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jpg (3089 bytes)home.jpg (3180 bytes)

1.永遠的世紀末——從孟克、克林姆藝術看世紀末抉擇

                 2   3 4                                                         作 者:陳韻琳(gospel)
                                                                                                                網頁製作:李俊逸(stafi)


十八世紀末的時代變革與拿破崙

  每一個重要的時代變革,都可以找到幾個重要的關鍵人物。

....... 譬如說,影響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時代變革,最重要的關鍵 人物,是拿破崙。他將法國大革命推翻貴族專權統治後的暴亂時局,帶 向穩定,他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深深紮入歐洲民心,讓不知 多少渴望時代變革的理想主義者興奮不已,也是他,讓不知多少理想主 義者痛苦,徘徊於不想被拿破崙統治的民族主義情節、與痛惡自己國族 政權腐敗的深刻矛盾中,這些理想主義者,更痛苦於拿破崙最終野心暴 露稱帝,這稱帝事件,瓦解了所有理想主義者對「理想」的信心。

....... 隨著拿破崙興起,思想、文藝界的浪漫主義走向極盛,隨著拿破崙亡 ,浪漫主義漸趨衰微,寫實主義興起。當年盧梭倡導的「跟著你的情感 、跟著你的心走」的浪漫情懷,終於被「我只想描述我看的見的事物」 的寫實主義取代。

十九世紀末的時代變革與尼采

.......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另一個時代變革的重大過程。只是其發 端並沒有重大的英雄事蹟與革命偉業,它發端於思想革命。但是這種思 想革命,絕不亞於上世紀拿破崙革命帶出來的騷亂不安。唯一的差別, 是政治革命可以透過軍事武力,在短時間內世代交替,而思想革命,潛 伏期卻非常之長,影響力也更加深遠。
.......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時,大家已對達爾文物種演化、優勝劣敗 適者生存的理論耳熟能詳,馬克斯的政治經濟理論,也後續有人的傳承 思想,並將成為二十世紀共產世界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至少有幾個 思想革命還在醞釀、並即將於二十世紀初爆發,其一是弗洛伊德性心理 學——那被壓抑掉的潛意識,其實主導了我們很多的行為與思想,而最 重要的潛意識能量,是性慾。另一是相對論與量子理論這引發科學思想 革命的重大突破。不管是已發端或即將發端的思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 紀初,絕大部份的後知後覺者,都未曾料想到這對二十世紀會帶來多嚴 重的影響。

....... 正是在這思想界即將爆發重大革命的關口,突然迸出一個尼采,以 其銳利不可擋的氣勢,像先知般對整個時代發出預言——未來的時代將 是上帝死亡的時代,人與人將徹底疏離,能在這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的 ,是強者、是超人、是以意志戰勝一切的人。

尼采與馬勒:等待救贖

....... 尼采的思想,非常快的就影響到心靈敏銳的藝文界,至少音樂家馬 勒、藝術家孟克與克林姆,都受到尼采很深刻的影響。
....... 但是很奇怪的,這三個藝術家,承受尼采的思想,卻各自走出不同 的藝術視野。

....... 馬勒音樂中悲劇、死亡、奮鬥的主題幾乎從最早期音樂中就浮現, 馬勒自承有受到尼采的影響,但是,馬勒音樂主題中也一直浮現面對死 亡渴望復活的信仰主題,而到後期,甚至開始出現浮士德精神——以理 想和命運、邪惡對抗一生後,他冀望、也相信只能是從上帝而來的接納 與救贖。這種奮鬥之後等待上帝的心情,是尼采思想中絕對不願意出現 的主題。

