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對話-對話的宗教


�  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資產,是人社會生活之超越層面。好的宗教使人精神超越、淨化心靈、開啟智慧,並強化善的意志力,而得到心靈的解放,擺脫邪靈偶像的恐懼迷信。不好的宗教使人精神混沌、失去主體性、偶像崇拜、自我奴化,而失去心靈的自由。換言之,能不能使主體體現人之真善美的本質,乃是宗教的試金石。

    宗教亦是人類倫理價值的結晶,人靈魂內一切美善的本質能不能在宗教內體現,進而成為社會倫理價值觀、法律制度等,是宗教品管的判準。好的宗教體現倫理的最高價值,呈現生命的尊嚴,關懷貧病、孤苦受欺壓的族群,追求社會正義,不畏強權,不怕惡勢力。反之,不好的宗教則泯滅是非,欺騙社會,假神之名行欺世之實。宗教能否體現社會正義及人性尊嚴,或是幫助強權藉政治勢力剝削人民主體,便成為宗教對話的重要焦點。

    雖然宗教是人類精神的高度展現,但卻常成為迷信的代名詞,證諸歷史,宗教或作為封建制度的理論提供者、壓迫者的幫凶,或作為殖民主義的先遣部隊、人民的鴉片,其原因為宗教利用人對政治的恐懼,以及對生老病死的懼怕,以怪力亂神的方式控制人民的心靈,於是政治與宗教互為狼狽,形成強而有力的共犯結構,政治束縛人民外在的自由,宗教則控制了人民心中的自由。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中世紀腐敗的天主教會強迫人民上天堂要買贖罪券,造成人民心靈難解的桎梏,馬丁路德才提出:"Sola gratia, Sola fidei, Sola scriptura"-獨獨靠恩典,獨獨靠信心,獨獨靠聖經。從此把聖經解釋的壟斷權解放到每個信徒的心中,使萬民皆祭司,萬民皆先知。心靈解放是政治解放的先決條件,神棍的權威受到質疑後,接著皇帝權威的正當性便受到懷疑,啟蒙運動所代表的正是此一人性的覺醒。

    自由的人格和主體是宗教的先決條件,宗教不能反於理性,不能與人性的自由和自覺相矛盾,真正的宗教會使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體內涵做最具體的體現,假的宗教則相反地會壓抑人的主體性。雖然宗教的本質是人類精神的最高體現,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宗教卻又常常成為壓抑精神的工具,這種矛盾的現象正是台灣目前宗教亂象的經驗展現。相對於宗教改革的歷史經驗,台灣宗教經驗其實也同樣呈顯出台灣社會結構的潛在問題,諸如:

宗教亂象反映社會結構

1. 台灣有學校教育卻無社會教育

    2. 台灣有經濟建設卻無社會建設

    3. 長期處於意識形態的填鴨教育下,缺乏社會啟蒙,以致迷信、鄉愿的情形普遍發生,又因缺乏人文健全的世界觀及理性的教育,讓怪力亂神有機可乘

    4. 政治層面為政黨、派系、黑金所壟斷,菁英、專家比例太低,形成外行人管內行人的局面,不學無術的政客替人民立法,黑道亂世,白道貪污,宗教詐騙的例子愈來愈多

    5. 傳統宗教與倫理宗教大多為政治保守主義,如佛教口說不介入政治,但大都是國民黨的支持者,信徒支持反對黨,便被解釋為介入政治,這情形在天主教亦普遍存在。長老會支持台獨,卻不真正加入建國黨之機器運作,以具體行動體現台獨理念

    6. 宗教反哲學、反理性,認為信徒思考能力加強會影響師父或牧師的權威,其實不然,信徒智慧的成長才是宗教真正的財富

    7. 反對話,這是台灣社會本位主義作祟,不願亦不敢與其他宗教對話,深怕信徒會流失,或信徒的信心會動搖

由歷史的經驗得知,沒有任何宗教因有神佛的保佑就可以獨自封聖稱神,就可以隨意違反人性及理性,以致於欺騙人民,宗教的迷信是墮落的源頭,其反理性是宗教腐敗的開端,反人性是欺世盜名的源頭,宗教真正的本質應是精神不斷的自我超越,理性成長後信心也會隨之進步。

信仰的大公性成為對話的基點

  宗教之作為倫理價值的結晶,進而體現成為社會倫理的價值觀、法律制度等,難免必須面對競爭與對話。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在神學上最大的突破,便是把信徒的合而為一作為全人類在上帝的愛裡合而為一的表徵-"Die Kirche ist ja Christus gleichsam das Sakrament, das heibt zeichen und Werkzeug fur innigste Vereinigung mit Gott wie fur die Einheit der ganzen Menschheit",第二次大公會議教諭教會在基督裡面就是一個聖禮典,就是使人與上帝深深合而為一的記號和工具,亦是使全人類合而為一的聖記號。信仰的大而公的本質使人相信,上帝對任何人種的愛是沒有偏私的,不分種族、出身、膚色,都將與上帝合而為一,而教會是這合而為一的記號。這種宣告較諸中世紀神學之宣稱外邦人為上帝所咒詛,應被判入地獄的信仰有著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就成為宗教對話的神學基點。

    宗教有沒有找到本身信仰及倫理價值的結晶,影響到宗教的進步與否。其他宗教亦有其倫理的最高價值,如佛教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救世情操,這些宗教精華為如何成為社會教育的種子,以防止信徒的迷信、神棍的欺騙正是今日諸正信宗教的對話點。

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對話內容

為了實現社會正義,宗教是可以彼此合作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已經為此提供了神學基礎,而為了教育世人,宗教更應該對話,自大及本位主義的對話並不符合宗教的謙卑精神。個人認為宗教應該在以下幾點議題上展開對話:

1. 什麼是正確的世界觀及積極的人生觀

    2. 人生的意義為何?

    3. 如何共同實現社會正義?

    4. 如何共同教育社會?

    5. 如何防止迷信及宗教詐騙?

    6. 如何防止政客禍國殃民、壓抑人權?

    7. 如何共同保護生態環境?

    8. 如何建立台灣人的尊嚴?

    9. 如何改革宗教教育?

    10. 如何推動社會正義,促成全民福利?

    11. 如何使全民合而為一?全人類合而為一?不以暴力戰爭,而以和平對話達成和平?

    12. 如何幫助弱小族群,保障生存權利?

這些問題正考驗所有的正信宗教,也考驗著每一個台灣的宗教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