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的觀念挑戰:進階的音樂欣賞角度

 
 

作者:蘇友瑞                   


  由於2010的高雄音響展,再加上運氣極好地馬上體驗到 NSO 讓我極度滿意的現場演奏,同時又聽到現場的馬林巴琴演奏;這樣良好的比較下,我想再次建構一個關於進階級音樂欣賞的挑戰性觀念:『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 奏』。我當然知道非常多人都主張現場與唱片不能混為一談,這是一個容易混淆的『假議題』,必需先加以辨正。


● 『音樂欣賞』是什麼?

  現場當然與唱片或音響完全不同!一個叫做現場,一個叫做音響,字面就己經完全不一樣了,那裡還需要費盡心思證明兩者不同?這時就會出現思辨上的『假議 題』:現場本來不等於音響,把這種現實上的自明的現象舉出來,論證的意義何在?這時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第一種是我要強烈批判的音樂觀念偏差,他們常常說的就是:『沒有聽過誰誰誰或某某樂團的現場,所以理所當然不知道什麼什麼....』。按照這種『假議 題』:凡是沒有聽華過現場的華格納,就永遠比不上漢斯力克那麼了解華格納?人家漢斯力克所聽過的華格納可是『指揮與音樂家同在的現場』!所以凡是認為華格 納的音樂不差勁的愛樂者,通通比漢斯力克沒水準?......當然布拉姆斯的音樂更是超級沒水準了,聽過『現場』布拉姆斯的親自指揮之華格納與布魯克納都 認為布拉姆斯的音樂很差勁,你只是聽過『不是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的布拉姆斯現場也敢說布拉姆斯算什麼好音樂?(當然以上是否符合史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論 證)

  現場當然與音響完全不一樣,但是這個論證如果要有意義,必需是放在『音樂欣賞』的前提下。如果現場與音響『不會造成』音樂欣賞水準有高下,那麼提出現 場與音響不一樣就會犯了嚴重的型式主義謬誤,誤以為只提出不同就可以證明什麼,那就一定會掉進我上述的『華格納與布拉姆斯都是差勁音樂』的迷失了。

  正確的議題是:『現場與音響是不一樣的,這個差異會造成音樂欣賞的水準有什麼差別?』。所有主張現場比音響更能正確欣賞音樂的愛樂者,從來都沒有針對 這個真正的重心議題論證,而是盲目地提出兩者不一樣就自以為可以證明現場優於音響,這種固著性的邏輯謬誤一定意謂某種真相被掩蓋。

  我得指出的事實就是:『現場與音響的不同,完全不影響對己故音樂家作品的欣賞』。只要誰想否定這個前提,就必需處理『華格納與布拉姆斯都是差勁音樂』 的自相矛盾;否則,現場優於音響(唱片)的謬誤論述,完全變成音響族與愛樂族的自我否定,反而使三流音響產品與三流唱片演奏可以輕易被吹捧成主流。

  第二種是例如我非常尊重的專業音樂人士林芳宜小姐:她強烈主張現場不等於音響,但這是因為她著眼的是『現場感受』與『音響感受』有其根本不同的意義, 產生不同的價值需要。如果我們詢問:難道沒有聽過現場的貝多芬,就永遠不了解貝多芬?沒有聽過現場的拉威爾,就會永遠不了解什麼叫音色藝術?這些問題我雖 然沒有問過她,但是很有把握她的答案當然一定是『沒這回事』了....:) 對於這種頂級的音樂專業人士來說,現場之所以與音響不同,是很多『意義』層面上的不同,而不是音樂與聲音的藝術內涵之根本不同。

  所以,回歸『音樂欣賞是什麼?』這個簡單前提:我們平凡的愛樂者,聆聽現場還是聆聽音響,會有音樂素養的水準差異嗎?


● 我們想聽到什麼音樂?

