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閱讀收費,大家怎麼看?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網路閱讀收費,大家怎麼看?

文章月童 » 2011-03-25, 12:00

作者 : 那福忠 更新時間 : 2011/03/22 18:51:40

(2011-03-23)紐約時報網站的新收費方式,並不是築起一道牆來切斷與讀者的聯繫,反而是悄悄裝上一扇門,讓大家自由進出。究竟從網友的造訪頻率上來看,能為紐時帶來新契機嗎?

(Brain.com 2011-03-23)紐約時報網站 NYTimes.com在預期之下,從2011年3月28日起,終止15年的免費閱讀,每四周收費15美元(約合新台幣450元),一年收費 195美元(約合新台幣5,850元),包括手機閱讀用的專用軟體。用蘋果iPad閱讀,每四周收費20美元(約合新台幣600元),全年260美元(約合新台幣7,800元)。如果電腦、手機、iPad 都可以使用,每四周收費35美元(約合新台幣1,050元),全年455美元(約合新台幣13,650元)。訂閱紐約時報印刷版的讀者,可以免費數位閱讀。

至於不願付費的讀者,紐約時報也網開一面,每月仍可從網站免費閱讀20篇報導,使用手機與iPad的讀者,則無限制免費閱覽主要新聞類(Top News)的報導。另外藉網誌、社群網路如Facebook與Twitter連結到的文稿,則不受收費的限制。從搜尋引擎如Google連結到的文稿,每天以五篇報導為限。對僅想瀏覽一下紐約時報網站的人,可以進入網站的首頁,以及每大類新聞的首頁,不收費用。

報紙網站修築收費牆(Paywall),試圖抒解財務困境,利弊得失業界談論已久,不再贅述。2010年紐約時報宣佈網站收費的政策,就提到以計量的方式收費,在一定限度內免費,超過限度才要收費,類似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作法。當時就有人認為紐約時報不算是修築收費牆,只能算是收費門(Paygate),牆是死的,門則能關能開,紐約時報至少開了一個門縫。


上圖是資深數位媒體專家 Steve Yevington用來分析網站流量的模型,橫座標是訪客次數,縱座標是訪客人數,曲線的左側訪客非常多,但次數很少,然後訪客驟然下降,趨向平穩之後,次數緩慢增加,直到曲線右側的凸起,訪客增加、次數也增加到最多。

這一模型解釋了訪客的行為,曲線的左側是過路訪客,多為從搜尋引擎或別的網站轉來的,人數雖多但多半不會再來。曲線中段為正常的訪客人數,分佈於不同訪問次數。但曲線的右側代表忠誠的訪讀者,人數比正常訪客多一些,但造訪的次數則非常頻繁。

這位媒體專家說,如果修築一道付費牆把整個網站團團圍住,就會把大多數訪客擋在牆外,過路訪客幾乎不會付費,曲線中段的訪客或許有少數人付費,真正付費的僅以曲線右側的忠誠讀者為主,從網站整體來說,付費的人僅佔少數,倫敦泰唔士報網站就採取這樣的付費方式,結果訪客人數大幅度減少。正確的解讀曲線,就應該從左側人多的地方開始,設法讓過路的訪客變成常客,最後成為忠實讀者,半開的收費門就是好的作法。

收費並不是築牆

大家把網站收費一律稱為收費牆是錯誤的觀念,這位媒體專家以2010年底宣佈收費的美國Augusta Chronicle 報網站為例,就說不是收費牆,因為這個網站:

.沒有與 Internet 切斷
.沒有干擾社群網路的連結分享
.沒有拒絕瀏覽,隨機訪客甚至不會察覺到這是付費網站
.不以強硬的「讀者應該付費」為思考基礎
.不是拔苗助長式的收費
.不是倫敦泰唔士報式的圍困
.不是憑空認定的政策,而是基於數量分析導引出的方向,在市場實際測試,替代僅會辯論的所謂權威專家

Steve Yevington 認為這樣的設計雖然不完美,但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已經夠好了。

15年前,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tensen發表了「破壞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為企業界廣泛研議應用,以求在變動的大環境中存活。其中談到「非顧客」,就是還不是顧客的顧客,因為「不是顧客」的人數,遠遠超過既有顧客的人數,所以要設法把還不是你的顧客變成你的顧客。網站的過路訪客,既然來了,也算是半個忠實讀者,怎麼能輕易放走?



※本文取材自2011年3月21日「那福忠ePublishing 電子出版簡訊:收費牆與收費門」。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