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
  談東方人因應西方古典音樂的現象

蘇友瑞

●前言:《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

  最近都在看漫畫《交響情人夢》,也看了改編的日劇,真的是一路笑到底。雖然故意惡搞,不過真的很佩服日本人認真的生活態度:他們就算只是畫個通俗漫畫,都會詳細考據;其中的知識水準都會有一定程度,往往可以提供另一種知識的共鳴快感。

  這部漫畫到後來,男女主角通通跑到法國去了;這下子很好玩了!會不會呈現出古典音樂界裡被輕視的法國觀點?

  雖然從日本文化極度偏重修行觀的習慣,很容易導致顧爾德式的『只要有獨特性且超人一等地努力,就算違反傳統規範也可以成大器』的漫畫習慣(例如頭文字D、將太的壽司)。不過從作者把主角設定在法國巴黎後,很有趣的,突顯了很多古典音樂之法國觀點。

  比方說,強調首席樂手的龜毛特性、強調古早傳統協會式樂團的經營特色與難管難帶。(長註:據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教導,有一日本指揮拯救了差點被解散的巴黎拉慕魯樂團,並且傳言有電影與漫畫描述這個故事。何況,協會式樂團的型式己經勢微;所以漫畫中的協會式樂團,應該是架空歷史的故事。據此我們都在猜巴黎拉慕魯樂團就是《交響情人夢》裡千秋正在拯救的樂團。不過漫畫中寫的是『盧馬列樂團』,故意編新名字?)

  而談到鋼琴演奏,也是著重音色之美而不是華麗格局或情緒的感染力,因而常提到拉威爾與德布西......可惜這個作者沒有提到聖桑的鋼琴音樂之偉大,而且似乎還沒提到管風琴這個最重要的樂器。

  其中還提到,現在的管弦樂團流行德式低音管(Fagott),而法國樂團傳統為巴松管(basson);後者是純正法國音樂所需的音色。

  如上種種法國觀點,對於專業音樂人士來說可能都只是常識而己。可是,在東方社會中廣大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對這些法國古典音樂特性的注意簡直低到極點;說不定,愛樂者的古典音樂素養,會被《交響情人夢》打敗.........

  我自己聆樂三十多年來,也是一直犯著極度輕忽法國古典音樂傳統的錯誤;幸虧認識了音樂素養深不可測的林主惟先生,才得以看到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今天恰好藉由這個漫畫(或日劇)的流行,得以用不同的路線重新思考『我們可以在古典音樂領域獲得更多』之問題,從而反省東方文化面臨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產生的錯綜複雜面貌。如果讀者需要更深入的解釋,歡迎參考以下專輯:《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古典音樂的法國觀點:一個『音』、『樂』分立的欣賞角度》

  這會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從《交響情人夢》談東方人因應西方古典音樂的現象

  由於古典音樂是源自西方文化傳統的產物,習於東方文化的東方人學習欣賞或演奏古典音樂時,往往面臨文化觀點衝突的現象。因此,很容易出現主張『反傳統』、高舉『自由地演奏』從而彰顯『個人的獨特性』之古典音樂立場。在這部漫畫就是標準的女主角『野田妹』類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傅聰(傅聰曾自陳受到嚴厲老師管教、差一點不愛鋼琴了的幼年歷程)。

  但是這種反傳統式的彰顯個人獨特性是無法永續經營的;因為搞怪的個人創意絕對不可能無窮無盡,缺乏傳統的個人搞怪更是常常缺乏深度。早在小提琴手甘乃迪就搞怪過,到如今這些搞怪者還是通通差不多──偶而玩玩也罷,絕對無法長久!

  所以搞怪搖滾式小提琴的阿峰到了R*S樂團就只能居末席,S樂團只能演兩場就江郎才盡了,野田妹被真正高水準的法國鋼琴教授取笑成『嬰兒』,這都是光想靠『個人獨特性』的創意來面對古典音樂所造成的困境。

  當意識到一己之力的不足後,認真嚴謹的人就會選擇努力拼命研究,徹底尋問音樂每一個音符的意義,這時就會出現男主角『千秋』類型。漫畫第十一集說得好:『堅強的意志與知性,企圖明確表現出作品原本的模樣。』

