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現代社會的正義觀:
『再次』從學運精神談起
蘇友瑞

※ 請注意,這是一篇討論深層文化意識的社會思想文章,不是社論也不是道德文宣,想討論這次學運的是非對錯者千萬不要進來回應,萬分感謝!

● 前言:

  台灣再一次出現街頭運動的正常民主社會現況了!也隨著真正像樣的學運居然再度復活,突然間社會運動的議題再次得到關注。

  我的立場當然是強烈支持這次學運,但是並不打算討論這次學運本身的是非對錯,那交給其他blog就夠了。我想討論的是:每個社會的失控事件都是指控社會存在的弊病,會再次出現學運,是否意謂著台灣社會現代化的程度仍有值得檢討改進之處?於是這篇落落長的文章,將邀請所有對於現代化之社會文化議題有興趣的網友來共同參與。(註:本文整合了多篇個人發表在他處的文章)
 

● 學運精神與當前社會問題: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嚮往某個理想目標而奉獻心力的一段理想主義性格。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一個年輕人往往只有等到上了大學才能充分的『狂飆』理想主義性格;於是,他往往會去思考『一個大學生與社會的關係應該如何定位?』這樣的問題;在過去的專制政府和威權體制下,這種屬於大學生的理想性格產生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從五二0農民抗爭到野百合運動,當時的學生寫下了台灣社會的變遷中重要的一個見證。

  當時的學運在理想主義的熱情下,抗爭目標是明確而且專一的──只要是政府、只要是國民黨,就是不合理的體制,就是抗爭的對象。然而,隨著許多外在的不合理(黨禁、報禁、叛亂條例、戒嚴)被破除之後,學運份子要面對的不再是一個簡單而明確的目標,而是台灣這一個特殊文化所造成的特殊社會之特殊問題。

  今天不再是執政黨爛不爛的問題,而是選民自動地願意支持他們;其中的理由從道德上來說當然可以歸因於媒體未完全合理或社會資源未完全公平,然而我自己的省思卻發現是台灣文化深層結構的問題──對現代化社會沒有合理的價值觀、對民主法治社會所需的『社會正義』實踐能力之淡薄、從中國影響到台灣的儒家文化無法面對現代化社會的問題,這些問題足以讓選民高高興興地投給執政黨,而且高高興興地完全放棄監督執政黨的機會。這就是說,學運份子面對的並不單純只是外在的政治或人權的不合理,而是表現出文化深層問題的大多數台灣人民。

  一但牽涉到這種『文化深層限制』的問題,學運精神往往難以使力。於是,我們永遠無法明確要求學運的社會效益,轉而尋問文化衡擊的可能:思考社會問題,重點不在於掌握多少事實真相,也不在於理解多少專業學問,而是回歸問題本質:一個社會制度所需的文化基礎為何?例如說,以學運爭取民主自由,那麼民主政治的精神基礎是什麼?
 

● 傳統文化沒有『正義』的觀念:

  民主政治的精神基礎固然是公民主動參與社會的精神,而且台灣社會比起己開發國家高出甚多的投票率己經說明了參與政治的社會習慣;然而,這只是民主精神的型式而己。談及西方文化所有社會現象的論述,幾乎都是延續柏拉圖的《共和國》(理想國)而來。這本書的別名是《論正義》,說明了西方文化一切的人學論述目標都是要談『什麼是正義?』,這才是民主政治更為根本的文化基礎。

  偏偏,傳統華夏文化固然有許多優點也不可偏廢,但之於民主政治最基本的精神基礎卻是非常匱乏。我們直到現代,都明顯可以看到完全缺乏正義的社會事實:批評藍綠的言論有多誇張的雙重標準處處可見;凡是主張用愛心忘卻228事件的人幾乎誓死不忘南京大屠殺、主張維護228正義的人也從來不記得閩南人曾經在這塊土地如何欺壓客家人;這反映習於雙重標準的社會是難以正確實踐公平正義的。

  東方文化特有的『修行』此一名詞,是西方文化極難翻譯的一個名詞。修行意謂著自我的提升,無論是道德的提升、肉體健康的提升、心理調適能力的提升、宗教情操的提升等,皆屬於修行一詞的範圍。然而注重個人的修行,很難逃脫『把社會正義化約成個人修行』的後果。當一個社會發生不公義的事件,很多時候並不意謂著個人有心為惡,而是某種社會結構下促使不公義的產生。換句話說,即使多完美的個人修行,也無法解決這種基於社會結構而產生的不公義。解決這種不公義的方法,只有個人參與進社會團體,把每一個個人都當然平等的一份子,方能使用社會結構的眼光解決不公義。

