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的群眾看見了這些事就都很傷心的回去了。有一個人叫作約瑟,是個議員,他是個一向盼望神的國度成真的人,他雖然
也作了基督徒,但是沒讓別人知道。這個人去跟彼拉多要耶穌的身體,彼拉多很
訝異耶穌已經死了,就把負責的軍官叫來,問他耶穌死了多久,他聽完了報告之
後,就答應把耶穌的屍體交給約瑟。
於是耶穌的身體就從十字架上被放了下來,他們把他的屍體用細麻布纏裹好
,就安放在那裡
附近的一個石墓裡。那些從耶穌故鄉和耶穌一起來的婦女們跟在 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是如何被處置的之後,就回去預備進一步處理屍體 的材料。
隔天,他們的宗教領袖們都聚集來見彼拉多說:「大人,我們記得這個迷惑
人心的人還活著的時候曾經說過:『三天後我要復活。』所以,請您吩咐人看守
墳墓一直到第三天,以免他的門徒來偷了他的屍體,卻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裡復活
了。這樣,人就會被迷惑得比先前更利害了!」彼拉多說:「你們自己有士兵。
去吧!盡你們所能的去看守。」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士兵去把守墳墓,墓門口還有
一塊大石頭封住。

《註》圖片特別解說:聖母悼子 /gospel
喬托(Giotto 1266-1337),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
按理來講,喬托的年代是屬於哥德時期的。哥德時期總括而言,是漸漸在擺
脫中古時期只重線條、只描述精神世界、著重象徵比喻的藝術特點,開始嘗試注
意外在世界的體積、比例,喜歡鮮豔的色彩,也對現世真實的世界有比較多的興
趣。
但我們實在很難理解,他如何能比其他藝術家更快的擺脫輕靈無真實感、又
莊嚴到無個性情感的藝術形式。他第一件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耶穌受難」,繪
於1290-1300 ,筆下的耶穌已不再只是神靈般的輕飄,而有了肉身的重量,肋骨
與因懸掛而緊繃的肌肉清晰可辨,身體因重量而下垂。
我們還可以從繪於1304-13 年之間的「聖母悼子」,看出喬托對耶穌真真實
實成為人子、死於十字架上的默思。
這幅畫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門徒們之後的那段土牆,它不僅讓上下平行切割
、導致畫面有可能很呆板的構圖有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人物比例的參考
點。喬托能夠將人體大小比例跟建築物、風景比例模擬的貼近真實景物,正是繪
畫史上重要的轉捩點。
畫面上方是一群哭泣的小天使,喬托以此揭露耶穌之死的天人同悲。透過孩
子般的天使來呈現情感,喬托讓哀傷的動作充滿孩子氣的誇張,於是整幅畫有了
活潑動感生氣、滿溢出情感。
天使的誇張就對比出馬利亞與門徒們的節制。
對馬利亞與門徒的描述,喬托刻意的選擇低視點,這就使聖母馬利亞不再高
高在上,而有了一般母親的隨和。正是在這構圖基礎上,喬托得以將耶穌的母親
死去兒子的傷悲,變成人性的、偉大母親的傷悲。
畫中的馬利亞,哀傷逾恆,卻是節制的;其他的門徒們,或坐或站,姿態各
有不同,一樣的充滿哀傷,但是喬托刻意的不誇大表情與姿勢,以使整體氣氛呈
現某種篤定沈靜。
這正是喬托的信仰,也是他期望讓觀畫者默想的──耶穌的死亡不是終結、
這事件中有某種奧秘需要等候揭露,因此對耶穌的死,應存有信念與盼望。
所以儘管喬托的畫筆,讓馬利亞和門徒們刻意的呈現著很人性的情感,並讓
整幅畫滿溢哀傷;但喬托沒有陷溺進哀傷氣氛中,也沒有因著反應人性之哀慟,
便出現絕望。
喬托的藝術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藝術形式的開創,更是他對基督信仰的默
思理解。耶穌在他筆下,是神的兒子,也是上帝的甘願成為真真實實的人,有人 性有情感、也有面對肉身折磨時的痛苦感覺。而祂這樣的經歷痛苦,卻是崇高偉
大的上帝救恩之愛,死亡背後,是成全上帝與人和好的復活大能。因此篤信耶穌 是上帝之子的門徒、馬利亞,即或有很人性的痛失耶穌的傷悲,卻是刻意節制著
不陷溺進哀傷的絕望中。這幅畫最終便成為讓觀畫者默想救恩、整頓信心的藝術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