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慾文化與兩性互動

劉鎮歐


我們是不幸的公民,居住在缺乏人類情感,如此疏離如此漠視個人需要的世界上,以致於我們對情慾關係賦予無比的價值,冀望從情慾關係中尋獲現代生活所找不到的一切。
Morton Hunt,《外遇》作者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

當劇烈的社會變遷引發大眾輿論對社會秩序安定與文化價值觀維護的強烈關注時,有關「性」的論述往往可視為道德及社會變遷的象徵指標,也因而成為各方意識型態爭戰的角力場域。九○年代的台灣,除了女性「性自主意識覺醒」帶動情色/慾文化思考與展現鬆綁之外,圍繞著情色/慾的攻防戰主要是沿著大眾媒體上的情色/慾圖像而開展。

首先,長久以來在地下管道流通的色情素材,如A片、色情圖片、以及網路色情文學,隨著有線電視台的勃興與電腦網路的普及,穿透了性別與年齡的藩籬,更突破家庭與學校的保護隔離,形成極高的可見度;即使在家長、老師以及行政當局的管制與取締之下,仍禁制不住諸如塑身、豐胸、補精與壯陽等肉慾盈溢的商品廣告,假藉推廣性知識與增進兩性性愛關係等「繪聲繪影」的「性教育」節目,以及「聲光影色」唱作俱佳的MTV,在一波波情色/慾春潮襲捲與性商品推波助瀾之下,使得在解嚴前以儒家傳統文化價值存天理、去人欲為主導的性道德壓抑,轉為解嚴後以消費資本主義慾望邏輯的情慾解放,透過傳媒的報導評論與炒作,性禁忌已逐漸除魅。

商業媒體型塑嶄新的兩性互動模式

在性禁忌除魅之後,電影工業在「三級黃潮」消費慾望和「後現代情慾政治」思潮助長之下,商業影片日漸型塑一個嶄新的兩性行為與關係互動模式:一男一女異性相戀結合,並採行「男上女下」性行為模式的傳統夫妻性關係,正在逐步鬆動瓦解之中;越來越多銀幕再現的是性別區隔的泯除、同居、婚外情、男/女同性戀、各種「激進與變異」的性行為模式,展現多樣且分歧互異的性認同與性行為等「多元化」的性關係。

其次,在影視與網路傳媒打破性禁忌話題,逐步拆毀道德界限藩籬之後,日益積累的情色/慾能動力,開始向平面媒體進軍,試圖搶奪情色/慾文化論述建構與詮釋的權力。1992年,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金賽性學報告》套書,出版不及一年,銷路直衝十萬本,廣開「性知識」與「作愛技巧」言論市場空間,並進而帶動《海蒂報告》系列叢書、《台灣情色報告》、《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等相關「性書」出版熱潮,為「情色」以深情的眼神眷戀著身體的慾望正名﹙註一﹚,籲請社會大眾要勇於面對「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具有血有肉的色身,在生命的旅程中行走;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身體,去體驗生命中的種種滋味,包括慾望、歡樂、痛楚、迷惑、成長、衰老和死亡。身體會歡笑也會哭泣,它深深活在『好色』的世界裡,蘊藏著對人世的種種貪戀和綿密情意」,並且「不作預設的價值判斷,把性愛的談論權和詮釋權,交回到每一個人的手上,讓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生命經驗、都有被看見和被聽見的機會,從而開闊我們的道德視野,擴充我們對人性情感的認知與了解」(註二)。

在《張老師》藉助市場消費業績挺住衛道人士的道德指控之後,各類型情色畫報、「桃色」羅曼史以及泳裝寫真集等,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崛起;原先正派經營的休閒娛樂雜誌亦改弦易轍,採行「清涼養眼」的圖片與「八卦偷窺」的議題設定等編輯方針來刺激銷路,例如,《行遍天下》這本號稱「汽車族休閒生活情報」的雜誌,便在95年4月出版轟動一時的「汽車內作愛專號」;更重要的是,在影像無禁忌框架與言論無道德尺度的簇擁之下,一些新女性主義學者,諸如何春蕤與卡維波等人,便開始搶佔文化刊物與報紙副刊的言論版面,鼓吹女性「情慾自主」﹙註三﹚,擺脫「身體情慾的賺賠邏輯」,做個「豪爽女人」,並提倡「性解放」運動,以提升女性愉悅、開發女性身體、充實女性情慾、解放女性性愛,並建立女性「情慾主體」的主動地位,擺脫父權社會中作為男性「慾望客體」的被動地位,著實改變社會主流報刊對情慾議題的報導模式與版面設計:由「道德批判」的社會新聞版面躍為「時代思潮」的文化副刊版面後,在衛道人士抗議的壓力與慾望消費的商業考量折衝之下,日漸改編為「性教育」與「性愛技巧」的家庭生活消費版面。

社會變遷促成情慾解禁

綜觀台灣九○年代的情色/慾熱潮,除了大眾媒體的論述角力與情慾圖像展露發揮推波助瀾之效外,尚有一股基本的社會變遷力量促成情慾解禁與流動公開化,包括:

一、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由農業生產與家庭手工製造,逐步邁向工廠大量產製與工商都會的形成;許多人從鄉鎮農村湧到都市謀生,在擺脫原生家庭與社區的監督後,透過城市匿名性所給予個人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事」已由只為生育並延續父權宗族的工具,變成個人本位的情感表達。

