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拉康的鏡像階段

作者:Sinner                

  人們總是憑藉著語言與符號的創造與運作,不斷地進行文化的生產與 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動了符號的進一步差異化與層次化。後現代 主義對於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體系的批判,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對於語言與 符號的批判,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基本上就是各種符 號的不斷重建與解構的過程;我們必須置於後現代主義的脈絡來看待拉康 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後現代主義符號遊戲與話語結構的理論起源,我們 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號批判理論,拉康的研究方向結合了精神分析學、 語言學、拓樸學與人類學,不但啟發了 Foucault 等人的後結構主義思想的 形成與發展,也影響了後現代主義者的思路。

  法國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總結了社會人文科學的最新研 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想像」、「象徵」與「現實」構成了 人們生活世界的三個動力因素,而這三者又各自成雙地相互扭結成三個軸 線,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化。拉康早從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 學的研究中,便創造性地把對於人的精神分析與語言的運用連結了起來, 而他在三六年發表的《論鏡像階段》標誌著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 分析學的誕生,他的學說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學運動的分裂,因為拉康所探 討的「我」已經不是佛洛伊德與傳統意義上的「我」或「主體」,而是同 語言及其潛意識結構基礎相關的新概念,我們可以說,拉康學說的精華集 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語言結構是潛意識的內在結構的外化」;或者 說,「潛意識就是被內在地結構化的一種語言」。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 析學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們先不談那麼多,筆者只簡短地提及拉康 (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論述「鏡像階段(Mirror Stage)」。

  鏡像階段是嬰兒生活史的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這是每個人自我認同 初步形成的時期,其重要性在於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 期望的、異化的、扭曲的與被誤認了的對象。嬰孩在六個月大到十八個月 大這段時間尚未有走路與自行站立的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的抱持才能在鏡 中看到自己的影像,這時候他還不能在鏡像中區分己身與母親等等其它對 象,嬰兒是把自我與他人混淆起來的。後來隨著嬰兒肢體動作的增加,嬰 孩終於能夠在鏡像中辨認出自己的影像,在鏡像中區別自身與其它對象是 同時發生的,嬰孩也在鏡中看到了抱著他的母親影像,與四周熟悉的家庭 環境,而後者使得嬰孩更加肯定了影像中的己身。當嬰孩在鏡像中看到自 己是一個完整的軀體,並且鏡像會隨著自己動作小拇指而變化時,他會完 全淹沒在歡欣興奮的情感中,於是嬰兒對這個鏡像產生了自戀的認同,這 是每個人的自我初步形成的時刻。

  但是嬰兒是在一種想像的層面上認同了自身的影像,嬰兒是在「不是 他」的地方見到了自己,他會把鏡像內化成一個理想的自我,並且被鏡像 給銬住與俘虜住;完整的倒影與嬰兒在此之前支離破碎、不協調的知覺印 象,形成了極尖銳的對照,嬰兒的狂喜是一種輝煌卻又基於幻影的自戀經 驗,同時產生了一種誤認的過程,誤認一個理想化的自我,這時候自我也 被異化成另一種客體而存在。鏡像階段是一個從破碎到想像的認同過程, 嬰兒透過肢體的動作與鏡像的辨認,而將自我形象從不完整的印象延伸成 全形的幻覺,仍然實際缺乏獨立能動性的嬰兒,在想像上提前展現自己對 於軀體的駕馭。嬰兒是靠著那外於自身的他者才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這 種過程實質上包含了期待與錯覺,當「我是完整的」此鏡像幻覺成立的同 時,也是「我是分裂的」這個事實被揭露的時刻;鏡像認同的弔詭即在於 「自我就是他者」,嬰孩將自我認同為一個對象或異己,這個過程是建立 在一個錯誤認知的基礎上。

  這個過程也構成了人們後來所有的認同模式,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對於 自我的認同,主體對任何對象的認同都是一種期待的、想像的與理想化的 關係,主體會在後來發現之前的認同是一種誤認,於是認同與破滅就構成 了主體不斷重複的發展。拉康進一步表示所謂的鏡像並不只限於真實的鏡 子,也包括週遭他人的眼光與其對自我的反映,主體在成長過程中的認同 建立是經過各種不同的鏡像反射,這也包括與週遭他人的互動與意見來確 立,但是他人的眼光以及各種自我反映的鏡像總是不一致的,在嬰孩時期 與成長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歡欣興奮的欲望驅使下,主體總會局限地、誤認 地、滿足地認同某一個鏡像,然後當這個認同破滅之後,又會更期待下次 理想化的認同。於嬰兒時期的鏡像階段之後,所餘存的想像的與現實的角 力與辯證,就這樣反覆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

  筆者只是稍微描述了拉康的早期論述,他對於語言與其潛意識的研究 中,還揭露主體的非穩定性與不確定性,拉康的主體概念通過了與語言的 象徵性關係,而與潛意識的運作結合在一起,這再談下去就相當複雜。
 


