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視塵寰的理智之眼
— 論猶太哲學家斐洛對摩西五經的解讀

作者:林子超                

內容摘要:簡介第一世紀猶太哲學家斐洛的生平和思想,特別是寓意解經方法。

作者的話:

1. 本文摘自於「清華哲學年鑑2000」,p.176∼p.200。

2. 原作者王 朝,1953年生,浙江人,英國里茲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大陸)哲學系教授,香港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2000年獲首屆「徐光啟獎」。

3. 斐洛可以說是基督教之前最後一位猶太哲學家,融合了「兩希文化」,將寓意解經方法發揚光大,對早期教父影響甚大,基督徒對他應該有點認識。

4. 「寓意解經」和「靈意解經」或不盡相等,但關連性甚高。

5. 本讀書報告大標題(一、 二、…)比照原著,次標題(1. 2.…)則為自訂。

一、 解讀斐洛所需要的背景知識

1. 斐洛(Philo)其人:亞歷山大城的猶太哲學家,約20BC∼50AD,與耶穌同時代。出身望族,父親亞歷山大曾任亞歷山大城的財政官,弟弟提庇留˙亞歷山大曾任「Alabrach」官職(大概是一種行政官),據稱是羅馬皇帝革老丟(41∼54AD)的好友(但也有人認為這位亞歷山大並不是斐洛的弟弟)。斐洛雖未從政,但仍是亞歷山大城猶太人的領袖,曾代表猶太人向羅馬皇帝該猶(37∼41AD)請願。斐洛似乎是好靜不好動的人,一生大部分生活在亞歷山大城,很少外出,沒有證據顯示他知道同時代的耶穌和保羅(福音傳到外邦時已是斐洛晚年)。

2. 斐洛其言:斐洛的著作原文多為希臘文,少數為亞蘭文。現存三十餘篇著作,大多保存完整。其著作可分為幾類−(1)解經(摩西五經):如「論創世」、「論亞伯拉罕」、「論約瑟」、「摩西傳」、「寓意解經法」等;(2)神學與哲學:如「論神的不變性」、「論世界的永恆性」、「論天命」、「善者皆自由」;(3)生活與道德:如「論耕作」、「論酗酒」、「論美德」、「論賞罰」、「論沉思的生活」;(4)當時代的辯護:如「反弗拉庫」、「為猶太人申辯」、「向該猶的請願團」。

二、 斐洛的雙重文化背景

1. 猶太與希臘:斐洛被稱為猶太人斐洛或亞歷山大的斐洛,他的身上同時帶著這雙重文化的印記。亞歷山大是個徹底希臘化的城市,斐洛出身亞歷山大,自小學習希臘文化,取了希臘名字,愛好希臘哲學;另一方面,斐洛也是徹頭徹尾的猶太人,不僅在種族上,更是在宗教上。他自稱是「摩西的門徒」(斐洛:「誰是繼承人」),也在他的著作和行動上顯明真是一個虔誠的正統猶太教徒。斐洛是猶太人,但是用希臘文思考和寫作,讀的聖經也是希臘文譯本。「兩種思想傳統,猶太人和希臘人的,在他的心靈中如此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他按摩西去讀柏拉圖,也按柏拉圖去讀摩西,最後確信雙方講的是同一回事」(古德伊諾夫:「猶太人斐洛導論」)

2. 城市與曠野:斐洛一生大部分居住在亞歷山大城內,是個典型的都市人。亞歷山大是當時羅馬帝國的第二大城市,光是猶太人就超過一百萬人,繁華自不在話下。斐洛對亞歷山大有一份自豪感,稱為「我們的亞歷山大城」(斐洛:「向該猶的請願團」),他提到城中有許多猶太會堂,猶太人獲得高度的繁榮,職業有「管家、水手、商人、工匠」(斐洛:「反弗拉庫」)。他對城市多采多姿的生活−戲劇、音樂、運動、宴飲…也有極大的興趣,曾引述一部失傳的希臘戲劇,也注意到不同曲調對劇情的影響,另外他也以專家的眼光談論一項運動競賽,並論及賽車活動。儘管如此,斐洛也是一位愛好沉思,追求靈性生活的人,他說:「我曾多次棄絕朋友、同胞和祖國,去那曠野,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需要沉思的主題上」(斐洛:「向該猶的請願團」),知道適時的退隱曠野,斐洛因此能在繁華的都市中,保持清醒的心靈,而寫出大量的哲學與神學著作。

3. 信仰與理性:斐洛愛好希臘哲學,崇尚理性思考,他說:「我曾經獻身於哲學,對這個世界…沉思,由此獲得那真正美好的…心靈的快樂。…我著迷的靈魂好像生來就高高在上,陪伴著日月星辰和旋轉的眾天宇宙…指引著我的理智之眼從太空極高之處俯視塵寰」。理性之翼帶領斐洛翱翔在塵寰之上,但不能擺脫人性的軟弱,因此他又接著說:「然而,最嚴重的罪惡、嫉妒…潛伏在我的近旁」,解決的辦法,是靠著研究聖經(摩西律法)來突破:「儘管我對靈魂之眼所抱的良好願望已經失望,我仍睜開它們,隨著智慧之光漂浮,所以我沒有把我整個生命拋入黑暗。看哪,我不僅敢於閱讀摩西神聖的解說,而且有理解它們的熱情,我冒險去查考每一個細節,揭示和公布大眾所不知的東西。」(斐洛:「論專門的律法」)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對斐洛來說,同樣都是心靈的追求,但層次不同。相對於語法、幾何、音樂等斐洛稱為「婢女」的世上小學,哲學被稱為「女主人」;但對於真「智慧」,哲學也是她的婢女,「正如各門知識是哲學的婢女一樣,哲學也是智慧的婢女」(斐洛:「論預備性的學習」)。冷靜的理性,熱情的信仰,在斐洛身上,沒有任何衝突。

