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文化問題-一個社會學學者的反省

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彭懷真            

  每年的清明時節,都是基督徒面臨祭祖文化考驗的時候, 基督徒如何祭祖?拿香可不可以、香點火可不可以?鞠躬可不 可以?獻花可不可以?

  這篇文章刊出來之時,正值清明節期間,我們無意在這篇 文章中針對祭祖提、出完整的解答,也確實知道不容易有簡單 的解答,但教會和基督徒顯然真的需要認真面對「文化」這個 巨大的問題,祭祖只是一個小小的文化儀式,基督教若要融入 中國文化,與文化相關的問題還多得很。

  到底什麼是文化?有人開玩笑的說:「凡是不能解釋的, 就是文化。」這句玩笑有部分是對的,因為各種現象中,能解 釋的可能很少,不能解釋的反而比較多、尤其在人類種種的現 象中,錯綜複雜、糾纏難懂。因此在「文化」的面前,我們都 得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尤其面對中華文化或基督教文化這 麼大的議題時,真不容易隨便以幾句概括解釋。

  社會學對文化的定義不少,最常被引述的有三:「文化是 人類適應環境和改善生活的總成績」、「文化是一群人的特殊 生活方式和生活設計」、「文化是全部的社會遺業,是前人留 下來的一切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產品」。 這些定義表明:文化是豐富的,是受到環境限制的,是前人塑 造的、是代代相傳的。

  中國文化有其獨特的環境因素,長中國人幾千年奮鬥的總 成績,這些不是現代少數人說要突破就可以改變的。兩百年來 「西方文化一直要撼動中華文化,要徹頭徹尾地改造中華文化 ,但成效顯然有限,為什麼?因為文化不只是傳統,不只是習 慣,而是大家已經生活了這麼久的一套規則,不是輕易可以改 變的。

  文化依其結構成份,可概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非 物質文化又可分為民俗道德法律方面的規範文化和語言知識價 值等的認知文化。通常物質文化易變、先變、變得快,所以基 督教文化中的物質面,如聖誕卡、送禮物、報佳音、十字架、 聖樂詩歌等等,都很快地被中國人普遍接受。但對較深層的非 物質文化,尤其是信仰、價值這層面的部分,外來的影響就很 有限。所以,許多中國人會到基督教醫院看病,上基督教學校 ,甚至上教堂參加聖誕聚會,但內心仍然沒有被基督教真正影 響。信仰是最深的、最久的、最大的調整,不是一些外表、浮 面的宗教活動就能改變的。我們深刻體會,在面對根深蒂固的 文化力量時,是需要更多來自神的作為,而不能只靠一些宗教 的活動。

  文化是有強大生命力和韌性的,即使在最現代的地方、有 最現代的心靈,傳統文化依然活躍地、默默地支配人們細微的 活動。文化早已形成一種隱藏的社會秩序,在生活中、在信仰 中發揮看不見、但很關鍵的力量。文化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 它是存在的事實,文化的影響始終是最底層的、最深刻的、最 普遍的。但很可惜的,許多基督徒在傳福音時都忽略了這股極 大的力量,而只在枝節上打轉。

  一直研究基督教文化與中國文化關係的林治平教授二十年 前即曾坦率的說:「自國民政府遷台後,信教者雖然日多,但 基督教仍然是歐美的基督教,我們幾乎找不到什麼人能在文化 上提出一個解決歧見的方法,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國生根,且成 為中國人的基督教。」二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不斷面對這個 棘手的難題,沒有多次的進展。在文化的巨大力量前,台灣的 基督徒是否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華文化,錯估了社會大眾的 心理?

  今年九月,就將是基督教第一位來華傳教士馬理遜入華傳 教的一百八十七年紀念日,一百八十七個年頭過去了,我們何 時能讓基督住在更多中國人的心中呢?教會、福音機構、神學 院、牧者信徒…讓我們都認認真真地面對「文化」吧!否則年 年只能討論祭祖,永遠繞著拿香獻花的枝節小事打轉,福音如 何能廣傳?如何能深植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