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以後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書摘書名: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  
      作  者:Alan Bullock 
      出 版 社:究竟出版社,2000出版
      書  摘:陳韻琳/gospel

 

  

  布克哈特有句名言:文藝復興,是在發現世界、發現人。回歸自然、回歸古 人,是一切看的見的景物的模仿者。

  他們描繪具體而普遍的東西,把普遍真理與具體經驗結合。

  一般來說,西方思想分成三種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種模式是超越自 然的,焦點在上帝,人是上帝創造的一部份;第二種模式是自然的,焦點集中於 自然,即科學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第三種模式是人文主義的模式, 焦點是人,以人的經驗作為人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瞭解的出發點。

  這種區分只是可以用多種方式組合的三種傾向之間的區分,沒有嚴格的界線 ,更不是如孔德的三階段規律的另一個翻版:人文主義模式超越神學模式、科學 模式又超越人文主義模式,因為這三種模式都陸續有代表,繼續發揮影響力,它 們之間的關係在競相自稱壟斷真理與不同形式的共存之間搖擺。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 人文主義尖銳攻擊經院哲學的,是它們一心撲在邏輯範疇和形上學的問題,其抽 象思維邏輯推理,脫離人的日常生活。不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並不想用 另一種哲學思想來代替經院哲學,他們只想把經院哲學所忽略的作用復活起來。

  人文主義討論中最喜歡談到的話題,就是積極活躍的生活、和沈思默想的生 活孰優孰劣?沈思默想的生活不再像中世紀佔據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個話題是命運的無常,和拒絕對之屈服的精神。這種要制服命運的決心 ,產生對人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興趣,因此肖像畫、自畫像、傳記和自傳數目越 來越多,而且是用寫實筆法,而不是象徵或比喻風格。

  我們無法迴避奧古斯丁筆下充滿罪惡的存在,與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看法之 間的衝突。大多數文藝復興人沒有對這衝突困擾,繼續把信仰基督教視為理所當 然。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人文主義

  至於少數感到困惑的,可以採取兩條道路:新伯拉圖主義和聖經人文主義, 它們以不同方式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中的宗教因素。

  新伯拉圖主義認為和諧勻稱是宇宙的根本原則,人通過沈思默想這種最高的 人類活動,可同這兩個原則求得一致,這種信念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具有很 大的吸引力。在宇宙的等級層次中,人是創造的中心,同所有已被創造的東西聯 繫的環節,是屬於物質的較低層次,但仍能夠再提高自己與上帝求得相通。

  從新伯拉圖主義很容易走到神秘主義,所以文藝復興對魔術、占星術也很著 迷,並有興趣於畢達哥拉斯式數字象徵主義、神話及寓言,這都對歐洲的文學藝 術產生深刻的影響。

  聖經人文主義,就是把人文主義的治學方法應用到聖經的文本、以及教會元 老著作的研究。對他們而言,文藝復興儘管以人為中心,但宗教性不一定就弱。

  聖經人文主義以北歐為主,也因此,北歐就成為宗教改革運動最主要的泉源之一 ,許多基督教人文主義者開始都抱有改革教會的目的,他們認為精通古典研究, 並把它用於聖經,是恢復基督教導的本來面目的鑰匙。而且,路德對牧師的中間 角色,以及他堅持個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很可以被看做是人文主義的自然發展 ,正如他堅持把聖經譯成各國當地語言一樣。

  日耳曼境內,路德對初生的民族感情有吸引力,但出了日耳曼,其他基督教 人文主義者要追隨他,至少得排除兩大障礙:1.路德在放棄教會傳統與信念方面 ,越來越走極端,最後乾脆與教會決裂。2.路德和喀爾文復活了對人的罪惡本性 的強調;這最後會與人文主義徹底不相容。

人文主義暫時的潰敗與永遠的勝利

  1527羅馬遭到洗城之劫後,那布勒斯與佛羅倫斯繼之遭到圍城之難,接著又 是飢荒與鼠疫。義大利剩下最後的一個共和國是威尼斯,它能倖存是因為善於適 應時勢的變化。

  當布勒哲爾畫《死神的勝利》之時,早期人文主義對人的尊嚴和創造力的信 心肯定,成了對實際狀況的一種諷刺。這種諷刺會在十八九世紀對進步的信心, 到二十世紀瓦解後,再度出現。在這種幻滅中若仍要堅持信念,就得安於悲劇。 這就是出現莎士比亞悲劇的背後原因。莎士比亞不再相信勇氣、美德能掌握命運 ,人所能做的,不過是以堅毅不拔的態度面對他的失敗。

  共和國公民精神的失敗,也導引出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為達目的,不擇 手段。

  他們看待人物,不再如新伯拉圖:像神,或米開朗機羅:像英雄。不過,儘 管如此,人仍位居中心。

  宗教戰爭期間,不管新教改革、或天主教反改革,都著手壓制人的精神自由 ,也不再強調今生今世的生活。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按其性質來說,是屬於個人主義的,因此作為歷史 力量,它有明顯的軟弱性,而當某些人組織起來把它當作異端邪說或虛妄幻想加 以壓抑時,這種軟弱性就更加明顯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他對人的經驗和 價值的中心地位,對人的尊嚴的堅持,力量是太大了,它們一旦被恢復和重新提 出,就無法加以永遠的壓制,儘管在十六世紀末要認識到這一點是困難的,但是 未來站在它們這一邊。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