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趨勢

作者:林子超                

內容摘要:闡述引爆流行的三原則−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

作者的話:

這本書是我們單位指定傳閱研讀的書,規定七天內看完,再傳給下一位。由於沒有強制性,有的書沒看完就傳出去了,有的書超過七天才看完,而本書卻剛好七天內看完,並且還作了筆記。主要是這本書的可讀性很高,一次可以看好幾章,不會覺得累。

本書分析了「趨勢流行」形成的原因和特色,強調流行的散播關鍵常常在於少數人、小細節和常被人忽視的環境因素。談到「細節」,郭台銘先生的名言:「魔鬼總在細節裡 」,與本書的觀念有所契合,但又不盡相同。郭先生的意思大概是強調要做好一件事,無論是生產、管理、營運、安全,都不能忽略過程中任何一個細節,因為小小的疏失常會造成無可彌補的大事故,因此重點是按部就班的做好每一個動作;但本書的觀念是引爆流行往往在於某些關鍵的小細節,而不是所有的因素,因此重點是找出這些少數的關鍵來。

本書原書名的副標題「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看似中文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但觀念還是有別。二者起點(小差異)、終點(大變化)相同,但過程不同。中文的意思比較是線性的,只要一開始方向略偏,後來相隔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本書的意思則比較接近所謂的「蝴蝶效應」,是非線性的混沌作用。簡單的說,前者的「差異」是逐漸累積的,與經過的時間或路程成正比(例:第1公里差10公尺,第2公里差20公尺,第3公里差30公尺…);後者的「差異」在起初可能不明顯,也不會逐漸累積,而往往是震盪起伏,一直到了某個臨界點,才突然引爆大變化(例:第1公里差1公尺,第2公里差5公尺,第3公里差2公尺,…第50公里差1公尺,第51公里差5公里,…)。

本書基本上是一本著重「定性」而非「定量」的書,也就是說它的重點在指出少數因素如何引爆流行的現象,但對於其量化機轉則未加說明。正如原書名的副標題,重點在「How」而非「Why」。若要了解量化機轉原理,可以參考「混沌」或「複雜」理論;至於書中提到的「六度分隔」,也可以參考「聯結」這本書,內中有較為詳盡的介紹。  


書名: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紐約客」雜誌特約作家。 <時報出版 >

● 導言

一、「流行」的特色

1. 具有傳染性

2. 小動作產生大改變

3. 轉變並非逐步形成,而是在到達引爆點(tipping point)後於短時間內發生。

二、引爆點之例

在美國一個社區黑人的比例≧20%後,白人便開始紛紛遷出。 紐約市犯罪率,自1992年起大幅滑落。

傳真機的銷售率,自1987年起大幅上揚。

上流階層在社區的比例≦5%後,青少年的退學率便大幅上揚。

三、「流行」的三原則

1. 散播者−少數原則

2. 傳染原−定著因素

3. 大環境−環境力量

● 少數原則

「流行」的散播關鍵常常在於少數人,按其性質又可分為連結者、專家和推銷員三類。

1. 連結者:

¨ 「六度分隔」理論說到全世界大部分人與其他任何人之間的連結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複雜和遙遠,平均只需六次的轉接過程,就可以連接得上(想想看,你和布希總統可能還不需要6次呢)。當然,在這裡所設定的轉接關係是只要雙方互相認識即可,並不須深交。

¨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路徑能夠大幅縮短的主要因素,是因為有少數人擔任交遊廣闊的連結者。連結者有二個特色:(1)人面廣,重視泛泛之交,認為泛泛之交比至親好友重要,因為他們和你的人際網絡交集較小,相對的擴展性較大;(2)朋友類型多,包括三教九流,是最好的轉接站。

¨ 範例:美國開國史著名的「李佛夜奔」(李佛無意間得知英軍不尋常動作,很可能對殖民地民兵發動突襲,便連夜策馬夜奔,走告各地民兵首領,次日英軍的攻擊因而失敗。李佛的夜奔示警能發揮功效,是因為李佛本身交遊廣闊,是典型的連結者)。

2. 專家:所謂專家,就是比一般人擁有更多資訊的人,他們的推薦具有權威性,也較易帶動風潮。

3. 推銷員:推銷員是具有說服力的人,而說服力是什麼呢?