  做為一種傳統中國文化道德『孝道』,在儒家的修行觀底下暴露了『把社會正義化約成個人修行』的矛盾。孟子盡心上35記載:『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己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主張?因為儒家極為強調孝道,認為孝道是人的根本道德基礎。而皋陶抓殺人犯瞽叟是天理,舜這個君王自然知道不可干涉。但是舜就會傷到己『心』,因為孝道是人心的根本。所以孟子主張舜這時就得逃離造成己心不能兩全的情境,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因此,舜這個明君對社會的貢獻不重要,殺人犯沒有受處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修行之本──孝道──不可廢,『不乎名位』之個人修行更是美談;所以朱熹贊曰:『學者察此而有得焉,則不得較計論量,而天下無難處之事矣。』(朱熹:四書集註)。這便是明顯地把法治與行政的社會正義,徹底化約成孝道與淡泊名利的個人修行。(以上引述作者原始文章:『人的扭曲與再造──心理學的人論』,研討會論文)

  這種傳統文化當然沒有『正義』的觀念,導致我們常常誤認為:『正義』就是『是非對錯』,這是完全曲解的錯誤觀念。『正義』是在『公平』的前提下才能談是非對錯,也就是無論你的發心多麼良善,只要是『雙重標準』,就一定是『非正義』了。可惜的是,重視倫理關係的傳統華夏文化,一向主張倫理次序本來就應該得雙重標準;這導致『倫理』優先於『公平』,理所當然的,『正義』裡的公平原則很快就被拋棄了。

  因此,談論當前的社會問題,不能不回到『正義』這個基本前提;但是傳統文化缺乏正義觀,因此僅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居心良善,照樣無法產生正確的『正義』思考。最好的辦法,就是看看西方社會表達出來的精神基礎是什麼。
 

● 『等值回報』的公平原則:

  西方文化有兩大精神基礎,一個是從希臘文化而來追求理性的精神,另一個是從基督教而來的價值與文化。考察基督教對於西方正義觀的影響,可以回歸聖經的文本。

  聖經(和合本)出現『以牙還牙』共四處(出 21:24、利 24:20、申 19:21、太 5:38),新約的部份牽涉到如何言說上帝是唯一能同時滿足正義與慈愛的超越性論述,我們最後再處理。從前三處的記載仔細翻閱前後文,我們會霍然一驚:如果讀者一聽到有人主張『以牙還牙』就嚇到了,那真的要小心被傳統文化扭曲了聖經原意。仔細翻閱前後文,之所以談論『以牙還牙』,都是在談論維護良善社會所需要的『制度』:出 21:24的以牙還牙是為了出 21:1『你在百姓面前所要立的典章是這樣』;利 24:20 除維護以色列人的聖潔外,還特別強調『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同歸一例。』(利 24:22);申 19:21 更強調參與社會維護秩序時,『審判官要細細的查究』(申 19:18)。

  細細考察之下,我們發現『以牙還牙』一詞真的被污名化了;這一詞的原始意圖,強調的就是『等值回報』,強調絕對的『一報還一報』的公平精神。甚至對於不信主的外邦人,照樣得公平以待。

  過度復仇當然不符合公平正義,聖經也宣示『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創 4:24)這種過度復仇的人性是邪惡的,並具體審判西緬與利未因過度復仇(創 34:27)而得到的咀咒(創 49:5)。此外,以德報怨不只常常是個人的虛矯(王上 20:31,亞哈王縱放亞蘭王便哈達),更造成以色列北國長年來最大的外患。總之,仔細察考聖經對於正義的觀點,很容易發現『等值回報』這種公平的原則是最有效的社會實踐方法。

  當然了,社會方法上的有效,不代表它就是真理。上帝之所以具有人類永遠無法達到的超越性,正因為祂能解決『完全的公義』與『完全的慈愛』之矛盾。而我們這些無法等同上帝的受造物,只能選擇偏向公義而以慈愛來修正,或者偏向慈愛而以公義來修正,這正是現代社會強調『多元化』的重要性之主因。所以聖經才會在《馬太福音》提出那個超越性的邏輯(太 5:38 ),要求信徒在公義之外思考同時兼具慈愛的超越性,從而體會人性先有天限的原罪意識,回歸上帝的信仰。結果,深受東方文化影響下的基督徒,信仰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思考能力卻常常受到很大的文化限制;導致太容易高唱愛心至上這種高調,卻完全失去了公平正義的反省能力。

  於是我們發現,這種對於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要求,正是東方文化傳統最缺乏的一塊。連以基督教信仰為精神核心的台灣基督徒都無法避免文化限制下的忽視公平正義現象,更別談其他各種社會人士了。

  其實,先前最成功的一次學運,理應從樂生運動開始。可惜的是,樂生運動激不起大家的道德熱情:社會沒有公平正義的熱情,當然無法同理樂生居民被政治經濟壓榨的事實;於是整個樂生運動立刻被曲解成道德上的是非對錯問題,結果,什麼叫做道德的對錯?只有藍綠立場才能激發這種虛矯的道德立場,徹底排除藍綠的樂生運動當然註定得不到任何真心的支持,於是,如此美好的一次社會運動,就這樣被忽略了。
 

