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的兩邊
——《西柏林戀曲》與《再見列寧》

陳韻琳

  金馬影展的觀摩影片,2003年《再見列寧》與2004年的《西柏林戀曲》,恰好是鮮明的對比,它們分別從柏林圍牆的東邊與西邊,來看待柏林圍牆倒塌對時代對人心的深遠影響。

  Leander Haussmann於2003執導的「Berlin Blues」(西柏林戀曲),是透過雷曼、卡爾、卡特琳兩男一女的故事,來看柏林圍牆倒塌前夕,自由社會的年輕人。他們三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完全自由的社會中,卻有很多的迷惘與失落。雷曼享受自由,但不想承擔責任;卡爾從事藝術創作,卻無法面對多元社會下、小小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乏人問津的壓力;卡特琳追逐愛情,見一個愛一個,卻從沒把握什麼叫戀愛。

  在柏林圍牆倒塌前,這代表自由社會年輕人的三個男女主角,恰好都碰到了心靈危機。  

  從事創作的卡爾精神崩潰,被雷曼送到醫院,醫生說:「他是憂鬱症與精神脆弱,是我們這社會典型的病症。」一語中的說出自由社會下,當人心無法負荷相應於自由所需要的自律與規範時,漫無邊際的自由,對人精神與心靈所造成的耗損。

  至於雷曼,則是在三十歲這天,赴東德幫母親處理一樁事務,卻因東德警察橫生枝節,使他跟卡特琳在東德的約會遲遲不能赴約,就在被東德警察攔阻那段過程,卡特琳又跟其他男人走了。

  雷曼被卡特琳遺棄,他難過的在酒館喝酒,問自己:「為何對卡特琳對卡爾,我都沒看到任何徵兆?」然後他聽說圍牆倒了,他出去,看見牆破了,東柏林的人過來,西柏林的人過去,大家都在狂歡,轟轟烈烈展現一個重要、巨大的歷史事件,雷曼這時候才驚覺,他更沒看見的是圍牆倒掉的徵兆。
  
   這圍牆倒掉的重大歷史事件,將他從輕薄漫無目標方向的生命中喚醒,為了回應這時代的重量,他反而有改變生活的決心。

  Wolfgang Becker於2003執導的「Good bye,Lenin!」(再見,列寧!)則是從圍牆的東邊,來看待圍牆倒塌這充滿歷史重量的事件。

  如果說《西柏林戀曲》透過從事創作的卡爾精神崩潰,來表徵自由社會的心靈危機,則《再見,列寧!》,則是從製造謊言,來處理圍牆倒塌後,極權世界的心靈危機。

  謊言環繞於一個昏迷的母親。這母親於1978年跟丈夫的分離,丈夫背叛東德祖國,到西德去了,據她說,是跟了另一個女人——資本主義敵人——到資本主義國家去的,為此,母親經歷被政府調查的重重問訊,以驗證她是否是背叛者的同謀,而母親據說在多重心理壓力——包括丈夫的背叛、政府的懷疑不信任之下,終於得了嚴重的憂鬱症,自閉於精神病院整整八週才出院。

  從此,這位母親嫁給了社會主義祖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表範,她以共產主義意識型態為信仰,生機勃勃的活著。

  1989柏林圍牆倒塌前,東德社會已日漸動盪不安,她親眼目睹兒子參與爭取「取消界線的自由通行權」街頭抗爭,激動之下昏倒,就此因心肌梗塞而長眠不醒。

  這個昏迷的母親,錯過了東德資本主義化的過程,錯過了資本主義在東德的勝利,錯過了東德廠商紛紛倒閉、得由西方聯盟廠商進駐以解決失業問題,錯過衛星日漸普及下、傳媒的自由化,錯過了東德一向信仰的意識型態已隨風飄散......。

  然後,這位母親昏迷八個月後突然醒來,她對過去是失憶的,對現在是混亂的,她完全無法承受任何刺激,只要一激動就有生命危險,深愛她的兒子必須保護她不受刺激,而這個兒子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不能讓信仰社會主義的母親知道東德已經被資本主義世界攻陷的事實。

  於是展開一場處心積慮的大欺騙,用各種手段讓母親相信:東德仍是社會主義國家,母親篤信的社會主義,從不曾動搖、遑論失敗過。

  電影在兒子基於孝心、精密鋪陳的謊言中展開。

  未料最後,母親在過世前,卻告訴了兒子,其實關於父親的事,她一直在說謊。逃往西德,是她和父親的共同決定,父親僅只是因為不是黨員,工作便永不能升遷,這使他們夫婦對集權社會主義深感恐懼,因此父母商議好了,父親先去,母親隨後跟到。

  只是母親放棄了,因為母親看穿了,政府會扣留下孩子,讓她獨自離開,以避免全家逃亡;母親無法失去孩子,只好撒下漫天大謊,以父親有外遇為由,說服了官方,甚至偽裝憂鬱自閉,以取得信任。就此她得到自由。她也成為社會主義的捍衛者。  

  於是,貫穿這部電影的主題,是「謊言」。母親為了孩子,孩子為了母親,各自灑下漫天大謊,連主角的女友都忍不住問情人:「你是否已對謊言習以為常?」

   這部電影不僅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處理意識型態激烈轉換、新舊交接下,人的生存之道;也譏諷了集權社會主義下,人們是怎樣的習慣於在謊言的保護傘下生活。

  母親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庭,只好終生說謊,甚至,她自己都被謊言說服,她相信自己不曾背叛過社會主義,她相信自己是社會主義的信徒。

  她的意識型態感染了兒子,兒子儘管也參與爭取自由化的街頭遊行,但當他為母親佈署所有社會主義思維活動的謊言時,他也自覺到,其實他不只用謊言安慰母親、他也早被社會主義的謊言安慰,因此,當資本主義打垮社會主義,社會正因變化太快而動盪不安時,他才會如此熱情的為母親塑造謊言的世界,因為,他自己也想暫時的回到那個他早就接受的世界。

  也因此,當主角遇到他童年時最崇拜的太空人英雄,這英雄如今成為計程車司機,主角決定透過他,用偽裝的電視節目說話,捏造著社會主義最終會以意識型態征服全世界的、充滿理想的謊言,他好像也有點分不清楚,這謊言究竟是為了安定母親....還是安定自己的心?而他最後終於見到那其實是被母親為了子女而拋棄的父親,父子沈默之中,他是否終於願意徹底走出謊言,承認祖國對他們這個家庭,其實是已造成再難以挽回的悲劇?

   《西柏林戀曲》與《再見列寧》這兩部片子幾乎是同時完成,多少可看出德國社會在經歷了柏林圍牆倒塌的重大歷史事件之後,經過十多年的咀嚼反省,再重新回頭看待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東德極權社會固然被經濟崩潰搓破了謊言,柏林圍牆倒塌也證明了資本主義的勝利,但是,西德年輕人迷惘迷失下的精神脆弱、憂鬱症,既已成為世紀性的心靈流行疾病,不也是說明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社會,也正在缺乏精神核心價值的危機中慢慢崩解嗎?

 

 

回【議題電影】 回【趨勢文化與人性】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