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沒想到,一本名叫《追風箏的孩子》的小書,居然會讓我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彷彿回到了初讀《哈利波特》的五年前,那股令人懷念,因書而起的共鳴與喜悅,突然又湧上心頭,望著藍色頗有氣質的封面,我久久不能自己。
故事的一開始,我們來到了阿富汗的喀布爾,和《哈利波特》一樣,《追風箏的孩子》將場景設在一個看似熟悉,卻又和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有著截然不同色調的時空當中。除此之外,十二歲的男孩主角、和朋友間的真摯友誼,以及在摸索中,逐漸窺見大人世界的「過渡經驗」,更是讓兩本書的相似程度不斷攀升。
當然啦!還有不能不提的「魔法」因素。儘管外在形式略有不同,「魔法」在兩個故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依然有其不可思議的雷同之處。《哈利波特》裡,越有魔法的人,就越有影響力;《追風箏的孩子》沒有魔法,但是男孩主角阿米爾的爸爸――一個在喀布爾的富商,手邊永遠花不完的金錢,正是他龐大影響力與崇高地位的來源。
種種的一切,為後來的第一波高潮作好了鋪陳。魔法世界裡風靡眾巫師的運動比賽「魁地奇」,在阿富汗的冬日化身成了「鬥風箏」比賽――裹著玻璃屑的銳利風箏線,在比賽中可用來割斷其他對手的線,到最後唯一留在天空的那朵風箏,自然也就是真正的贏家。帶點駕馭風箏的天份,外加上父親投資買到不錯的風箏,男主角阿米爾經過幾次失敗,在一次可說有史以來最大的鬥風箏比賽中,終於贏得冠軍。
然而,正當沉醉在為阿米爾喝采,順道也把自己投射進去的美夢中時,故事來到了分水嶺。只一剎那,現實的殘酷,用暗灰的色筆,抹上了彩色而美妙的《哈利波特》故事。環顧四周,才赫然發現,不知不覺地,我們已經進入了與聖經福音書類似,罪人尋求饒恕的弦律當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