        至於孟克與克林姆,又跟馬勒走往完全不同的方向。

尼采與孟克:絕望與吶喊

....... 孟克的繪畫中,基調一直跟病痛死亡、孤寂、衰老有關。這些基調 ,他不僅用重複多次繪畫相同主題、還用雷同主題重複表現。

....... 譬如病痛死亡這他一直重複繪畫的主題,就是透過「病童」這幅非 常有名、他又多次重繪的畫。
....... 這幅畫,顯然來自他幼年時姊姊過世、母親過世的印象。為了表現 對於病痛死亡的痛苦,孟克在塗上很厚的顏料後,便不停的用刀筆刮擦 ,以刮痕加強痛苦感。孟克說:「我曾在這一年中把這幅畫反覆描繪很 多次。我把顏料刮掉,用松節油洗掉後,多次設法找回那最初的印象。 那緊貼著枕頭,透明而蒼白的皮膚,那發抖的嘴唇,和那發抖的雙手.. ..,我刮掉了一半的顏料,留下一些刮痕。就這樣,在一邊畫一邊收尋 著過去的記憶時,我發現,我的睫毛也成為最初印象的一部份,而我所 說的睫毛,正是反映在畫面上的那些陰影。」
....... 也正是因為這些潛在記憶,孟克藝術的死亡主題中,經常浮現家人 。

....... 另外一幅讓人印相深刻的、關係到病痛與死亡的作品,就是「過世 的母親」。畫中年幼的孩子拿手摀住耳朵,他身後是已經過世的母親, 孩子好像想透過摀耳不聽、否認母親的死。正是那摀耳的動作,顯出對 死亡的無奈無助無力。

....... 孟克對藝術的理念是來自自然主義作家左拉「自然就是透過性格看 到自然界的一角」,和漢斯•耶格爾「藝術家面對藝術,應當把經歷放 在首要」,孟克說:「我原先是一個印象主義者,但是當陸續經歷劇烈 的痛苦,和放蕩不羈的生活中的曲折遭遇時,印象主義便不足了。我不 得不把困擾我心靈的東西表現出來。」

....... 至於疏離的主題,孟克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吶喊」。

....... 孟克說:「我疲乏不堪,病魔纏身,當我停下腳步,朝峽灣的另一 方望去,太陽正緩緩西落,將雲彩染成血紅。我彷彿聽見一聲吼叫響遍 峽灣,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 」

....... 透過「吶喊」中波浪般的、有回音效果的線條,血紅的不快顏色, 與近似骷髏般的身影,孟克呈現出他心靈深處的絕望與抗議。

孟克筆下女子的影射

....... 孟克曾與一個女子朵拉•拉森交往,但兩人相處的過程顯然並不愉 快,致使孟克日後回憶起來,充滿愛恨交織錯綜複雜的情感,加上孟克 深受波蘭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普日貝謝夫斯基「性慾是生活首要內容」 的觀點影響,因此,在孟克的繪畫中,有非常多與女人相關的主題。
....... 不過,這些與女人相關的主題,女人絕不是主體,恰相反的,女人 成為一個象徵,她們與性慾的交織連結,象徵孟克對孤寂、死亡與內心 深處的邪惡的無力感。
....... 因此,孟克筆下的女人具有非常矛盾的面貌。女性是清純的、是邪 惡的,是殺死男人的、是賦予男人活力的、女人是生命、女人也是死亡 ,女人是黑色的、女人也是紅色的,女人使男人生機勃勃,女人也使男 人因嫉妒而毀滅。

....... 譬如他最常畫的女性主題之一,是女性的三個階段——由青春步向 老年,或一群女人站在橋頭向橋下望,而橋下,是黑幽幽的深洞,黑洞 既是一種性暗示,更是一種對生命凋零的危機感。孟克也喜歡透過對女 性塗以不同色彩,或黑或紅或白,來暗示女性的熱情與罪惡。而最驚悚 的繪畫作品,就是把宛若受到驚嚇的少女沈浸於紅色背景中,讓觀畫者 不由自主把初經來潮與不祥感連結,彷彿少女一步入青春就是個受害者 ,但是,衝突的是,孟克更多作品把女人變成吸血鬼或殺人兇手,或影 射成因淫蕩導致男人妒忌受苦的孤寂元兇。
....... 孟克自己對「女人的三個階段」這幅畫的描述是:「深色女人是修 女、是女人的影子,是痛苦與死亡。裸女是生活與歡樂。淺色女人面向 大海朝無限走去,她是期待的象徵。而右邊,有一個男人在受苦,他不 明究竟。」

