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欣賞歷程的『音色』與『線條』之辨:

以《展覽會之畫》為例

 
 

作者:蘇友瑞                   


  因為 jonger網友談及『音色變化的一個聆聽過程』,讓我回想起自己幼年時對於音色變化的聆聽體驗,剛好是一次『音色』與『線條』的有趣對話。

  由於從娘胎就被熱愛古典音樂的父親灌輸各類唱片,約國中時期迷上了穆梭爾斯基的名曲《展覽會之畫》。當時家裡同時有李希特的現場演奏鋼琴版與朱里尼和 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拉威爾改編之管弦樂版。老爸不喜歡鋼琴而偏好小提琴與管弦樂,所以主動播放給我聆聽的是管弦樂版。小小年紀聽了這曲子覺得『主題變化多 端』,很像是當年國產LP唱片大廠松竹推銷的管弦樂入門音樂:聖桑之《動物狂歡節》與布烈頓之《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一聽就喜歡上了;依我從小聆聽古典音 樂的個人獨特習慣,便一聽再聽、聽到全曲可哼出主旋律而默背起來。

  後來翻箱倒櫃知道這首音樂有鋼琴版,一聽之下被嚇到了:怎麼只用一台鋼琴就可以有這麼色彩炫麗的音樂?你看看,小時候完全無法感受管弦樂版的『多樣樂 器之音色炫麗』,反而只用單一鋼琴樂器就很快地發現它的色彩豐富。當然,年紀太小,可能也會被單一樂器的『超技感』嚇唬到,從而喜歡鋼琴版。總之,從此完 全不喜歡聽管弦樂版,只喜歡聽鋼琴版。

  隨著日漸建確立私人的3B2T、五大後期之觀念後,這首音樂退到我的音樂舞台遠處,只有寫樂評時偶爾提一下。終究,從『線條』而論,這首音樂要跟 3B2T相比、尤其是要跟當時瘋狂迷上的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相比,完全不是同一種類型的音樂。因此整個樂評時期與1993的連線古典音樂板時期,沒有人 聽過我談論這首音樂。

  直到最近,透過了解拉威爾而了解『音色』,透過了解『音色』而獲得獨立在『線條』之外的音樂欣賞旨趣後,管弦樂版是我最深愛的3B2T1R之一,學會 了新觀點當然要重新體會一下該音樂。結果....原來,原來管弦樂版比鋼琴版在『音色』強太多太多了!甚至說句可能會被打的話,拉威爾的『改編』居然比穆 梭爾斯基的『原著』還要偉大太多!就像改編成管弦樂的《古代小步舞曲》實在比拉威爾自己的原著鋼琴版強太多了。

  所以我深切體認到,『音色』真的是一種比較進階的聆樂旨趣。小時候只覺得主旋律一下子由木管、一下子由銅管、一下子由弦樂....等不同樂器演出,便 覺得像布烈頓之《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一樣有趣。這只是『音色』的入門辨認層次,根本無法理解『音色』的藝術層次。事實上,很多3B2T名曲被改編成管弦樂 曲,常常就只是這個種入門層次的『音色』而己。在這樣的基礎上,改編成管弦樂、或電子樂、或流行歌曲,我個人認為都是差不多的音樂。

  以『線條』為主的音樂欣賞方式,『音色』問題往往只有樂器編制數很少的時候,才能注意到。所以小時候會覺得一台鋼琴比一個樂團音色還要更變化多端,聆 聽弦樂四重奏與鋼琴三重奏很快就可以發現『樂手默契不佳』導致的音色粗糙,卻一直到現在才發現管弦樂團一樣可以要求嚴格的樂手間默契,默契不夠就會讓貝多 芬的交響曲聲部結構降級成古典主義的原始型式。

  唯有了解『音色』藝術的全貌後,管弦樂曲中很多超越性的藝術精品才能浮現;這時管弦樂的目的不再是前述入門的爽快感了,而是更有藝術價值的意義追尋。

  為此我向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下戰帖:有沒有一個充分表現『拉威爾』管弦樂藝術的《展覽會之畫》唱片?林先生語帶神秘地說他進了一個發燒版本, 結果,帶出一個驚人的歷史錄音品牌:CASCAVELLE。

