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田園》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欣賞

 
 

作者:蘇友瑞                   


樂團重要還是指揮重要?

  樂團重要還是指揮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會以為很簡單,立刻就說『都一樣重要』。當然最終答案或許沒錯,但是,可能隱含一種過度高蹈化的偏差觀 點。傳統華夏文化一直有從『看山是山』經過『看山不是山』而『看山還是山』的知識論哲學思想,然而,實際實踐在現實生活上,我們卻往往拼命高舉『看山還是 山』的最高境界,輕視『看山不是山』的努力過程;造成自己永遠只在『看山是山』的最低層次,卻誤認自己己經可以到達『看山還是山』的最高層次。這不只是知 識與藝術上無法提升,恐怕也是一種人生哲學的低落,更是一種文化危機。

  這個『樂團重要還是指揮重要?』問題,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有什麼『真實的體驗』?沒有經驗過『認為指揮比樂團重要』或『認為樂團比指揮重要』的音樂 欣賞者,可以得到最高境界的『看山還是山』之『指揮與樂團一樣重要』的真正體會嗎?這會很令人懷疑的。

  所以,我現在還是停留在『看山不是山』的體驗層次,誠實寫出自己目前的種種欣賞結果。

貝多芬《田園》之全新體驗:

  在《一個『音』、『樂』分立的音樂與音響之欣賞角度》一文中,關於『樂團合奏能力』的問題,可以使用貝多芬《田園》之第五樂章來檢驗各樂團的『合奏能 力』。我的判準如下:

  《田園》第五樂章一開始,先是豎笛獨奏,再接著法國號獨奏,這時你可以牢牢記住個樂團的木管音色應該是什麼樣子,銅管的音色又應該是什麼樣子。雖然一 開始豎笛出現時有中提琴長音符伴奏,法國號出現時又加上大提琴伴奏,但是在音樂上的要求明顯只要突顯木管與銅管;因此如果你的音響系統居然能聽到『清晰 的』中提琴與大提琴,那就跟我現在要談的『樂團演奏之多聲部合奏能力』完全無關,而是你的音響系統挖掘細節的能力太強大了......



  第一標準:前述音樂出現後,再來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完整旋律;如果這時聽不清楚有『豎笛加低音管』與『中提琴』進行中音域近似對位旋律的助奏,那這個樂 團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會有問題。如果連低音域的大提琴撥弦都聽不清楚,那.....什麼?你以為是低音大提琴撥弦?你的音響系統在低頻加料了啦!(當然 先排除你可能先天就不知道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有何不同聽感)。

  第二標準:再來更嚴苛了,主旋律跑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以快速三度音符先後出現,木管(豎笛加低音管)與銅管(法國號)演奏三度和弦音,中提琴與 大、低音提琴交替撥弦。這裡要求能分別清楚聽到木管聲部與銅管聲部,通常在這裡就讓一堆樂團通不過:不是只有木管、就是只有銅管,不然就是通通被兩聲部小 提琴淹沒不見了。

  第三標準:最後是最嚴苛的大合奏:主旋律是法國號、豎笛與中、大提琴,對位旋律是長笛、雙簧管而由小號與伸縮號助奏。小提琴只是助奏,而合奏能力有問 題的樂團往往過度誇張小提琴聲部,讓對位旋律徹底地憑空消失。

  我只用了三萬伍仟元的音響系統,就可以在馬洛維奇與巴黎拉慕魯樂團的1957 mono錄音中,除大合奏不十分清晰外(應該是音響和錄音的問題),以上重點通通輕而易舉地聽出來。所以它不是什麼嚴苛標準,也不必多高級的音響系統,它 實在地呈現出這個樂團的合奏能力,並且突顯『多聲部合奏能力』的問題:貝多芬的交響曲究竟是管樂與弦樂的『兩聲部』?還是木管、銅管與弦樂的『三聲部』? 只有兩聲部的樂團,能聽到重要的對位旋律嗎?能成功表現三聲部的樂團,能帶來對貝多芬交響曲的全新欣賞體驗嗎?