¨ 說服力是行為語言:透過行為語言流露出不經意的小動作,常常能帶來大改變。

¨ 說服力是情緒感染:情緒感染可由外而內,推銷員是情緒感染力的強者。

¨ 文化微節奏(cultural micro rhythms):人際互動間會形成微妙節奏,無論動作、語言都會互相調和。由於推銷員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往往能主導人際互動間的微節奏。

¨ 範例:80年代美國總統大選前,有人研究三大電視網夜間新聞主播的臉部細微表情,發現ABC的詹寧斯每次提到雷根的名字時,無意中流露著較為愉悅的神情;其餘二台主播則無論播到那位候選人,臉部表情均無特殊變化(評估方法是找一群人觀看他們播報新聞的錄影帶,但是聽不到聲音,也無字幕,換句話說他們完全不知道播報的內容為何,只能由主播的表情,判斷他的心情)。顯然詹寧斯個人有親共和黨的政治傾向,其餘二台主播則較為中立。而根據事後調查,經常收視ABC新聞的,投給雷根的比率也最高。

● 定著因素

¨ 定著的要素:1.大方向正確

2.關鍵在小細節

¨ 範例:耶魯大學所作的實驗,發給學生的「破傷風危險」宣導小冊分成「高恐怖」(強調破傷風的痛苦、可怕)和「低恐怖」二種版本。出乎一般的意料,無論拿到的是「高恐怖」或「低恐怖」版本,學生願意去接種破傷風疫苗的比率都低於3%,顯然「高恐怖」版本並未發揮預期的宣導效果。但在宣導小冊上加上校園地圖,標明醫療所位置後,無論是「高恐怖」或「低恐怖」版本的疫苗接種率均飆升到28%。這個實驗顯示破傷風宣導成功的關鍵,並不在宣導的內容,乃在於加上校園地圖這個小細節上。

¨ 少數原則:少數人可以引爆風潮。

定著因素:小細節可以帶來大突破。不改變內容,只要簡單的改變包裝,就可以成為無人能擋的訊息。

● 環境力量

一、 破窗理論

¨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棟房子窗戶被打破,如果無人處理,過一陣子之後,就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這就是「破窗理論」。

¨ 「破窗理論」說明犯罪是環境失序的結果,只要環境中有一點破壞的因素,即使再微不足道,都會造成跟進和擴大的風潮;反過來說,只要導正環境中最微不足道的細節,也可以扭轉風潮。小細節往往是引爆點。

¨ 範例:紐約市地下鐵原來是犯罪的樂園,自從市政當局全面清除地下鐵車廂上的隨意塗鴉,並大力取締逃票行為後,犯罪率便大幅滑落。

¨ 「破窗理論」進一步指出,人心受處境的影響極大,內在情緒常是外在環境的反映。一個人的行為反應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依處境而定。在不同的環境裡,一個人可能會表現出來完全不同的個性。

¨ 範例−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好撒瑪利亞人」實驗: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針對神學院學生作一項實驗,個別邀請他們去學校附近的大樓講道,在沿路上並安排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躺在地上呻吟。在之前另外設計了三個控制變數:首先出一道問題,問他們讀神學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精神滿足還是榮神益人的理想;其次各自給不同的講道題目,其中當然包含了「好撒瑪利亞人」;最後還各自給不同的時間提示,有的人是:「已經遲到幾分鐘了」,有的人是:「時間還很夠,慢慢來」。實驗的結果是,會不會停下來關心躺在地上呻吟的路人,與讀神學的目的和講道題目無關,而是決定在時間夠不夠。時間來不及的,即使要講的題目就是「好撒瑪利亞人」,會停下來關心路人的不到10%;但時間充裕的,則不論讀神學的目的和講道題目是什麼,60%以上會停下來關心有需要的路人。這個實驗說明了不同的外在處境常導致不同的行為結果,其影響力往往超過一個人本身的品格和內在信念。

二、 團體力量

¨ 同儕團體有助於觀念傳播,造成風潮。例如讀書會、宗教團體、粉絲會…

¨ 通路容量:人類同時只能處理有限的資訊。

1. 認知容量:一般人同時只能記得7個數字、6組音符等。

2. 情感容量:一般人平均只能與12人成為摯友。

3. 社交容量:一般人平均可以認識150人,與之來往。所以一個團體以不超過150人為原則,超過的話就必須分裂。
  

[回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