  CASCAVELLE的唱片同時有最新的錄音也有歷史錄音的轉錄,他們的新錄音是另一場美麗的愛樂之旅,下次再談。最可怕的是他們天下第一流的歷史錄 音轉錄技術:1929的鋼琴錄音,可以聽到近代錄音都比不上的音量動態變化與發聲的能量與質感,沒錯,就是1929年的瑪格麗特.隆女士敲下低音鍵時, 2006年正在聽唱片的你會在沙發上感覺那低音震到你的心、你的腿,這只是在一套便宜的三萬多元音響系統就可以感受到。當然了,老錄音的嘶聲是不能消除了 的,消除嘶聲後的歷史錄音是死亡了才不會有嘶聲;如果你願意讓歷史錄音活得很有精神,你願意忍受它伴隨活出生命而來的嘶聲,它將會完完整整地告訴你 1929年代的音樂家有多可怕的細膩音色控制能力。

  於是我聽到2006為止『音響最發燒』的《展覽會之畫》版本,在CASCAVELLE唱片公司為拉威爾絕大多數作品而出版的九張歷史錄音精選之第三 集,由Paul Kletzki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的1948年錄音。

  1948的歷史錄音居然最發燒?有沒有搞錯?

  其實,從我提倡『音』、『樂』分立觀點後,越來越發現,所謂的『音響性』仍然需要演奏家與錄音師的全力參與;演奏不出動態幅度與音質明確的演奏家,無 論使用多高級的音響播放第一流的錄音,仍然會得不到『音』的滿足感,當然就不會有貨真價實的音響快感。反而,演奏家表現驚人、錄音師正確補捉到音樂的複雜 訊息、唱片製作水準極高,這時就算使用便宜音響,照樣可以獲得極高的音響快感。這個《展覽會之畫》版本就是這種驚人的成就。

  《展覽會之畫》是一首旋律極為優美動聽的音樂,這是它所以能成為著名曲目的原因之一。但是拉威爾將它管弦樂化之後,音色、音質與管弦樂的動態能量,通 通成為演奏此音樂的嚴苛要求。單單憑第一幅畫《侏儒》,樂團的合奏能力就決定了能表現出多驚人的動態;合奏能力不夠的樂團,快速音群明顯有拖慢、變亂而無 法一氣呵成的感覺。Paul Kletzki這個版本的樂團合奏能力硬是遠勝他人一大截,聆聽之後才發現,合奏能力偏弱的管弦樂句,會嚴重削弱這段音樂的動態與能量而失去音響快感。怪 不得以前聽管弦樂版這一段通通因為覺得無聊而跳過去,現在聽這個版本才知道這段改編是多麼生動有力,遠遠勝過原著鋼琴版。

  再來是『音色』的問題,優秀的木管與銅管不但只能在法國樂團找到,而這個版本更是強中之強;《古堡》的薩克斯風充滿整個音響室,《牛車》的土巴號傳來 聲聲節奏的重量感,清楚告訴你它是土巴號不是伸縮號。沒錯,完整捕捉到高頻的細微動態才能讓薩克斯風充滿音響室,正確表現低頻的動態變化才能正碓表現土巴 號的重量感,這張1948的錄音就是完全可以表現出來!反觀一堆立體聲現代錄音,你聽得出薩克斯風在空氣中的騎士浪漫精神嗎?聽得出不同於法國號與伸縮號 的土巴號音質嗎?回到《御花園》,雖然以雙簧管帶出主題,但是長笛兩次加入快速音符的調色效果,考驗木管合奏的音質控制力;隨後旋律中第一小提琴的滑音, 從來沒聽過可以『合奏』出這麼美而和諧的滑音!不妨再注意《兩個猶太人》中代表神經質的小號,這根本是神技!小號可以吹出如此變幻莫測的音色來.....

  沒錯,1948的老錄音會有什麼可挑剔的缺點,都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只要忽略雜音,就像很多千萬級音響家忍受傳統LP的雜音一樣,一幅發燒致極的音響 快感圖像就完整地出現在眼前。

  真的,認識到音色藝術的真貌之後,『音響性』的定義都被翻轉過來了。歷史錄音可以滿足多大的音響快感與音樂美感?CASCAVELLE的許多歷史錄音 唱片,將會挑戰所有過於偏重『線條』而忽略『音色』藝術的愛樂者。




 

[回 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