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Fair Lady(窈窕淑女)

作者:小地震

                    

大五時寫的
在買了dvd的現在,把影評再貼過來一次
------------ 
  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要活在女權運動勃興的二十世紀,他們都必須要有多一點點的勇氣。對男人而言,在一個家庭權威逐漸低落、隨著女性加入就業市場後工作競爭日漸提升的社會中,他必須盡力維繫身為一個男人的尊嚴;而對女人來說,活在一個歷史悠久、長達千年的基督教•父權社會傳統中,她們必須在無數對女性身份的詆毀、攻擊中證明自自己的能力,勇敢地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總而言之,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這都是個充滿衝突與掙扎的時代。
  處在世紀交替的2000年末,或許我們已對不管是出現在電視電影中劍拔弩張的男女關係、或是對實質社會中的兩性衝突習以為常,但在一部七0年代的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中,我們能看見什麼讓我們感到熟悉、卻又值得深思的畫面與情節?

  以二十世紀初的倫敦為舞台,《窈窕淑女》描寫的是一位粗俗的賣花女,經由一位語言學教授的調教後,竟搖身一變,成為一位能躋身上流貴族社會的大家閨秀的故事。一個人所使用的語言能反映其所處社會階層,而藉著改變一個人的談吐、遣詞用句竟能使一個人從下層社會躍升至上流社會,宛如「麻雀變鳳凰」一般,正是本劇所欲刻畫之重點。從劇名來看,或許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齣浪漫愛情喜劇,但其實不然。自女主角Eliza Doolittle(賣花女,Audrey Hepburn飾)與男主角Henry Higgins(語言學教授,Rex Harrison飾)相遇之始,兩人即衝突不斷。Eliza因Professor對她的不尊重而不悅;而令Higgins鄙夷的是Eliza粗俗的口音("Why Can't The English")。這麼說不禁令人疑惑:這故事將如何發展?

  其實,男女主角之間的衝突即是本片最吸引人之處。Henry Higgins教授這個角色呈現出的是傳統社會中的男性典範。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男人對自己身為男性的自尊?與優越(也來自他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對女人的刻板印象。對他來說,女人是種多愁善感、性情多變小動物,只喜歡花前月下,要男人時時陪在她身邊和他談情說愛;他總是疑惑為何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I'm An Ordinary Man")。而Eliza則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開始走出家庭,擁有工作,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新女性象徵。女性主義運動者認為,長久以來使女性必須屈服於男性、聽從男性命令的關鍵因素,在於女性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而男性又是父權社會中唯一合法的外出工作者,因此女性必須依附男性才能生存。而使女性獨立自主先決條件在於要在經濟上先能得到自主,也就是說女人要脫離男人控制,必須要有自己的收入,而這就代表她必須有一個工作、一種職業。因此,即便Eliza的工作是低微如一個小賣花女,但無須依靠他人就可生存(連她父親都要向她伸手買酒喝)是她能夠發展出獨立自主人格的重要關鍵。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也能夠覺察到自己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並為之提出抗議之聲。由此看來,《窈窕淑女》呈現出的並不僅是Eliza和Higgins之間的衝突,更是新、舊兩種性別態度之間的對立。改變長久習慣的語音並非易事,但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對Eliza所遭遇到的挫折,Higgins並未給予太多的支持與同理,只是蠻橫地要求她一而再三地練習,令Eliza感到忿忿不平,兩人之間的緊張氣氛於是逐漸升高("Just You Wait")。

  語言訓練終於完成,成果也在一場大使館舞會中得到印證,但眾人只將目光擺在Higgins一人身上,冷落了站在一旁的Eliza("You Did It")。當慶祝結束、眾人紛紛回房歇息時,仍然佇立在大廳中的Eliza不禁悲從中來,眾人的忽略固然令她感到傷感,但更令她在乎的卻是沒有人想到日後的她該何去何從。於是她選擇在深夜一人出走,離開Higgins的居處。寫到這裡,不禁令人擔心,這故事該如何收尾,兩人最後是將終成眷屬,亦或是黯然分手?

