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召
自我實現的真義

林瑋玲

耶穌,痛悔之人的盼望啊,
你對那些求問的人,是何等地慈愛。
你對那些追尋的人,是何等地良善,
你,何況是對那些尋尋又覓覓的人?

∼St. Bernard of Clairvaux

  有人說,年紀越大,朋友越難交。這恐怕是多數人的經驗,理由為何則各有己抒。古希臘的名哲學家亞理斯多德認為,維繫友誼的關鍵並不存在於彼此的吸引力,而是之外的共同興趣,而這個興趣本身的美善本質如何,就決定了這個友誼的屬性與長短。

  近來交得一位朋友,只談了一個下午,就覺得這個人很值得交往,並且是能擴增彼此生命質、量的人。因為我們的經歷太不一樣,唯一令她主動走向我的理由,是因為她是一個追求靈性生活的人,而她相信我也是。

  性靈,或靈性(spirituality),是廿世紀末以來當紅的話題,新世紀運動及各種宗教更覆以唯美、神祕的面紗,讓追求這種目標的人,更顯自己的品味卓絕、超凡脫俗。然而,無論一個人選擇什麼途徑,我相信都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處」,而追求性靈的人,就是明白這個空處無法用屬世的事物填補,於是戮力追求「另類」的答案。從歷代的基督徒屬靈巨人身上,便可歸納出這一點,平凡人之所以成為聖徒,是因為他(她)回應了內心深處的召喚。

  我的新朋友在幾年前聽見並回應了內心那逐漸放大的呼聲,於是開始逐漸自「超級業務員」的老闆娘身份退離,到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和地區、本地無人參與的微小處,投身社福,出錢出力,並且細心地迴避盛名之累,適時退讓,只做成全教會之工,為的是保持自由,繼續聆聽、回應那份燃燒在骨中的召喚。為此她放下的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連帶的價值附屬品、婚姻、家庭……。她的朋友常說她像德蕾莎修女(她引以為屬靈導師的一位),我則覺得她更像被譽為美國廿世紀貧民聖徒的Dorathy Day──一位忠於內心召喚而放下愛情、前程的天主教平信徒,她性解放、狂傲不羈的前半生,為天主教會所不容,後半生所做的貧民事工,卻又令天主教會不得不正視。

  法蘭西斯,這位人類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和平之子,在十字軍東征──基督徒與回教徒激烈衝突的十三世紀,竟能贏得雙方的尊敬與接納,並被尊為最像基督的聖徒。這位原本浪漫、講品味的吟遊詩人、富商之子,何以成為改變當代靈性生活,再現基督精神的聖人?因為,召喚正是那份內心催迫的力量,使他,使羅耀拉,使馬丁路德、加爾文、十六世紀的聖女德蘭、廿世紀的德蕾莎及無數默默無名的聖徒,可以不被自己及當代文化氣息所蒙蔽,並能跳脫眾人期待的假我,追尋上帝所造的真我,勇敢、自由地活出上帝烙印在他身上的那份特質。他們的回應見證了原來上帝對人呼召的真實、美善是何等的樣貌!

 

上帝的四種呼召

  葛舒(Benedict Groeschel)神父在其《靈性發展論》中提到,靈性生活是一個人對上帝發出的內心呼召所作的種種回應之總稱。而上帝對世人的呼召(calling)可歸納為四類,無人能在此四類之外,除非是不了解自己或太過幼嫩。上帝的這四種聲音如同光譜的色系,彼此關聯但又獨特互異。

  這四種上帝召喚的聲音,從西方哲學來看就是人尋求上帝、認識上帝的四種風貌:獨一、全真、全善、全美。我們若仔細分析自己,便不難發現自己的靈性傾向落在其中的一或兩項之中。

 

獨一上帝的召喚

  什麼樣的人會渴求一位獨一、超越,鮮活又和諧的上帝?就是那些心思複雜、聰明,又情緒、矛盾需要整合的人。這樣的人常意識到自己內在的四分五裂,若不能尋見、歸向獨一的上帝,獻上自己全部的愛,就覺得自己的人格幾近於分裂一般,沮喪而無所適從。十五世紀著名的神祕靈修大師凱薩琳(St. Catherine of Genoa)便是這樣的人,她傾全力追求對上帝的愛、對鄰舍的愛,專一不貳,以致拯救自己脫離周期性的憂鬱症,並成就了當代最大的慈善工作,和對天主教會的改革。

