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治世與宗教的超越

陳韻琳            

關於前一陣子我 post 的「中台事件與論文本分析」一文,台面上回應或私 底下與我通信的,都有提及對於「倫理」二字的不解或質疑。而我文章中對「倫 理治世」的確是一筆帶過,華人世界中的「倫理治世」,又的確是一個很需要好 好處理的主題,所以我再用一點篇幅就此議題談起,以做中台事件分析的補充評 論。

此外,台文站哲學版與連線社會版,就此議題有更多角度的探討,我預備一 一回應。所以這篇應當不是唯一的一篇。尤其台灣,在資本主義擴張,政治轉型 過程中,出現與傳統之間的斷裂(就倫理而言),又與傳統之間微妙的聯繫(就 風水鬼節等),其複雜度已需另起一文。所以此文先暫且處理「華人文化傳承下 ,倫理治世對超越性宗教的抗拒」,而我由衷希望我能有足夠的時間將其他角度 也寫完。

● 什麼叫做華人文化中的「倫理治世」?

如果用一個簡單的句子來說明華人世界的「倫理治世」,那就是:非常的重 視「秩序意識」,每一個人的角色隸屬並與他人互動,都是一種「秩序的存在」 。這秩序小至家庭,中至家族,大至國家統治,都有明確嚴謹的禮法,而且這秩 序專門針對「人」的世界。大致而言,就家庭家族是父子之親,夫婦之辯,長幼 之序,師徒之倫,就國家而言就是君主為本,「固執其權以正其臣」,君主是天 地人之間的樞紐。

我特別要說明的,就是因為華人文化中「內聖外王」的連帶關係,會導致談 華人世界的倫理,是不可能脫離政治單獨談論的。倫理與政治,是一體的兩面。

至於我所謂的宗教必須隸屬於倫理之下,用這個定義講,就是在華人世界, 宗教必須「提供和支援秩序意識」,否則會被壓迫。

現在我就來說明此論點。因為有人建議我多談點歷史上的儒家倫理政治與宗 教的關係,不要只談中台事件,以免有將特例當成通例的危險,所以我決定簡略 的把歷史轉折中,儒家扮演的角色,稍微處理一下,然後就來說明「道教」和「 佛教」出現後如何被儒家收編,以及佛教三武之禍產生的真正原因。再延續說及 「中台事件」。

若要探究中國的倫理治世思想的源由,其主因說是以儒家為首源的確不公平 ,其更早的源由,應是「天人合一」中的「天」有至少三種歧異,導致宗教易被 倫理政治收編。

● 殷商時代的宗教收編

中國最早出現的宗教是「自然神」,是對山川風雨神等的崇拜。這些自然神 有它們自己的階級,高神統領低神,在陳夢家「中國青銅時代」的研究中提及, 自然神的階級,其實是完全反應商朝廷的階級的,在最高的「至上神」之下,風 雨山川各有其權勢與上下隸屬關係。殷商是個很大支的氐族,可以說氐族的輩份 秩序就成為朝廷的階級。他們非常重視祖先崇拜,所以才會有「殷商善事鬼神」 的說法。

在這情況下,氐族之最大祖先神與自然界的至上神,應當有某種層度的「制 衡」關係的。但是殷商中期以後,王已「不事上帝」,理由是為統一權勢,王漸 漸成了「自然神」的祭司,代天發言,代百姓行祭祀。

我特別要說及這個,是因為遠在殷商,宗教就有倫理政治收編的現象產生。 就其因,就是政權與祭司體制的合一。

● 周朝「天」含義的歧異與統一方法

周朝興起之初,為要叫人信服其權力超過殷商,便高抬自己所信奉的「天神 」到比自然神和祖宗神都高超的地位。

但天之含意其實很分歧。譬如詩經中所提之天顯然有「意志」,但左傳與國 語中提及天,就很著重其「自然義」,周初大一統,周公佐政,就已經把天的含 意「道德禮法」化,並喊君王「天子」。於是君王不僅是宗教之祭司,政治之統 管,而且成為有德之天選出的有德之君。

到東周與春秋戰國時代,天之含意又開始分歧。老莊更是把天的自然義推演 到極至,倫語孟子呢,就強調天的「道德義」,所以又說「天道」。孔孟則是在 貴族間遊走,所以他們對天的「道德義」,會很自然的走向君臣與家庭倫理的禮 法關係。