  在這次 NSO 的現場演奏中,我感受到呂紹嘉是一位非常忠於音樂的指揮;他『不像』許多知名指揮會『為了迎合觀眾水準』而『故意降低演奏深度』,比方說,濫用詮釋而忽略 音樂的多聲部結構。同樣的,NSO本身程度雖然不佳,但是被呂紹嘉狠操之後,一點都不像多數來台的知名國外樂團一樣『擺爛』,從而表現出真正的管弦樂『聲 音』出來。

  這是什麼『聲音』呢?每個聲部都清清楚楚,第一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時,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木管、銅管的線條仍然清晰無比;而且,每個聲部的視 覺上的空間深度,閉上眼睛後,聽覺的空間深度仍然一樣。

  沒錯,經過這樣的現場與音響極接近的比較之下,我可以斷定,我所謂的『正確錄音』再加上『正確音響』,目的就是讓音響重播『完全等同』現場演奏。除了 現場的一些無關『聲音本身』的層面外(比方說,像大家當年都熱愛到電影院一起看《海角七號》的這種『共同參與感』),若要證明現場不等於音響,我會優先懷 疑這樣的論證,來自於誤以為唱片總是『加料唱片』,音響總是『加料音響』。

  縱使幾千萬元的昂貴音響系統,只要一播放 DECCA、DG、RCA、CBS、EMI ENGLANG......無論多麼『好聽』,都絕對無法產生『現場感』。現場怎麼可能聽到獨奏大提琴隨著音頻由低到高、從舞台右邊跑到中間甚至左邊?現 場怎麼可能聽到首席小提琴平時消失了,只有獨奏時才碩大無比地跑到正中央?認定音響不等於現場,其實是被唱片(與錄音)欺騙居多。

  幸好我開始玩音響之後,直接遇到『正確錄音』,所以一直感受到『音響重播明明跟現場演奏相差不多』;而且,僅使用三萬元系統就隱隱感受到這種方 向......但是,我自己過去的現場經驗往往感受不佳:有缺陷的管弦樂團,聲部一定模糊不清,跟『加料錄音』的聽感一樣『糊』。但是現場絕無相位失真的 音響問題,加料錄音鐵定相位失真而造成音場與舞台的嚴重扭曲,結果就造成『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發現『演奏很差的現場』與『加料唱片』有極端根本的不同,這 就造成很多人都認為『現場』不等於『音響』了。

  同樣的,音響走向加料美聲,也會造成無論數百萬音響系統、即使播放正確錄音樣照樣不會有現場感的問題。此外,雖然說只要三萬元的『正確音響』走向就可 以得到『現場感』;不過,音響科學終究是科學,真的要求極致的『現場感』、走向極小失真,還是得花大錢,這也是我日後只好認命投資在五十多萬元音響系統的 主因。


● 為何追求『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

  既然一般人皆有感受到『現場不等於音響』現象,也知道是錯誤音響與錯誤錄音之故。那麼,提出這個差異的意義何在?

  我所有的文章,反覆說明所謂的『正確』與『錯誤』的現象就是『資訊量』的高低;正確錄音即使是192X的MONO錄音照樣可以聽到一大堆音樂資訊,錯 誤錄音即使是最尖端最傳真的錄音,照樣聽不到音樂的多聲部結構、尤其是聽不到樂團的合奏能力與音色藝術。習慣錯誤音響與錯誤唱片的愛樂者,總是喜歡把卡拉 揚這種減少聲部、再突顯第一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當成正統德奧之聲(這裡並沒有證明卡拉揚是好是壞);其實從巴哈經過貝多芬到布拉姆斯,這些德奧大師明明都是 最注重多聲部結構;聽過德勒斯登樂團或慕尼黑愛樂,就可以知道正統德奧之聲一定最重視多聲部的結構平衡,那可能演奏成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上都證明著,錯 誤音響與錯誤唱片直接造成愛樂者音樂素養出問題。

(寫 這篇文章前,經由 MY-HIEND網站的 john925網友提到:『聯合報的 New York Times看了一篇報導.....文中還提到某大學作的調查,發現聽隨身聽習慣的人,竟然會認為「資訊量少」的音樂是比較好聽的.....』,相關音樂心 理學的報告我一時找不到,但肯定看過類似的相關研究,在此請有興趣的網友協助尋找...:P 這是更具關鍵的科學研究。)