4. 上述這三組的對比並非獨立,事實上它反映了斐洛身上的雙重文化背景,一方面是希臘的、城市的、理性的,另一方面則是猶太的、曠野的、信仰的,這雙重文化背景,在斐洛身上完美的融合,使他可以成為「兩希文化」(希伯來與希臘)交融的一位典範。

三、 斐洛解讀聖經的方法

1. 斐洛的著作大部分是對摩西五經的詮釋,他的方法被稱為「寓意(或「喻意」)解經(allegorical exegesis)」。

2. 所謂「寓意解經」,是一種對經文內容不照著字義表面解讀,而以豫表或寓言的形式,作創意性、靈意性的詮釋。它的出發點是,「在典籍或經文可見的字面意義下,還有一層真正的意義」(蘭姆:「基督教釋經學」)。

3. 「寓意解經」的傳統:

(1) 希臘哲學:泰勒斯以後的希臘哲學家,一方面推崇荷馬時代古希臘的史詩、神話,一方面又為其中明顯非理性的故事而感到尷尬,因而發展出以寓意來解釋神話故事,將故事情節解讀為道德、精神、形而上的意義,以化解兩者間的衝突。此外有些學者,如斯多亞學派,也使用寓意法從古老的神話中解讀出他們自己的哲學理念。

(2) 猶太宗教:斐洛之前的拉比已經在使用寓意解經,以使古代聖經能應用於當時代。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本)對某些經文的翻譯也有寓意解經的傾向,次經「所羅門智慧書」更是明顯的運用寓意法。

4. 斐洛的寓意解經:

(1) 斐洛對聖經抱持嚴肅的態度,他認為聖經是在神的Logos激勵下產生的,「絕對不可能被證偽」(斐洛:「論亞伯拉罕」)。另一方面,聖經也是先知在聖靈感動下寫出的,一般人不能完全理解聖經的意義,因為「人的靈魂不受到聖靈的激勵是不可能理解的」(斐洛:「善者皆自由」)。因此字面上的意義絕不是聖經的真義,必須經過寓意解經才能接近「最神聖的奧秘」(斐洛:「論基路伯」)。

(2) 斐洛的雙重文化背景也是促使他使用寓意解經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他本身是一位猶太知識份子,面對的卻是亞歷山大城的眾多的外邦人以及希臘化的猶太人,他必須以希臘哲學的語言來解釋舊約聖經,當其中發生理念上的衝突或困難時,由於斐洛深信聖經全然無誤,不可能捨棄聖經的一字一句去遷就希臘哲學,此時寓意解經便是一種最好的解決方法。

(3) 斐洛並未否定字面意義的價值,只是認為它的層次較淺。他以身體和影子的關係作比喻:字面意義是聖經的身體所投下的影子,它所象徵的靈意才是真正的、深奧的真理。字面意義是重要的,但背後蘊含的更深意義才是神所要表達的心意。

(4) 斐洛雖不是寓意解經的發明者,但毫無疑問,他對寓意解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對其後基督教的寓意解經和釋經學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約翰福音、希伯來書和保羅書信中某些思想即是來自於斐洛,當然這仍有相當的爭議。對於林前10:1∼4和加4:22∼26,有人認為是新約以寓意解釋舊約的典型,但也有人嚴格分別寓意法和預表法(typology),認為這二段經文是預表而非寓意法(「當代神學辭典:釋經學」)。然而不可否認的,後來基督教亞歷山大學派的寓意解經,確實是受到斐洛的影響。

四、解讀斐洛的文化學意義

1. 斐洛是「兩希文化」(希伯來與希臘)交融的代表性人物,寓意解經則是他所使用的重要方法。

2. 斐洛對早期基督教教父思想,特別是亞歷山大學派有相當的影響。

 


※附註−亞歷山大學派(Alexandrian School)(參考「當代神學辭典」,校園):

1. 羅馬帝國初期,亞歷山大城已是最大的學術中心,尤以哲學和宗教研究聞名。

2. 亞歷山大學派以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05BC,注意不是另一位羅馬的革利免)為始,他繼承斐洛綜合聖經啟示和希臘哲學的傳統。之後有俄利根(Origen)、狄尼修(Dionysius of Alexandria)、亞流(Arius)、亞他那修(Athanasius)、荻地模(Didymus)等。

3. 亞歷山大學派思想重點:
(1) 重視教會內教師的地位和學術自由。
(2) 結合靈性與理性、聖經與哲學。
(3) 使用寓意解經法。
(4) 神人合一的基督論。  

 

[回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