  我自己過去努力鑽研古典音樂、採用辛苦的『讀譜方法論』重覆聆聽一張唱片二十多次,然後自創『五大後期』觀念、並找到『心靈躍升』的音樂美學與心靈歷程,正是這種『千秋』類型的結果。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古典音樂做為一種深刻的藝術,必定存在很多普遍人性的心靈深度。因而即使對古典音樂的知識不夠全面、對西方文化傳統不夠理解,照樣能從這種方法獲得深度的古典音樂藝術素養。

  但是,正因為不是基於真正的古典音樂傳統文化,這種追求深度往往走向『哲思』:強調音樂作品的『意義感』而非『純粹美感』。因此,利用『線條刻劃』來增加音樂作品的故事性與戲劇感,成為追求哲思與意義的欣賞者偏好的方向。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哲思型的欣賞者很容易喜歡上福特萬格勒、吉利爾斯這種善於營造哲思氣氛的偉大演奏家。

  當然了,這種哲思型演奏家或愛樂者,很容易走向我前述『音、樂無法分立』的困境。因為追求意義哲思,線條營造一定是最方便的心理歷程,很難逃脫這種陷阱。


  於是出現了一個詭論現象:《交響情人夢》中法國指揮家堅尼,他應該是第三種『音色營造』類型。雖然,漫畫中批評他『堅尼可以將任何一首曲子,指揮得流暢美麗且悅耳,但是含糊不清的表現太多了』。不過,仔細透過心理學分析,也許實情應該是這樣:


浦朗克的EMI名版
 
DECCA對照版

  第一、這段話,在我看來明顯是批判卡拉揚、阿巴多這類善於營造第一小提琴線條來獲得悅耳感之演奏家。不過,這是當今古典音樂界的主流欣賞方式;例如說,在法國六人團之一浦朗克(Poulenc)的管風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明明是要營造小提琴與管風琴音色混合的效果。但是DECCA多軌混音錄音方式,硬是把它混音成:有時管風琴大聲、有時小提琴大聲、突顯旋律線條從而完全破壞音色營造。雖然徹底破壞了音色,但是旋律線的鮮明易聽,其實是很『悅耳』的!只是,偉大音色作曲家浦朗克,在此變成完全不入流的海頓模仿者......

  第二、重視『音色營造』的演奏家,不會故意『只』突顯旋律線條;這種特性對於不重視音色欣賞的愛樂者,極可能誤判成『含糊不清的表現太多了』。比方上述浦朗克的管風琴協奏曲,最偉大的名盤是管風琴家杜呂飛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夢幻EMI名版。他們為了製造音色效果,第一小提琴的線條比起上述的錯誤示範DECCA版,真的是『含糊不清的表現』!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浦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作曲家親自演奏之夢幻EMI名盤,呈現完美的兩台鋼琴音色合之效果。而DECCA之標準錯誤示範錄音,把兩台鋼琴強力突顯左右兩端的定位,成功地彰顯了『這是兩台鋼琴』的廉價快感,卻徹底毀滅了浦朗克想要的音色效果。

  第三、堅尼是法國人,法國的古典音樂傳統從來都不是這種『重視第一小提琴線條』傳統,而是『音色營造』傳統。由此推測,極可能《交響情人夢》作者,暫時把這種音色營造的能力誤解成卡拉揚之流。


  那為什麼裁判判定千秋獲勝?很簡單嘛!裁判代表作者的編劇意圖;雖然漫畫中裁判是法國人,其實裁判的觀念根本就是作者的觀念,所以,裁判忠實反映了東方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偏見........

  我猜測,作者應該在一邊繪製此作品同時,一邊好好研究古典音樂。他現在拼命嚴謹『研究』古典音樂,當然會傾向『哲思』派。幸好主人翁不是去美國,不然整個古典音樂描述大概就定型了。幸好千秋去了法國,依日本人創作漫畫嚴謹的取材態度,仔細研究過法國古典音樂傳統後,如果作者真的領略到屬於『真正的堅尼』一派『音色營造』的功力,到時千秋的指揮故事極可能會大改觀。

  當然,也有可能作者跳不出文化傳統,繼續以『哲思』一派來決定音樂欣賞功力,那麼,千秋可能只好提早回日本了。

  這部漫畫究竟會帶出怎樣的古典音樂視野呢?期待作者繼續發展這個有趣的故事。

 

回〔音樂人生〕 回〔交響情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