  若你的內心渴求一種和諧、統一、至高的力量,你便是被上帝獨一的召喚所吸引,那麼這便是你放下熟悉的矛盾與痛苦之自我的時刻,因為唯有清心、專一才得見上帝。

 

全真上帝的召喚

  有一種人因為對真理有著莫大的熱情,以致壓下了其他的興緻,而顯得較其他的人冷靜、講方法,具有好奇、發問、尋求的耐心。具有「全真上帝」之召喚的人,若不能回應內裡真理的呼喚,會變得沮喪、多疑、憤世嫉俗;相反地,大哲神學家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是個尋見真理之上帝的良好典範。他驚人的思辯能力與龐大的著作,見證了他在尋見啟示一切真理之上帝後,靈魂終得安息。他說道:「我一切的教導和寫作,在上帝奧妙的啟示面前,顯得多麼渺小而微不足道。」

  哲人、數學大師羅素(Bertrand Russell)很可惜,是個反面的悲劇性代表。他亦被吸引來尋索全真之神,且曾一度被感動,但他卻沒有正面回應全真上帝的召喚,後來反倒以同樣的熱情來詆譭信仰的敵人。這種追尋、呼喚的力量若沒有成為一種救贖,必定會釀成悲劇。

  然而,面對這種召喚時,最大的靈性危機並不是人的回絕,而是誤入歧途、走了叉路,落入了聖徒保羅所謂「人間小學」的無窮學問追求當中。因此,聖法蘭西斯的一則簡單禱告正可以幫助這種情況:「使我認識你,好使我能愛你。」真理是智慧之愛,愛的智慧。

 

全善上帝的呼聲

  接下來的兩種內在呼聲是緊密相連的,他們尋求終極的善與美。具有上帝全善之召喚的人,總讓人較少感受到他們內在的衝突,較多分享到他們憐憫、愉悅之心,縱然他們在這充滿傷痕的世界中,常常受到剝削、利用、背叛,但是具有這種內在召喚的人,如果能不放棄全善上帝的召喚,多半能在信心中勝過苦難,並從生命中流露出寬闊的服事。聖法蘭西斯就是最佳的代表,他像「純良的鴿子」勝於「智慧的蛇」,故而竟挑選最糟的敵人來接任自己的修會,讓自己有生之年受盡屈辱。然而,像法蘭西斯這般骨中燃燒著追求完全的善的人,總能在眼淚中望見上帝。

  這類人要提防的靈性陷阱,就是落入理想幻滅的感受中,或者是受蒙蔽選擇次好的,而捨了最好、最真的善。因為前者以幸福、美好來偽裝,而真正完全的善卻如法蘭西斯眼目所定睛的,是那世人所鄙棄、咒罵的十字架。

  

全美上帝的呼喚

  最後,領受美之召喚的這種人是最複雜的一群,因為美具有高度爭議與欺騙性,如柏拉圖所言:「人唯有超越短暫美麗的假象欺騙,才能尋見永恆、不墜的美之實體。」享樂與美在經驗中往往是一體的兩面,因此就成為追尋聖善之美的試探與障礙。年輕時的奧古斯丁就跌在這樣的試探中,及至寫出《懺悔錄》的時候,已能體認美的亙古常新之面貌而說道:「美,我所愛的究竟是什麼?它不是屬任何肉體的、季節的、悅目的明亮,悅耳的甜歌、花朵的芬芳、舌間的滋味,因為這些都不在我所愛對上帝的愛中。……你是我遲遲才愛的,你雖與我常在,我卻一直尋錯地方,直到你光照我,除去我的盲目,……觸摸我心,止我飢渴。」

  追尋美的人有許多靈性陷阱需要辨識,因為有太多人絆跌而徘徊不前。擁有這種呼召的人要能隨時警醒,跌倒時立刻願意爬起來,不斷地有認罪和得赦宥的平安,才不致落入缺乏性靈的享樂主義中。

  

寄語天路客

  在上帝的創造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獨特的角色與使命。印度哲諺道:「你渴想什麼,就會變成什麼。」耶穌已應許人「尋找的必要尋見,叩門的就給你們開門。」人有責任去確認(identify)、明白自己的天賦召喚是什麼,並在恩典的引導之中,勝過罪性的引誘,實現自己蒙召當完成的命運,而不要落入天路歷程中最大的試探──次好、次等的狀態,變成懸於天堂地獄間遊盪的靈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