....... 孟克筆下女人的對立矛盾,讓觀畫的我們不得不看出女人其實只是 孟克心靈的象徵,孟克對生命何其無力、對死亡何其恐懼、對孤寂何其 無奈、對愛又是何其的渴望。所有的無解生命,都變作畫筆下女人的衝 突矛盾的呈現。

孟克筆下的基督

....... 孟克晚年有飲酒過量、已到需要診治的精神危機。孟克不停畫著自 己的自畫像,他說「繪畫是我的日記....,沒有這些畫,我就一無所有 了。」他的自畫像,越到晚期越是蒼白無力,看來的確是個對生命疲憊 困頓的垂垂老者。

        孟克深受尼采影響,甚至為尼采畫像,但孟克的生命觀,距尼采「 超人哲學」是何其之遙。

....... 他畫了一幅十字架受難像。的確,畫中基督已死,人群背離基督, 人與人之間也漠然疏離。畫中沒有人是超人,所有的人都在受難,因為 畫家孟克儘管如此心儀尼采,他卻不是超人,他懼怕死亡、懼怕孤寂, 對生命也完全沒有答案。

克林姆與尼采:世紀末的華麗

.......另外一個深受尼采影響的畫家,就是克林姆。

        克林姆身處即將瓦解的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彷彿是感受到華麗之 都的世紀末,克林姆的畫比之孟克,多了很多神秘象徵與灼熱情慾,也 比孟克更強調愛與死的衝突、並在變態與原罪中加入神經質的美感。因 為更強調情色,他比孟克要戲謔玩世不恭許多。

....... 如果說孟克經常是透過驚悚呈現他對生命的絕望,則克林姆是根本 就不在乎對生命有沒有答案的,要不選擇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反諷,要不 把性愛作為生命的唯一內容。

        譬如他為大學禮堂設計「醫學、法學、哲學」的主題,把 「哲學」 描述成恍惚狀態中,人們無法自我控制的匍匐前進。圖畫左邊是人群出 生、生活、死去。右邊是地球,用來表示宇宙的奧秘,下面的發光體是 知識。構圖中明顯的不再呈現理想,黑暗戰勝一切,知識無用。克林姆 將叔本華與尼采的思想,發展成世界是在生、愛、死中不斷輪迴的盲從 力量。

        然後,克林姆又將法學設計成黑暗戰勝光明,現代人活在不安中, 唯有性才是解放的力量。

        至於醫學呢,畫中醫學根本抵不過人類的命運。健康之神簡直就像 是像是致命女人,病人的肉體被命運撕扯,被激情痛苦控制。

        當這幾幅圖引起爭議,大家爭相批評時,克林姆卻肆無忌憚的畫出 「金魚」(又名「致我的批評者」,畫中一個女子屁股朝向觀畫者,表 情充滿不屑、無所謂的嘲諷。

        克林姆對生命像孟克一樣無解,但他根本無所謂,嘻笑玩弄著所有 的冬烘八股、也嘻笑玩弄著對生命渴望認真負責的人。

克林姆筆下女子的影射

.......克林姆自己擁有非常多的女人,他跟模特兒們也經常嘻玩性愛。他 畫了很多春宮圖。

        不過,克林姆筆下的女人,一樣具有非常多重的面貌。女人是「朱 迪斯」,足以讓男人致命。(註:朱迪斯是十九世紀末經常出現的女性 象徵暗語,典故出至聖經中的沙樂美,是她促使施洗約翰被處斬。但十 九世紀末,朱迪斯幻化成充滿情慾的女人,她使男人無法自拔的愛戀, 而死於情慾,因此,朱迪斯成為「致命女人」的象徵,是男人對自身情 慾無法自控下,對女性的指控。)但克林姆的畫作「期待」「滿足」「 希望」,主角卻也是女人,而女人,也一樣變作克林姆筆下生命與死亡 的象徵。