◎ 陳韻琳(gospel)回應

  Sinner最後段:「他對於語言與其潛意識的研究中,還揭露主體的非 穩定性與不確定性,拉康的主體概念通過了與語言的象徵性關係,而與潛 意識的運作結合在一起,這再談下去就相當複雜。」

  我其實在他其後將潛意識的運作結合在一起的部分,是蠻疑惑的,我 感覺已經是哲學的自我演繹,其內在邏輯是一致,但我卻一直忍不住要追 問:「如何證明?」如何證明潛意識呢?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有朋友調侃這種心理學,說:「他們分析我之後 ,我說『不對,我不是這樣的』,他們就說『這是因為你的潛意識你不察 覺』,心理學,已經快要霸道到有資格剝奪所有個體的主體性了。」

  我一直很想知道拉康學說除了邏輯上的一致,有沒有科學上的實驗證 明?因為拉康學說蠻影響其後女性主義、同性戀學說的,而我在看這些學 說時,一直就是出現這個問題:「為何這樣說了就算?」

  有時候會感覺這種對潛意識的相信,幾乎是一種宗教態度。不曉得是 不是因為這樣,後現代超個人心理學也蓬勃起來?

◎ Sinner再回應

  嗯嗯,gospel 的回覆與疑問,有一些是大問題,需要比較多與比較廣 的討論。我想從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個方面是潛意識如何可能的問題,另 一方面對於「潛意識學說……已經快要霸道到有資格剝奪所有個體的主體 性」的看法,最後一方面是談談拉康學說比較深入的部分。(在我的用法 裡,潛意識即是無意識。為了寫清楚點,所以後文寫得有點多,請大家不 要介意)

  第一個方面是潛意識如何可能的問題,以及談一下佛洛伊德潛意識理 論的部分論點。

  潛意識的概念並非是佛洛伊德第一個提出,在他之前,就有許多文學 著作與藝術作品,乃至於思想家們在探討人性深處某些不可預料的衝動、 夢境,甚至是某些超乎意識理解的能力,往往人們會發現意識只是表層, 在表層之下還有一大塊有待開發與探討的心靈領域。潛意識意味著不被主 體意識的知覺活動與心理活動(但是或可被其他主體給觀察),我是從比 較廣的方面來理解潛意識的存在可能,有一個實驗是這樣,我們用薄鋼片 以不同速度自受測者的面前閃過,以十分之幾秒閃過,受測者說有看到, 以百分之幾秒閃過,受測者說沒有看到,可是受測者的視神經與腦部電波 卻有明顯的受激反應。這意味的是,有某些知覺活動與心理活動雖然不被 主體所察覺,可是它們卻發生著;進一步的研究會發現,無論是那些可意 識或不可意識的知覺都會變成某種心理印跡,而被歸入長期的記憶系統, 同時某些(嚴重或反覆的)心理與知覺刺激會長期地改變腦神經的網絡結 構。這些研究指出在意識之外,還有一些重要而不被察覺的機制在活動著 ,而這些機制所累積的改變會持續地影響主體後續的心理活動。佛洛伊德 從某個方向研究了其中某一領域,他透過豐富的臨床病例觀察而試圖提出 潛意識的特徵與運作機制。姑且不論他提出的論點是否可靠,但是我們大 概很難否定意識領域之外還有其他心理與知覺「活動」,或是,所謂的自 我並非只是主體所理解的自我。

  人對自己意識現象的研究是很晚的事情,對於潛意識現象的研究則更 晚,這樣的研究則很多是間接推論,甚至是類比的。佛洛伊德在兩部著作 之中集中地論述他的潛意識理論:《夢的解釋》與《自我與本我》。某種 檢查系統把意識與潛意識給分離開來,在他的論述中,潛意識是由被壓抑 的心理內容所構成,而檢查系統阻止潛意識的內容與過程侵入到意識系統 中來,即使有些潛意識內容侵入到意識,也是經過改變了的,這種改變主 要是透過縮合作用與遷移(移情或置換)作用,例如夢境便是溜過上述的 檢查系統,而又經過了這兩種作用的改變或喬裝而被意識知覺到,這兩種 作用後來變成是拉康理論的根本著眼點。在臨床的觀察中,他提出潛意識 是心理能量的蓄積器,具有強烈的衝動能量,潛意識的慾望是我們生存的 核心,他認為一切心理過程都是源於潛意識系統之中。後來他提出了本我 的概念,他所謂的本我存在於潛意識:本我的慾望服從於現實原則,它不 理解時間性、因果關係與邏輯推理。佛洛伊德又區分了本我、自我與超我 的差別,其重點在於建立主體對於自我的離異性,這也是拉康所強調的一 點。