孔孟對「秩序意識」的建立,是不遺餘力。道德訴諸內心,禮法表明於其外 ,禮法與道德,是一體之兩面,所以格物致的講究學問,誠意正心修身的訴諸內 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講究家族的禮法與君臣的禮法,並華夷之變,是「君子」 整全的人格風範。

東周以後對「天」概念最特別的是墨家,他們相信天是位格神,天兼愛天下 ,所以墨家弟子都講「非戰」,並在普羅百姓間生活,最有人人平等的「民主含 意」。但墨家在當時盛行周遊諸王之間,求官以施展抱負的春秋戰國文化中,根 本孤掌難鳴,所以漸漸就失傳了。

● 漢朝奠定權威政治,與政治倫常二合一結構

其實光看論語孟子,會覺得儒家很無辜。但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修身的道 德倫理被政治收編的確是事實。這也部份說明了,儒家思想中的確是有被統治單 位收編的思想瑕疵。

儒家第一次被收編,是在漢朝。我們都知道「漢武帝封禪」的故事。這故事 背後的含意是,「天子」透過一個近似宗教的事件,來證明自己的有德與得天支 持。而後這樣的以宗教證明政治的事件屢見不鮮。很明顯的,會走上這一步,是 因沿襲天的「自然義」與「德行義」。漢朝不是最純正的儒家治世,因為漢朝參 雜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與災異說天命說。但儒家竟會與這些神話結合,當然也是因 為其「天道」的含意,不是僅有道德義,也有自然義。誠意正心修身是極其的自 由心證,只好以秩序禮法來講究於外,天命神話來證諸合法。

權威政治穩定需要有三要素:1. 君主決策的不受干預,2. 社會階層的穩定 與平衡,3. 社會角色的安分守制。 透過仁與禮法結合,華人文化變得傾向內自 省以謹守其份。個人奮鬥,多元與自主性,都被視為「爭則亂」。社會與個人全 都傾向被動,他制,與他律。這種種文化,在漢朝大一統後差不多全數定型。甚 至到宋朝理學,儒家經歷一次大復興,卻仍是走向更嚴格的綱常禮教。

這種文化,如何面對最有可能帶來破壞力的宗教體系呢?

● 道教的受壓迫與收編

我們先來看道教。

道教是華人文化中土生土長的宗教,其遠始背景當然是自然神與天的自然義 的融合。道教產生於亂世,產生於普羅百姓間,強調社會平權,其自我合法化, 就是透過神仙與靈異的顯靈,諸如符水治病祈福禳災等。但是到東晉,葛洪把道 教轉折化,也就是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將道與儒結合,促成官方道 教,跟內修外王經學混合了,於是官方開始鎮壓民間道教。

在中國歷史上,起於民間的宗教團體或起義,少有善終。一因領袖與起事者 多不識字,難以智取,一為「學而優則仕」的觀點會造成知識份子以政治為唯一 的出路,倫理治世的政治觀下,「爭則亂」,「作亂者必無德」知識份子根本只 有被收編一途。

而道教本身,卻有「自我解構」的內涵。因為這宗教的本質是跟據「自然」 ,與曲解的老莊,傾向自由心證的自由神仙逍遙觀,亂世下若有魅力領導者還易 凝結,領袖一死或亂世結束,馬上各自為正不再統一了。

所以當葛洪將道教轉成官方宗教,便詮釋道教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 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甚至葛洪對民間反官 方道教信徒斥之為「召集奸黨,稱合逆亂,威傾邦君,聲凌有司,犯上作亂」, 應採嚴刑峻罰。

雖然到此為止我一直是在交代歷史,但書寫過程其實很難受,因為網路宗教 版上,類似這樣的以倫理治世收編宗教的言論,真的屢見不鮮。

道教到了南宋王重陽──就是金庸據本的全真道,已經完全的儒釋道合一了 。全真派為出家道士,蓄髮鬚,頭頂挽髻,素食,重清修,講明心見性,養氣煉 丹,含恥忍辱,清心寡慾,視之為「真功」,傳道濟世則視之為「真行」。其實 是融合道教內丹,禪與儒家理學了。

● 佛教的受壓迫與被收編

最後來談佛教的迫害與收編。

在「中台事件輿論文本分析」一文發表後,psycho接著述及佛教的三武之禍 。這背後的原因究竟為何呢?