不同《田園》唱片版本比較:

  似乎像柏林愛樂這種樂團的特色是,以第一小提琴為最重要的骨幹,其他聲部都是幫它伴奏或助奏。而法國優秀的樂團卻是每個聲部都可以輪流成為骨幹,這種 能力明顯突出其他樂團一大截,這是我現在著重欣賞的『多聲部合奏能力』。雖然我還是很喜歡福特萬格勒與華爾特的《田園》,但是與他們合作的維也納愛樂與哥 倫比亞樂團,甚至連第一標準都通不過。

  克路易坦與柏林愛樂的1955 mono版,是我手上所有柏林愛樂版本中罕見可以通過第二標準的唱片,極可能是因為克路易坦擁有法國樂團的經驗,重視多聲部合奏的能力。

  貝姆這位偉大的指揮家我更喜歡他了,我手中所有維也納愛樂的唱片中,只有他能通過第二標準。而且以1970以後的立體聲錄音而論,這個版本原先是我特 別推薦的『音樂線條』特優版本,現在還要再加上個『指揮的合奏能力特優』;為什麼認定是指揮家的能力特優?因為其他的維也納愛樂之唱片似乎連通過第一標準 都有問題。(關於本樂曲本唱片,可參考我的文章《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賞析》)。

  有一匹黑馬,是朱里尼與倫敦交響樂團的1968版(1970 p),漂亮地通過第二標準,但是第三標準卻亂得很慘。

  先請讀者務必注意,我可沒有說上述的唱誰好誰壞,我只是嘗試客觀陳述它們表現出來的『樂團演奏之多聲部合奏能力』;這種客觀陳述,跟每個人主觀上喜歡 那張唱片是完全無關的。

指揮家的功力還是樂團的功力?

  我以一個通過『第三標準』的唱片來比較,看看『多聲部合奏能力』究竟是指揮家的功力還是樂團的功力。

  這張唱片是 EMI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樂團1958 的版本,它很明顯使用多音軌混音,木管與銅管的音象常常會突然跑到指揮台把第一小提琴踢走。還有,他是使用傳統配器位置,也就是第一小提琴在左,第二小提 琴在右的配置法。這些且先不論,必需承認這個版本是可以通過第三標準的好版本;且雖然是多聲道混音,但還不至於過份亂動高低頻;聽起來是相當悅耳的,就如 克倫貝勒的馬勒大地之歌一樣,都是少數多聲道混音而錄音藝術價值很高的唱片。

  但很有趣的,比完第三標準,這麼好聽的唱片就繼續給他放下去吧!結果.....完了,先聲奪人後繼無力,前3分鐘的合奏能力天下無敵,後4分鐘卻不知 何故合奏能力變差。與馬洛維奇和巴黎拉慕魯樂團比起來,很明顯感受到樂團各聲部緊繃著想要有完美的合奏,但是偏偏會差一點而沒有順利接續上。

  我自己的猜想是:克倫貝勒是一個合奏能力極強的指揮家(這是我的個人主觀),他拼命訓練愛樂管絃樂團,從頭開始每分每秒都板著僵屍臉說『NO!∼∼』 (請參考相關DVD影片),於是愛樂管弦樂團在他的壓榨之下發揮超高水準的合奏能力,順利通過了第三標準。

  但是,樂團的合奏訓練傳統不夠悠久,導致維持良好合奏能力的精力只有幾分鐘。就好像數十年歷史的法國ORTF樂團與只有幾年的巴黎管弦樂團相比,後者 雖然獨奏能力極強,但合奏能力就是輸了一截。而巴黎拉慕魯樂團是百年悠久歷史的樂團,合奏能力的訓練傳統更佳。於是,雖然指揮家的合奏能力一流,但是遇到 樂團合奏能力不夠頂級的情況,還是得妥協。於是造成同一樂章有時控制力超強、有時控制力卻渙散的情況。

