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若 凡
瘟疫,一種可怕而令人恐懼的災難。台灣的先民,在墾拓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瘟疫的恐懼與痛苦,這樣的淬煉,卻在無意中,形塑了今天台灣一個民俗中的美學:王船祭。
台灣西南沿海,地處熱帶。先民墾殖,經常遭遇到各種瘟疫,如霍亂、瘧疾、天花、鼠疫……等等;每次遭疫,經常全村病亡過半,而造成了一種恐慌。因此,祭拜瘟神的信仰,就成為台灣先民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寄託。王爺,就是一種最普遍的瘟神信仰。
王爺的起源有各種傳說,最常見的,則是唐代三十六進士的說法。但總的來說,王爺信仰,都有兩個最基本的內容:一個內容是,王爺(們)奉玉皇大帝的旨意,代天巡狩,訪查民間疾苦;另一的內容則是,王爺(們)每巡狩到一個村莊,就會將當地的疫病押解離境,解除村莊疫病的威脅。
王船祭,則是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王爺信仰所演變出來的一種儀式。這樣的儀式,可遠溯自福建沿海送王船漂流海上的習俗。由於風向與海流的原因,台灣西南沿岸經常會有來自福建漂來的王船,台灣先民便迎王船上的王爺神像上岸供奉。後來,又為了避免再送出的王船,漂至其他鄰近村莊,為其他村莊帶來瘟疫,因此,又演變出燒王船的習俗。
王船祭,總的來說,是一個迎王與送王的儀式過程。迎王,是迎接代天巡狩的王爺來到村莊;送王,則是王爺將村莊的疫病押解離境。整個過程,大體上包括了:造王船、迎王、王駕出巡、王船遶境、添載、宴王、和瘟押煞以及送王(燒王船)。
王船祭,最直接可以讓人感受到的美學,是華麗的王船。王船是使用上等木材造成,上面裝飾有極其華麗的彩繪。這樣的王船,展現了台灣本地的工藝美學。這是一種庶民的工藝,它不似傳統文人美學的做作,卻以一種更具生命力的形式,現實地存在著。
王船祭的另一個動人的美學,則是燒王船。當王船燃燒之時,各個神轎與陣頭,圍繞著燃燒中的王船,在那一刻,每一個信徒的存在,都是踏實的。當熊熊的烈火,將王船燒為灰燼時,疫病回歸上天,人們的內心,也與上天達到契合。火,是毀滅,卻也是再生。
為了克服恐懼,人們用儀式,來驅除疫病;而在儀式中,人們則用了最華美的王船,祭獻給神明。用美來換取內心的平安,這不也是美的另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