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 蘇友瑞


● 『彰顯特色』與『純粹中性』:

  談到音響系統播放的『音質』,總是很多不同的主觀喜好且各有立場;但是從欣賞古典音樂的音色藝術之立場,如果音響的音質走向是『彰顯特色』而不是『純粹中性』的話,很容易聽不出演奏家的音色營造水準,甚至聽不出作曲家的音色內涵。例如說莫札特的《安魂曲》,我一直到升級成 PEL KANTOR 頂級喇叭後,並且透過 CASCAVELLE 之 Michel Corboz 這張正確錄音與正確演奏的唱片,才知道莫札特不只彰顯木管與銅管的音色,甚至還強調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不同的和聲色彩。這些重要的音樂旨趣,需要追求『純粹中性的音質』之音響系統才可以承載。

  例如 PHILIPS 的唱片錄音就是標準的『彰顯特色』之音響理念,利用純粹中性的音響系統就可以輕易聽出這種唱片是『利用不平整的頻率響應』進行後製,才會產生所謂『音樂性較好』的『錯覺』,從而在『彰顯特色』的音響系統呈現出美聲卻毫不真實的聲音。相對的,EMI FRANCE 比較傾向『純粹中性』;DECCA 雖是多麥克風混音而有音場問題,但音質也傾向純粹中性。CBS 與 RCA 則是中頻加料,很像中頻加 ECHO 或 DELAY 再修飾;雖然頻率響應可能是平直的,但是中頻卻有『不正常的音質厚度』。

  只有純粹中性的音響才能保證『真實的動態層次』,不但不壓縮動態,而且讓『不壓縮動態』的唱片錄音展現真實如臨現場的音樂感動,從而得到真正的音色藝術旨趣。

 

● 『動態不壓縮』的音質:

  誠如我討論『音場』時最重視『音場的深度』,同樣的我討論『純粹中性的音質』時也最重視『動態不壓縮』。因為要談音質,太容易被個人主觀所污染;例如以小提琴錄音而言,很多音響玩家追求悅耳而舒適的小提琴重播效果。但是,很多時候小提琴的演奏本來就應該要有不好聽的特殊聲音。小提琴正常的音色(也就是基礎的按弦拉弓之聲音)固然考驗小提琴家的基本功與小提琴本身的音質美,但實在太難客觀討論,因為很容易根據音響調整或錄音偏差而『加料』,更糟糕的是加料反而容易悅耳,不像鋼琴聲如果加料常常會變得難聽。所以我不會以這種聲音來評論小提琴之音響重撥效果,而是透過小提琴的特殊演奏技巧呈現的『音色特性的差異』。

  例如:『空弦與按弦的音色特性差異』,就好像雙簧管與單簧管的差異;空弦時琴身共振明顯,會有多簧片音色的感覺;按弦則比較沒有這種特性,便會接近單簧管之音色。再如:『高把位與低把位的音色差異』,高把位一定比低把位還要『悶』、『緊張』與『乾澀』。如果你覺得《流浪者之歌》第二樂章慢板之音質很悅耳,就極可能是嚴重的失真。因為《流浪者之歌》第二樂章慢板是『高把位』再加上弱音器,本來就應該像卑微的吉普賽人用嘶啞的歌聲吟唱,而有『比較悶』、『比較緊張』與『比較乾澀』的『音色差異』。如果音響系統的悅耳是透過壓縮動態來產生美聲感,那便會直接破壞這種『音色特性的差異』,當然會造成音樂旨趣的喪失。

  Mutter 這張知名的唱片這可以當成一個極佳的『反面教材』;她的演奏技術好不好、詮釋水準高不高,在此完全懸而不論。我們只談『音質』,看看不當音質對音樂藝術的傷害性。這張唱片之拉威爾《吉普賽人》,一開始是小提琴只使用一根弦的花奏,由低音一直到最高音聽起來都很舒適悅耳;這當然是錯誤的,因為這段G弦獨奏己經使用到超高把位之高音;由低音到高音,一定會有『緊張感』越來越大的感受,那可能像這張唱片一樣?了解這種『音色特性的差異』被後製加料所破壞,就可以進而發現這張唱片豐富的堂音多半是人工殘響;甚至加料過度造成獨奏小提琴的撥弦殘響比樂團中的豎琴還要長,從來沒有聽過這種琴身比豎琴還要大的小提琴。