  轉折在於Higgins態度的改變。Eliza的離去讓Higgins發現這位女子在他心中的重要性,也使他開始思考要如何才能將Eliza挽回。兩人的對立在Higgins母親家完全爆發("Without You"),Eliza堅決的態度令Higgins感到訝異,驚覺自己竟然創造了一個全然獨立的女性(independent soul),也讓他開始瞭解,只有改變自己,Eliza才有可能回來。令人莞爾的是,Higgins生氣地離開母親家中,一路上大罵,聲稱即使Eliza願意,自己也絕對不會再讓Eliza回來;但卻又落寞地唱著"I've Grown Accustomed To Her Face",Eliza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早已不知不覺中成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對Eliza來說,何嘗不是如此。於是兩人又決定再度相聚,為本故事劃下了完美的句點。

  《窈窕淑女》一劇改編自Bernard Shaw的音樂劇"Pygmalion"。Pygmalion一詞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為Cyprus國王。因有感於身邊女人的shamless,Pygmalion便憑藉自己精湛地雕刻技術,用雙手雕出了心中完美的女人,並深為自己的創作所吸引。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雕像畢竟是雕像,無法和他共享哀樂,於是Pygmalion便向上天祈求,希望能遂其所願,賜予這座無氣息的雕像生命。而在女神Venus(也就是Aphrodite)的協助下,雕像竟緩緩地動了起來,僵硬的石像變成一個有生命的女人站立在Pygmalion面前,全了Pygmalion的心願。Bernard Shaw的同名音樂劇即脫胎自此神話;但在他的匠心獨具下,卻給了這故事不同於傳統的新意。在神話中,Pygmalion是以一個全然主動的立場,創造出自己心中的理想女性,先賦予其形體,,再祈求上天予其生命。但不管是在Shaw的音的音樂劇或是後來改編成電影的《窈窕淑女》中,男主角Higgins並非如Pygmalion一般,獨立將Eliza改造成他理想中的女性典範。因為,如之前所提,Eliza一開始就是個具備獨立意識的女性,不願隨意就屈服於他人權威;而且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能夠獨立決定自己的命運,這是兩人一開始即衝突不斷的原因。而在Higgins的教導下,Eliza的獨立意識更是成熟。且在她發現自己已和Higgins身處同樣地位後,她不再能容忍Higgins一直用對賣花女的態度對她,開始要求對方平等的對待。而以Higgins的角色而言,表面上雖然是他改變Eliza語音、教導她上流社會淑女應有之禮儀;但在無意中,他也被Eliza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Eliza並未完全改變成Higgins理想中的女性角色,反而是Higgins深深為Eliza天真、純樸、且強烈的個性所吸引,而主/被動地改變了自己。

  十九世紀末,正是女性主義思潮開始蓬勃發展的時代。身處新舊思潮交替之際的Shaw預見此思潮的發展,在其創作中試圖重新詮釋新時代的男女關係,指出在女權思潮發展之際,男性心境所產生的掙扎,以及女性所必須面對的挑戰;也試圖為兩性之間必然產生的衝突提出一個可行的解答: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都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態度,才能達到雙方的和解。或許聽起來像是聖經教訓中的老調重彈,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雙方間一種全然平等態度的建立。
  女性主義運動萌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此暫且不提目前社會中兩性地位為何,但希望引起思考的卻是:在將來臨的新世紀,面對社會中更趨近複雜的性別關係,我們該何去何從?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可能衝擊更大的性別議題?或許藉著欣賞《窈窕淑女》,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可能的答案。
p.s. 有機會去看看吧
  不會輸給現在用特效、電影動畫作出來的電影
  這是我國中時愛上看五、六、七0年代老片的原因...

Top

[   回議題電影室  ]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ntact us
Copyright©1998-2004 心靈小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