● 以網路討論區為例:

  參與社會與加入社會運動,其根本就是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任何違反公平正義的社會實踐態度,除非有特殊宗教意義,否則都不會有任何社會功效。網路社會,尤其是討論區,這種缺乏公平正義而導致高人氣討論區因而充滿謬論、進而破敗毀滅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一般的現象是:網路討論區非常依賴生產好文章、提出有意義討論的『寫手』們,而心理學上所謂網路敵意人格特質又是特別喜歡主動攻擊寫手;這時如果缺乏公平正義的制裁力量來處理這種網路攻擊現象,久而久之,網路寫手莫不從此退出這個讓他失望的園地,或者退化成嘻皮笑臉言不及義的一般使用者以免沾惹是非。結果,一個討論區因為言論品質下降,人氣跟著下降(誰願意成天只看到一堆人言不及義的打屁?),一個知識取向的討論區從此就徹底毀滅。

  就算是情感交流取向的聊天式討論區也一樣需要公平正義。聊天式討論區一樣會有『真心分享生活體驗』卻被惡意地人身攻擊的網路敵意現象,糟糕的是,缺乏公平正義精神下,往往造成對分享者修行主義式的過份要求。常常發生可悲又可笑的情況是:網路攻擊事件發生後,自認為中立人士出來指責『被攻擊的真心分享者』必需要負責,因為他寫作有問題、道德不聖潔、學問水準不高....然後反對該中立人士者因為無法主張公平正義原則,只好以同樣修行主義的人身攻擊反咬;混亂成一團時,鬧場者通常沒事,反而是真心分享者、支持者與自以為中立人士混戰一場;最後照樣造成一個情感交流的討論區從而分裂散場。

  相對的,只要是嚴格執行『公平正義』的討論區:擬出詳細的發文原則、規定合理的發言態度並且嚴格管理發言的行為;無論該討論區是道德的、藝術的、灌水的、發洩的,甚至是非法下載資訊的,通通可以達到極成功的社會果效(當然先不論其目的是否恰當)。
 

● 暫時的結論:

  習於修行主義的台灣社會,其實完全沒有西方文化意義上的『正義』觀念;詢問任何知識份子,幾乎都把正義曲解成道德上、真理上的是非對錯。其實詢問西方社會成功現代化的歷程,都可以展現他們的正義觀更偏向『公平』與『合理』:道德與真理上的是非是另一回事,雙重標準才是最為邪惡的非正義。反之,這次學運運動對比於不過兩年前的紅衫軍事件,絕大多數人輕易尋找各種藉口去歪曲地認可自己的雙重標準而自認聖潔,正說明了我們的文化深層意識中是極為缺乏正義的社會價值。

  換句話說,致力關心台灣社會現代化的知識份子們應有警訊:雖然我們經歷了二次政黨輪替,其實我們的社會態度仍然是非常落後的;為什麼公平與正義的熱情總是難以撼動這個社會?何以偽善的道德口號常常喪失公平原則與程序正義的事實?二十一世紀了,『通通抓起來』的戒嚴幽靈仍然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心靈枷鎖。

  面對政治社會,最簡單的原則就可以滿足社會需要:『等值回報,不要雙重標準』。你批評政治人物嗎?同樣的理由能不能批判你所支持的政治人物?你主張某種政治理念嗎?同樣的理由能不能主張另一種政治理念?只要能做到避免雙重標準,其實就己經是非常正確的社會態度了。

  同樣的,為了達到『不要雙重標準』,『比較』是最安全的方法。這個社會絕對沒有『一樣爛』這件事,一定有『誰比誰更爛一些』的現象;而誰比較好、誰比較爛絕非只是單一事實,而是避免雙重標準的前提下進行公平正義的『比較』:比較政治人物的政績而不是道德口號,比較政策政見的對全體人民的影響而不是偏北偏南或利綠利藍。當然,這種追求公平與合理的態度,最容易被無限上綱的泛道德主義曲解成『比爛』;偏偏事實上都證明了,最反對比爛的自命清高份子一定都是最虛偽的雙重標準者。

  從過去的學運直到現在的學運,更說明了:如果學運只能追求是非對錯的彰顯,這是絕對不夠的。我們社會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嚴重缺乏對公平正義的堅持與作為;遂造成任何政治人物都只打算彰顯道德是非,而無意於促進社會真正的公平。於是自命聖潔的政客,只能以偏綠偏藍的政治正確當成道德正確;反而要求爭取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為,莫不被快速扭曲成撕裂族群的虛偽道德批判或比爛的自命清高藉口。『等值回報,不要雙重標準』,為什麼會這麼難以落實呢?

  於是,是否支持這次學運呢?這當然各人有各人的立場;然而,每個社會的失控事件都是指控社會存在的弊病;邁向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究竟存在什麼缺陷而無法成功現代化?這更值得知識份子深刻的省思。

 

回目錄 回【音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