佛教初始入主中國時,是相當傾向印度佛教教義的。它與政治完全的疏離, 其教義根本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入世,完全獨立自主,所以其對立面根本不應是政 治,而是他種宗教。

在亂世時代的東晉,曾出現一則「沙門是否應向帝王禮敬」的爭議,這是記 載下來的第一次「政教之爭」,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沙門與君王誰更有權?(明 末清初,基督教傳教士一樣碰到類似的爭議。)慧遠的回答明顯表露涇渭分明的 二元世界觀:「佛教徒分出家與在家兩種,在家者需履踐臣子與親師之道,出家 人則斷一切世俗,與禮俗傳統背道而馳,對父母並無不孝,對君主並無不敬。」

也就是說,出家根本不需被倫理之治收編,但因與政治不涉,也不會危及君 王的統御大權。

既然這樣,為何還會有三武之禍?主因是財富問題。佛教興盛後,結集了民 間大量財富,致使政府可以動員的經濟力量大幅減少。但滅佛的理由,卻仍是儒 家最容易扣上的帽子,魏書中說:「政教不行,禮儀大壞。」韓愈論佛骨表則直 接從財富抨擊佛教。三武之禍再一次證明,即或不直接施壓政治,僅僅出於經濟 因素,政治一樣會徹底擊毀宗教,而與政治無涉但求自我修身與世無爭的出世教 義,也不可能出來制衡政治的無理。

經三武之禍,到宋朝,我們經由理學,一樣看見佛教與道教的同一結果:跟 上層知識份子結合,跟儒家思想結合,儒釋道合一。儒家思想變成超超穩定結構 。

● 能批判「秩序意識」的,必須有足夠的教理內涵

談到這裡,我稍稍作一個總結:中國倫理治世的結構下,一切學理必須支援 「秩序意識」,唯一能提供制衡可能的,必須是能超越政治倫常,看到另一「真 理」的學理或信仰,但這樣的學理或信仰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壓迫,所以要能持續 在壓迫中生存,它還必須有可以面對壓迫,並持之以恆的入世教理。

此外,在這超穩定結構下,內倫外政,倫政合一,其制衡不能僅憑藉倫理觀 念,還需要有政治入世的觀念。

歷史上宗教被壓迫的事件屢見不鮮,最後結合收編進「秩序意識」的,也屢 見不鮮。若超越倫理治世的宗教不能被收編,政治一定壓迫宗教,若宗教根本與 倫理治世不相違背,政治就會對宗教採寬容政策。

這可以部份說明為什麼台灣民主過程,基督教長老會受迫害最多,功績也最 大,而至今大陸仍視基督教為仇讎,迫害不曾稍緩。原因就是基督教相信必有一 超越上帝擁有絕對真理,真理中的「公義」「平等」法則,根本不會是與「政治 」合一的「公義」與「平等」,歷史上所有政教合一的基督教事件,都是墮落腐 敗的結果。此外,基督教的正義觀平等觀,絕對要求一種入世的實踐,近似康德 的「實踐理性批判」,實踐本身,是對正義的體會的門逕之一。這必然造成基督 教的批判與堅不妥協教理。

中台事件,不過是歷史上違反「秩序意識」的倫理觀點其中之一件,輿論對 此事的反抗,也不出倫理治世的範疇。因為佛教講究出世,對政治沒有危害,所 以其倫理治世文化下的反抗,就完全對準了家庭親情孝道倫理。

對一個以倫理治世為主導原則的社會,自由抉擇信仰一超越者,並對之委身 的宗教行動,不僅是讓人大惑不解,萬一其委身觸碰到倫理政治的核心,更會是 批判的首要目標。

這就是對「中台事件輿論文本分析」中,關於倫理治世角度的補充。


● 參考資料 ●

葉仁昌            「五四以後的反對基督教運動」第一章:
                    中國政教關係的傳統             桂冠1992
張榮明            道儒佛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大陸中華書局編輯  道教與傳統文化                   中華書局1992
蕭功秦      論文:儒學的三種歷史型態
朱學勤      論文: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
李杜              西哲學中的天道與上帝             聯經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