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的耶穌──宗教戰爭下的藝術與信仰(2)

陳韻琳

  2.貼近苦難的胸膛

  跟克爾阿那赫成明顯對比的就是格林勒華特(Mathias Grunewald 1470-1528)。

  格林勒華特是布蘭登堡君主的御用畫家,他的畫卻很明顯有著造反的企圖,因為他在畫中為群眾說話。他死後不久就被人遺忘,直到三世紀後才被人考證出來,那被後世藝術家激賞不已的伊森海恩祭壇畫,原來是出自格林勒華特之手。

  
伊森海恩祭壇畫1512-1516 受難圖伊森海恩祭壇畫1512-1516 耶穌復活

  他篤信基督,同時其信仰中含有很強的神秘主義成分。對他而言,宗教畫就是把聖經中震攝人心的真理表明出來,也因此,他特別喜歡選擇宗教性的繪畫主題。格林勒華特生平痛恨王宮貴族的養尊處優,對平民百姓的痛苦深感悲憫,他偉大的祭壇畫是為伊森海恩所繪,伊森海恩不僅是隱修院,也是為貧苦百姓服務的醫療、文化中心。他為了讓前來求助的受苦百姓獲得信仰的安慰,選擇的宗教主題是聖告、道成肉身、基督受難與復活。
   左為懷孕中的馬利亞在禱告,水晶瓶代表童貞,右為生出耶穌的馬利亞,破布是格林勒華特很愛用的喻象。上方顯出畫家神秘主義風格。畫底日用品表明道成肉身的凡人氣質。
伊森海恩祭壇畫1512-1516 耶穌復活

  這基於他的個人生命體驗與信仰體會,格林勒華特筆下的基督完全不是美麗祥和的、而是完完全全的受苦者的基督。從1512到1516年間畫的伊森海恩祭壇畫,格林勒華特的宗教藝術境界就已達顛峰,而後仍持續迭有佳作。

  我們拿他最晚期的、畫於農民戰爭開始當年的基督受難一畫來看(1525),他把畫面人物縮減到最少,背景僅以單色調平塗,將背景烘托情緒宣染都減到最低,於是讓畫面主題非常集中,基督形象便徹底凸顯出來。顯然,格林勒華特不打算感染看畫者的情緒,而是要他們理性沈靜的默想思考。而基督是怎樣的基督呢?祂遍體鱗傷,面部被荊棘覆蓋,表情因疼痛而扭曲變形,雙手因劇痛而伸張,雙腳捲曲,鮮血淋漓,在背景藍綠、約翰馬利亞橘黃紅暖色系對照下,基督的蒼白膚色讓人怵目驚心。

  我們會特別留意到基督身上的白色破布,這是明顯的暗示:基督不是來自王宮貴族、而是深入民間的基督;基督不是安享榮華富貴的基督,而是同受苦難、理解苦難、安慰苦難的基督。
格林勒華特 受難圖1525格林勒華特 受難圖局部1525

  我們可以想像,那因貧因病因戰亂,前往教會求助的孤苦百姓,一走進教會面對祭壇,便看到為天國子民受苦受難的十字架上的耶穌;他惶惑的心將有何等的安慰──上帝不只是在天全能的上帝,也是人世間受苦、與人共負苦軛的基督,還有什麼受苦的心,是祂不能體會的呢?

  因著格林勒華特信仰思索與生命經歷中,對平民痛苦的關注,我們可以推論,不管他的畫多有深度,他無法討喜有能力買畫的王宮貴族,而他的畫卻能深深的安慰許許多多在宗教戰爭期間飽受戰亂貧病痛苦的百姓。

  格林勒華特畫完這幅畫後三年即過世,很遺憾的,因著早死,我們無法繼續透過他的藝術作品,追蹤這貼近苦難胸膛的藝術家,在其後亂世生涯中的心靈軌跡。

格林勒華特 耶穌被鞭打1505格林勒華特 耶穌背起十字架1525

註:馬丁路德儘管在改革天主教會弊端的情境中,對視覺藝術不存好感,但他卻酷愛音樂:「音樂是上帝賜給人類的多種禮物中,最美妙的東西。」他改良教會音樂,自己也投入聖樂創作,他所創作的最有名的曲子就是「我們的主是堅固堡壘」。在他的好惡之下,德國藝術出現重大變化,原本相當有希望的繪畫藝術漸漸萎縮,在繪畫藝術史中德國不再有任何份量,反而是音樂,將開出燦爛的花朵,獨領風騷至少兩世紀之久。

從世俗彰顯神聖的巴哈   》回首頁

請參考聲音檔:

  文藝復興晚期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德國的宗教音樂

  從文藝復興過渡到巴洛克、直接影響巴哈的德國音樂家舒茲(Schutz1585-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