....... 克林姆曾為一總體藝術展覽會場設計「貝多芬飾帶」。他將核心主 題置於「渴望幸福的人」「敵對力量」與「快樂勝利頌」三方向。快樂 頌,克林姆將之詮釋成「男女的性愛」,又把貝多芬居中,如彌賽亞, 宣告世紀末,將是藝術方能拯救世界。

        這幾幅畫再度引發爭議,因為這絕對不是對生命傾向嚴肅思考的貝 多芬與他創作的第九交響曲中之「快樂頌」的原始含意。

克林姆筆下的基督

....... 克林姆沒有宗教畫作。只有一幅風景畫,畫中出現一戶人家的信箱 ,信箱上掛著一個十字架。十字架的受難,在這裡變成風景中的點綴, 家用品中的裝飾。

....... 很多人喜歡將克林姆的藝術,稱之為「世紀末的華麗」,因為克林 姆死於奧匈帝國解體那年,而克林姆筆下對生命對死亡之無解的漫無所 謂,對性愛之成為唯一的生命內容,也讓太多人不安。

....... 於是透過馬勒、孟克、克林姆這三位同樣受尼采影響的藝術家,我 們發現「上帝已死、超人甦醒」的尼采式呼喚,只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 紀初的起始思想,它無法成為終站。經過尼采,人們終將在三條岔路前 作抉擇:發現自己無法作超人、卻已陷入疏離困境生命無解的絕望吶喊 ?以性愛為生命唯一內涵的世紀末藝術式華麗?還是成為浮士德,奮鬥 一生後,等待死裡復活的上帝的救贖?

尼采與二十世紀末

....... 與尼采同時的另一個思想家文學家是杜斯托也夫斯基。他與尼采有 非常多驚人的相似,但卻有最根本的不同。杜氏在其作品中,一直不停 出現的人物,非但不是超人,甚且有生理上的軟弱,諸如癲癇、或過於 純真到很容易被欺騙。但這些軟弱的人們,是杜氏筆下的靈魂,杜氏透 過這些人物,不停闡釋他對苦難世界的理解:上帝未曾死亡,上帝是透 過十字架承擔人世苦難,並以復活能力給人新生的愛,讓人與人之間可 以透過愛,互相承擔苦難。杜氏在其作品中不安的說:「如果沒有上帝 ,凡事都可行!」也在作品中不停吶喊:「上帝,救我!救我這個罪人 !」

....... 思想革命比政治軍事革命速度慢卻影響深遠,尼采的影響威力到二 十世紀末仍未消減。人類的思想史,一旦有關鍵性的發端,這發端勢必 持續進展,成為一條不歸路。

        二十世紀末,藝術家筆下仍舊有屬於世紀末的死、絕望與吶喊,或 世紀末的性愛感覺高峰。只是男女陰陽對比不再是唯一的暗喻,同性間 ,也可以出現暗喻。於是Joel-Peter Witkin的「麗達與天鵝」,陳述 男與男的愛戀,卻充滿死與絕望的氣息,而畫家沙樂美的藝術作品,陳 述女與女的愛戀,卻以其毫不遮掩的性暗喻,強烈的色彩,表現性高峰 經驗。

        恰像十九世紀末有個馬勒,二十世紀也有個夏卡爾,他橫跨整個世 紀,因其猶太種族,經歷同胞慘酷的迫害屠殺。夏卡爾筆下有戰亂,也 有象徵愛情的玫瑰,但十字架,永遠是他會畫中的核心。上帝在他心中 未曾死亡,且與他同走愉悅、苦難,歡笑痛苦交織的人生。

....... 世紀末,不只是時間歷史的向度,也是人心的向度,人們在心中永 遠要面對一個抉擇—選擇絕望?性愛的華麗?還是相信上帝永遠活著, 等待來自上帝的救贖?即使跨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心中,還是有一個永 遠的世紀末,等待做出抉擇。

參考:從孟克畫作看世紀末死亡議題

 

(趨勢文化)下一篇--網路傳媒與文化


欣賞【藝術天堂】其他作品

next.jpg (3089 bytes)home.jpg (3180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