得不太清楚,或許該建議他們把一些館內的展覽動線設計的更為流暢些的好吧!

  至於,位於二樓的cafeteria,大概也是一個新點子吧!不過,我卻悲觀地認為,那裡,大概會成為另外一個「前幾年的戶外散步區」,成為未來台中市的『藝術時尚』的相約地點,以示其『高品味』吧!


 


回 《作品與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