  所以,為何要求『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因為,一但否定這個命題,形同放棄對『更好的現場』與『更好的音響』進行高資訊量的追求。我們憑什麼說以前 的NSO表現不佳?是忠實根據聽感還是人云亦云?當然了,我們是根據平時認真聽唱片,艱難地從錄音錯誤的錯誤音響中,努力找到可以據此批判NSO的音樂水 準,從而了解如何要求NSO更上一層樓。我們又憑什麼說這套音響比較高傳真?當然可以根據我們聽到良好的現場小提琴或鋼琴,再據此批判我們的音響那裡不夠 水準,從而調整或升級而讓音響的性能提升。

  由上可知,『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直接關聯於音樂中『聲音』辨別的能力提升,縱使本質上現場不是音響,但是方法論上卻是促進音樂素養的正確手段。用 個哲學說法,『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至少在『方法學上的唯名論』是正確而有效的。

  相對的,力主『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的意義何在?據此,我們憑什麼知道唱片的演奏正不正確?現場的演奏又正不正確?結果,除了極少數天生奇才外,從 來沒有看過力主『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而可以得到樂團合奏能力或音色藝術的正確認識。換句話說,力主『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者往往放棄兩者相互提升的 方法:聽到音響重撥出不像現場的美聲,輕易去妥協這是器材天限;聽到現場演奏沒有唱片演奏那麼正確,輕易去推託這是錄音狀況不一樣之故。當他不相信兩者, 最後的判準是什麼?很可惜,不是個人哲學思考凌駕聲音本質,就是輕信廣告文宣大師而不信自己忠實的雙耳。

  在我個人的經驗,再三遇見凡是只玩音響不聽音樂的發燒友,只要音響是正確走向,都可以在幾張唱片的對比下立刻學會高難度的樂團合奏能力或音色藝術之正 確認識。最後常常發現,重視『音響性』的人,往往音樂素養遠高於重視『音樂性』的人。其實,只是因為往往『音響性』等於提高資訊量、『音樂性』常常等於減 小資訊量。


● 結語:

  有人說,常聽國外現場演奏有差別嗎?我個人是認為一點幫助都沒有...... 因為越有名的國外演奏會,越是傾向『為了迎合觀眾水準』而『故意降低演奏深度』;能不能跟呂紹嘉相比?我是非常懷疑的。

  我當然知道 NSO有一大堆音色不佳、放砲與合奏雜亂的缺陷,問題是『平行的多聲部是否夠清楚』這個嚴苛的判準,這是我首度在台灣可以聽到的『正確演奏』。只有這種正 確的演奏,才可以輕易感受到它與『正確錄音』、『正確音響』是完全相同的聲音本質。

  當然了,這並不是一篇入門的文章,而是進階級的要求。近來再三遇到宣稱法國樂團演奏不夠整齊的言論,本來只是個人主觀喜好無需深究,但是居然把許多強 烈減少資訊量的『錯誤演奏』當成瑰寶並宣稱那是德奧傳統,再據此批判法國樂團合奏不整齊;也就是要求演奏巴哈千萬別出現對位旋律才算整齊、演奏貝多芬千萬 別聽到銅管與木管才叫做整齊......如同上述引用網友的看法:難道愛樂者隨著MP3現象,也變得喜愛減小資訊量的演奏?喜歡單純的音樂無可厚非,但是 儘情享受藍色多瑙河就很快樂了,何苦定要欣賞貝多芬?結果從而要求演奏貝多芬的交響曲必需像藍色多瑙河一樣才是德奧正統......我啞然了。

  換句話說,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減少資訊量』成為當前音樂欣賞最可怕的媚俗力量,造成進階級的音樂欣賞完全無法達成。更糟糕的是,古典音樂界大多數是 『偽裝的古典音樂迷』(參考: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唱片這種『商品』一定得滿足多數人(偽裝的古典音樂迷)的胃口,對他們來說,減小資訊量才 是最輕鬆、最容易假裝聽得懂的演奏方式。於是所有知名的大師,鮮有不是『減少資訊量』的錯誤演奏;我才會說即使專程出國欣賞國外高級音樂廳,照樣躲不了這 個嚴重問題。

  這篇文章是一個開始,凡是陷入『減少資訊量』的議題都都需要好好釐清,否則難以達到進階欣賞的音樂水準。『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是『減少資訊量』的 常見謬誤思考,至少在『方法上的唯名論』會直接造成放棄追求唱片錄音與音響重撥的高品質要求,值得所有愛樂友與發燒友深思!


 

[回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