  相對的『動態不壓縮』的唱片是 SOLSTICE/FY 之 Tosi,豐富地呈現出小提琴應有的美聲、雜音與躁音,可以呈現出前述『音色特性的差異』之所有現象。

  因此,就一個己經是進階級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不是入門者!)來說,如果期待音響調整不會傷害音樂素養,而是提升音樂素養;那麼音響系統出現動態壓縮的音質時,便應該考慮音響設備的提升。當然了,這得『量力而為』。幸好,如同我先前文章提到的,三萬元音響系統仍然可以搭配出極高的『動態不壓縮』之音質效果,尤其是高頻動態之完整直接滿足音色藝術的最基本要求,讓我可以透過這樣的音響系統重新找到古典音樂的音色藝術。當然了,低頻的動態不壓縮是極高難度的音響要求,除耳機系統外難以在二十萬元以下得到完整的低頻之音色藝術感受,這就真的得量力而為了。

 

● 測試音響系統『動態不壓縮』的具體方法:

  『動態不壓縮』只是一個唯名論的用詞,真正對應的音響科學規格或數據為何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特定的唱片來檢驗,從音響播放的經驗中發現有些唱片會突然變得非常難聽(這現象我們稱為『殺音響』),這就可能是音響系統有動態壓縮的問題了。我個人用來測試『動態是否壓縮?』的唱片清單如下:

  第一張專殺動態壓縮音響之唱片是:SOLSTICE/FY 之葛休侯《杜普雷管風琴作品》FYCD 020,1975年之錄音:

  這張唱片本身錄音不算非常完美,但不知何故,音響系統有動態壓縮現象時,這張唱片之播放效果會難聽到極點。具體現象是第五軌,該曲是從很弱的管風琴慢慢增強到天搖地動地超強音量;剛開始的弱音必定音質極美,但是動態壓縮的音響系統播到最後就會比先前極度難聽、甚至出現破音。在我經驗中很多百萬音響系統照樣無法通過,而我自己的 PEL KANTOR 卻輕鬆通過,就算是使用一台二手三仟元的 CEC AMP22 廉價擴大機照樣通過。這說明了『動態不壓縮』最重要的環節是『喇叭』,它決定了一切。

  上述這張唱片全面檢驗高、中、低頻是否不夠中性,任何一處不夠中性,第五曲最後就會難聽甚至破音。通過後也不能高興,因為說不定你系統是『全面壓縮動態』,不分高、中、低頻通通壓縮,那這一張就可以表面上通過而不易分辨好壞,於是還有下列檢驗。

  第二張是檢驗高頻是否動態壓縮的唱片,先前文章提過的 SOLSTICE/FY 之 SPIETH 演奏庫普蘭大鍵琴

  測試曲目是第七軌,它是極華麗的大鍵琴演奏;如果高頻動態被壓縮便會『吵而不美』,如果是『全面壓縮動態』或『高頻動態被壓縮』的音響系統,這張唱片會極其難聽。

  第三張是檢驗中頻是否加料修飾,可以使用前文提過的聖桑《管風琴》交響曲第二樂章慢板之『弦樂合奏的重量感』

  基本上無論再便宜的音響系統都絕不會特意壓縮中頻,因此中頻的檢驗重點在於是否有加料修飾;『弦樂合奏的重量感』很容易暴露音響系統是否中頻不正常。

  第四張是檢驗低頻是否動態壓縮,TIMPANI 之皮爾奈管弦樂集:

  我得再次強調,檢驗低頻是否動態壓縮超高難度的音響要求;低價音響系統除非採用耳機否則幾無通過檢驗的機會,請量力而為面對這個檢驗;個人認為最低要求是二十萬元等級而且需專業搭配的音響系統;我個人推薦新天新地代理之 KORA擴大機加 PEL喇叭與百鳴代理之 Micromega唱盤,可以確保通過低頻是否壓縮的考驗。相關音響評論請參考《高傳真視聽》blog。

 

● 『極低頻的擴散效果』:

  林主惟先生在自己的新天新地網站有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分辨『大鼓』與『定音鼓』的真實聲音效果,請參考原文: 『正確的大鼓聲響是,第一撞擊聲產生於樂團後方(通常擺放在正中央),是一團而不是一點,但規模並不特別龐大(請見下圖,大鼓雖然體積巨大,但在整個管弦樂團中比例還是有限,不可能發出半個管弦樂團般的聲響),接下來有逐次減弱的幾波空氣震動,同時間樂團兩側與後方的反射音也加進來,從而形成大鼓獨特的聲響。』

  播放上述第四張唱片第二曲直到 2:40 處:小提琴出現的同時,就敲下第一聲定音鼓,第二聲則是定音鼓加上低音大提琴撥弦。2:44 時,出現大鼓、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的超低頻合奏音色;要強調的是由於沒有該曲目的總譜,前述樂器與音色皆以音響系統的聆聽經驗為準。重點在於大鼓極為低頻之『極低頻的擴散效果』:中央(可能略偏右)極遠處傳來一聲極低頻大鼓,由點而面擴散到整個音響室的三D空間

  滿足低頻無壓縮的音質條件最標準是 SONY MDR-7506 耳機,可以區辨上述三種低頻樂器之音色,但是聽不到『極低頻的擴散效果』,因為這種等級的耳機只有左右定位而毫無深度定位。再使用新竹辦公室約八萬元的音響系統鑑定這一段音樂 ── 新竹音響室的深度空間極佳,但是左右定位則很差,剛好跟耳機是完全相反的音場特性。結果三個低頻樂器通通被定位在右邊,根本分不清楚三種樂器的音色特性;但是 2:44 大鼓一敲,『極低頻的擴散效果』一清二楚,從右邊直接迎面而來充滿整個音樂空間。

  由此看來,要滿足『極低頻的擴散效果』,真的是無法省錢的進階級要求。

 

● 能挑戰音樂聆賞的習慣嗎?

  重視音質不只是音響家而己,音樂欣賞家也隨時欣賞著不同演奏版本的音質,而聆賞特定的音樂(例如聖桑之後的法國古典音樂)更需要對音質有強烈的敏感度。

  問題是,如果對音質的要求只是好聽悅耳,不只在音響上是走向『不夠高傳真』,在音樂上也導致只能注意單一線條的情感修飾。因為,要分辨音樂中的單一線條(包括表演者投注的感情與詮釋),手提音響甚至MP3都很夠用。如果要分辨音樂中平衡的多聲部線條,就需要頻寬良好的音響;這時無論是『彰顯特色』的修飾美聲式音響系統或『純粹中性』的鑑聽式音響系統皆夠用,善用總譜的話也可以使用手提音響達到欣賞旨趣。但是,要分辨音樂中的音色藝術,就需要『純粹中性』的鑑聽式音響系統了,最便宜的解決方案是耳機。如果要求『低頻的音色藝術』,從而獲得如臨現場的三D音樂空間,就真的只能花大錢了。

  多花費於音響系統,對於熱愛古典音樂的成年人並不算是負擔不起的,重點還是在於是否能挑戰音樂聆賞的習慣。因為只能注意單一線條,幾乎就注定了窄化音樂視野而不能得到豐富的音樂欣賞旨趣,甚至莫札特的音色藝術旨趣都無法獲得。放眼流行的古典音樂唱片,絕大多數都是壓縮動態的錄音與唱片;這就注定了以音響聆聽古典音樂唱片的結果,難以獲得真正的藝術旨趣;甚至由於太習慣注意單一線條,只要被吹捧的演奏明星有一定的特色水準,就可以單一注意他的特色而忽略明顯的多方面缺陷,古典音樂唱片市場從而走向明星化與包裝了。

  對於音響玩家而言,這更是困難的問題。如果音響的目的是在於獲得如臨現場的快感,壓縮動態就注定了與真實聽感徹底脫節;如果音響的目的是在於得到豐富的音樂旨趣,壓縮動態更是直接導致無法清楚分辨音樂中的訊息。如果期待音響科學有助於音樂藝術的傳達,這種重視『動態不壓縮』的音質要求,將成為音響玩家的巨大挑戰。

 

回目錄 回【音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