  於是我找了幾個並非專精於古典音樂的網友,並且使用網友家極高級的音響系統,對前述的《田園》交響曲之樂團合奏能力進行比較,目的是測試看看上述的現 象是否可以成為一個不辯自明的現象。不過參與測試的網友是覺得我有誘導答案的嫌疑啦!但這不是什麼嚴謹的論文研究,只是隨便玩玩,管他的.....結果果 然通通聽得出來這種『樂團的合奏能力』。最有趣的是,上述克倫貝勒的版本經過第三標準後,也明顯被聽出來樂團的合奏能力開始渙散了。

  似乎音響系統越強,即使是MONO錄音不佳,照樣把樂器的深度一層一層定位出來。當『樂團的合奏能力』特強時,有時甚至會產生樂器位置有左右音場之別 的錯覺(因為理論上MONO應該無法左右定位,所以在此姑且稱為錯覺)。在這種情況下,托斯卡尼尼或福特萬格勒這些『只突顯特定聲部』的樂團合奏,在高級 音響上不會有『結構崩潰』的聽感。反之,克倫貝勒選擇了一條結構嚴謹的指揮方式,結果因為樂團後繼力,反而在高級音響上產生很明確的『結構崩潰』聽感,真 的很可惜!這就不知道他身為藝術家到底是如何抉擇其音樂藝術了。

小結:能挑戰自己的音樂欣賞習慣嗎?

  我們的古典音樂環境一向教導我們貝多芬是正統的德奧音樂,於是,柏林愛樂或維也納愛樂的演奏住住就成為最佳的貝多芬代言人。然而,僅僅是一個『樂團合 奏能力』的考驗,似乎就呈現樂團演奏能力中,某種『音』之層次的『正確性』,它常常是認知不可穿透的。反之,我們覺得這個樂團的演奏很好,卻往往只是 『樂』的認知可穿透之層次,也就是訴諸情緒渲染、詮釋特性的個人感受,等而下之的就是接受廣告宣傳了。每個愛樂者當然都會有自己的聆樂詮釋習慣,那麼, 『音』如此正確的演奏,能不能挑戰我們的『樂』之習慣?我的意思是,當我們發現演奏技巧最正確的唱片之後,除了訴諸對這張唱片的直接感覺外,能不能產生一 種自我批判的力量,去挑戰自己習慣的『樂』之詮釋傾向?

  音樂欣賞可以是一種不斷進步的過程,所以在適當時機檢視自己的進步空間便成為很重要的事。

  所以在網路討論區清楚記載著,我這個3B2T教『徒』遇到林主惟先生:先是不能接受法派音樂家的『詮釋』(你看,『樂』之層次的主觀性);然後越來越 發現,為什麼法派音樂家的演奏技術總是遠遠大勝五大廠的知名演奏家?於是開始質疑自己的『樂』之層次有問題,很可能並不懂古典音樂更豐富的一面。所以我先 假設林先生沒唬爛,然後『我自己』先猜想拉威爾可能比得上3B2T,主動地改變自己對『音樂詮釋』的立場與習慣。於是,讓我賭中了!拉威爾真的是與 3B2T並肩的偉大音樂家,也學會了怎麼辨認樂團、鋼琴在『音』之層次的認知不可穿透之優劣。

  辨認出這種樂團的合奏能力之後,還會對音樂欣賞的成長產生什麼影響?且待下篇。

註:感謝上期談到的音響前輩李富桂大哥,他真的標購了一堆馬洛維奇與巴黎拉慕魯樂團的LP與我分享。MONO 的錄音,呈現真實的音場層次與深度,音質更是完美無缺;早期DG的錄音有些真的非常發燒,更能表現樂團多聲部合奏能力醉人的音樂風采;真的很感謝李大哥, 證明了即使是LP系統一樣明顯存在上述合奏能力的現象。

 

[回 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