  接著上面關於佛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論點,來談談第二個方面。在十 九世紀末的潛意識研究之後,它所造成的影響是全面的,不但更深刻地影 響文學、藝術、哲學、政治論述與戲劇,促成精神分析學的創立,也導致 人們對自身理解的世俗化與複雜化(這與達爾文的演化論有類似深刻的影 響!)潛意識理論的確深化了主體對自身的理解,但是就另一個層次來說 ,潛意識理論也意味著主體對自我認識的異化與「曲折離奇」。在一般的 狀況,我們其實不需要用潛意識理論來解釋自己,但是當潛意識理論的論 述風潮「大行其道」的時候,夢裡踩到大便,朋友都會叫你趕快去買樂透 ,或是,當你與另一半感情不和睦,好友都會懷疑是否因為你小時候跟父 母處的不好。潛意識學說是否已經快要霸道到有資格剝奪所有個體的主體 性?有兩個層次,就學術的角度,我不認為這樣,潛意識理論論述的便是 個體的主體性來源(之一),而且它提出一套方法論去檢視主體性的深層 徵兆;就診斷氾濫的角度,我會認同,當潛意識理論廉價到類似於星座算 命把人們的特質分成十幾種,連工作夥伴的篩選都要通過星座考驗的時候 ,或者是當潛意識診斷變成只是將統計的既定結論套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而忘了追溯與觀察當事人的實際生活歷程的時候,這確實是剝奪了對於 個體主體性的多元理解與探索空間。

  最後一個方面,我想談談拉康基礎理論的根據。拉康是當代法國學術 界的傳奇人物,曾經引起多次巨大的轟動,這樣的轟動壓過了同屬於法國 的沙特存在主義,甚至可以說法國的精神分析學就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學; 在六O年代末,法國的報刊、電視、電台大談起拉康的學說與影響,形成 了一種「拉康現象」。其中也有對拉康的批評,包括他晚年的學術專斷與 孤僻成性,對於他理論的艱澀難懂,也有人認為他只是在大玩文字遊戲。

  拉康通過重新解讀佛洛伊德,並且對不同學科的綜合研究而提出「回 歸佛洛伊德」的口號,拉康的潛意識理論已與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有巨 大的差別,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拉康創新地把語言結構分析方法引進 到了精神分析的研究領域之中。拉康提到,日常語言裡有兩種過程或現象 ,一種是隱喻,一種是換喻。隱喻(或比喻)是建立在相似性與並列關係 之上的,是詞彙豐富擴展的過程,例如我們用不同的詞彙來一起表達相似 的概念,而形成程度不等的意義網絡家族。而換喻是通過名稱轉換而形成 的,換喻過程仍然指示著同一個概念或形象。佛洛伊德提出夢境(潛意識 運作)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縮合,一種是遷移(移情或置換);縮合作用 是指一個心理表象向自我表現出諸個聯想系列,這個表象就處在這些聯想 系列的交匯之處,例如我們會夢到一個熟悉的人,他的舉動與說話都像M ,可是他的身體特徵卻像N,或者你會夢到各式花樣組合的形象,這個形 象是不同內容的壓縮。而遷移作用是指某個心理表象在聯想過程中滑到另 一個心理表象之上去,這一點我不太容易舉例子。

  拉康將這兩者「類比」在一起,夢境的縮合是一種語言的隱喻,而夢 境的遷移是一種語言的換喻,就這樣他提出「潛意識就是被內在地結構化 的一種語言」。如果我們認為語言根本就是意義與形象的呈現物,或者說 我們所有能夠感知的都是被語言化的,那麼,拉康對於潛意識與語言的 「類比」,就不只是「類比」,而是一種同一。語言理論的研究是當代認 知科學、心靈(或後分析)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研究重心,而拉康的研究 途徑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向度。在這個基礎上,拉康發展了他的 主體理論與慾望理論,我個人很同意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精神分析研究,但 是對於拉康後續的理論「堆積」,我也有存疑的部分,例如女性的性慾特 性或陽具中心論等等,雖然這促成女性主義的發展動力,可是那些理論顯 得「一廂情願」。同樣的,我很同意潛意識的探討,但是對於佛洛伊德後 續的理論「堆積」,我也有不贊成的部分,尤其是最被人批評的泛性論傾 向。所以對於這些學說或假說,我們也需要作出批判與篩選。

◎ 陳韻琳(gospel)回應

  謝謝Sinner精闢的分析,對心理學潛意識與拉康的部分,的確深入淺出 解釋的很清楚。你文章最後所質疑出來的部分:「但是對於拉康後續的理 論「堆積」,我也有存疑的部分,例如女性的性慾特性或陽具中心論等等 ,雖然這促成女性主義的發展動力,可是那些理論顯得「一廂情願」。同 樣的,我很同意潛意識的探討,但是對於佛洛伊德後續的理論「堆積」, 我也有不贊成的部分,尤其是最被人批評的泛性論傾向。所以對於這些學 說或假說,我們也需要作出批判與篩選。」我十分的贊成,也正是這部份 ,讓我感覺心理學已被濫用利用成偽科學了,讓我不得不敬而遠之。我的 確是很期待心理學界能經常有學術論著出來篩選批判修正呢!  

 

[回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