二、工商都會生活緊張壓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傾向疏離或是競爭敵對,工作壓力成為體力與精神上的刑罰。情感知覺日漸遭閹割的現代人便把創育親暱的慾望,集中在性器官的進出發洩,作為舒展身心鬱悶的「娛樂」;誠如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言:當人類不能在創化勞動中獲得快樂與意義時,就只能自人類低層次的吃食和性慾活動中求取快樂。

三、台灣社會資本主義化急速擴張,帶動情色/慾作為商品生產和消費的一環;人人被煽動並撩撥其消費慾望,慾望澎湃與追求享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重要特徵。在這個索求歡樂的文化中,情慾成為追求的巔峰,「性高潮」轉化為新的宗教信仰。因此,情色/慾禁忌解放不可避免地對兩性關係的互動模式造成不小的衝擊與改變,值得我們一一深入探討:

情色/慾解放對兩性互動的影響

一、擺脫道德壓抑的束縛,解放身體探索的慾望

因著現代教育催生個人自主意識,社會價值變遷造成傳統文化規範存天理去人欲的日益崩毀,以及情色論述給予男女探索色身慾望思想的正當性;於是,兩性開始著重自身慾望的滿足與感受,性行為的「前戲」與「後語」已成為性愛的重頭戲。

二、女性地位由男性慾望的客體重建為「情慾主體」

這一波情色/慾的論述建構主要都是由受過歐美高等教育的女性知識份子擔綱;她們勇於挑戰社會規範對女性的壓迫,特別是刻板化的兩性角色差別待遇與其慾望法則。在1994年由台灣校園女研社為發動主體的「522反性騷擾」大遊行中,不但批判社會體制縱容男性不尊重女性,使女性淪為男性慾望的發洩工具;甚至高唱「不要性騷擾,只要性高潮」的口號,一反性受害者的柔弱角色。此外,1995年5月台大女研性主動發起「女宿舍A片影展」活動,企圖挑戰男性中心的色情文化,並提供女性主義情慾的多元論述,以鬆動傳統父權的性/別規範,嘗試建立女性「情慾主體」地位。

三、性/別規範鬆動,性行為模式與關係「多元化」

性禁忌的突破與性/文化商品的暴增和流通公開化,已造成兩性互動關係模式的「多元化」,諸如充斥性別表演與性倒錯角色的新武俠影片,如林青霞所主演「是男是女,非男非女,由男變女,由女變男」的東方不敗,正面描繪短暫愛欲的MTV,如李明依所唱的《木槿》歌詞所述:「放肆的享受,這裸裸的短暫交集,我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對你,嗯」,大膽超俗的電台話題討論節目,如黎明柔主持的《非常話題》中所討論的各式非傳統作愛模式與不倫戀情,以及提倡男女戀愛多元關係的商業廣告,如菲夢絲《第三者》電視廣告中亮麗自信的「外遇第三者」形象;更遑論「三級黃潮」中各式肉慾橫流的影片。這些性/文化商品為了促銷,不斷地開發新的慾望,並藉助且利用「邊緣慾望」,販賣對新的性行為與關係模式的認同,促成性開放的邊際效果。

然而,在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解放」未必是個好字眼;它可以是性壓抑舊枷鎖的解開,亦可以是慾望消費新枷鎖的套上。「主體性」不必然是更大的真理;它可以是被壓迫個體的人格重建,亦可以是獨我主義﹙solipsism﹚的代名詞。「多元化」恐怕不如表面印象那般炫目;它可以為僵化思考與行為規範帶來曙光,亦可以是各執一辭的黨同伐異,或是將自己本質化之後的「什麼都可以主義」﹙anything-goism﹚的隨從。但是,只關心切身眼前性壓抑解放、主體地位建立,以及思想與行為規範多元化的「後現代知識份子」,卻未對更高層次的抽象價值有過自我期勉;只一味以權力看待世界,並將其視為唯一的真實,成為非歷史、非人性的權力主義信徒。後現代的台灣社會在「諸神並立」、「眾聲喧嘩」中,豐富且多姿地扮演自我,卻逐漸失落人類文明的奠基品質:對造物主的敬畏與對人的關愛。

(作者任教於專科學校)

附註:

  1. 張老師文化所提倡的「情色」觀,源自日本古典文學傳統的「好色餘情」;不單是性慾的滿足,更重要的是「餘情」的表露,鼓勵大家在不預設任何道德價值判斷之下,對自身「好色」情懷加以直視,從而開闊自己的道德視野與對人性的情感認知,其對父權社會兩性不平等的權力結構與情慾壓抑採行消極的批判態度,而現今主流媒體已將其情色觀點收編為體制內的性教育與性愛技巧推廣。
  2. 莊慧秋編著,《台灣情色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1995年,頁4-7。
  3. 何春蕤與卡維波所提倡的「情慾」觀是承襲自馬克斯主義學者賴希﹙Wilhelm Reich﹚的著作觀點,針對父權體制下男女不平等的權力關係,與家庭對個人人格結構及情慾心理的壓迫做強力的挑戰與顛覆;企圖進行社會文化改造的性解放運動,並視家庭與婚姻為性革命的首要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