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言  11、 一同經歷死與生
 02、 蘊含「反文化」特質的小說  12、 生死邊際的新生
 03、 大都會下的自我界定  13、 宗教的反抗
 04、 大都會中的上班族生涯  14、 耶穌這個人
 05、 來自藝術之美與才情的反抗  15、 海安這個人
 06、 社會運動蘊含的反抗  16、 海安與耶穌
 07、 「心」的反抗  17、 人為何必須去愛?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08、 尋夢之旅的起點  18、 從虛無到虛無之間
 09、 困境  19、 超人哲學的答案
 10、 尋夢之旅的中程  20、 真正的耶穌


前言

  《傷心咖啡店之歌》(作者朱少麟,九歌1996出版),是本連續暢銷兩三年的小說,也是典型的以都會生活、高度現代化社會為背景的小說,它也是一本反高度現代化社會的「反文化」小說。(註一

  我個人相信,作者在寫這本小說時,呈現「反文化」不是她的最終目的。但因著作者對高度現代化都會社會的嚴肅思考,揭露其困境,探索置身其中的人的深層渴望、夢想,便自然而然導致小說蘊含了「反文化」的體質。

蘊含「反文化」特質的小說

  高度現代化都會社會,都有如下的特徵:商業消費主導、強調專業分工、科層組織,甚至整體社會有「商品拜物教」的危機。在這種強勢的現代都會文化下,勢必犧牲壓抑掉某些對身為一個人而言是很重要的東西,這些人性渴望,就會以其他方式浮冒而出,當這種浮冒而出的東西,構成群體性的思維與行為,我們可以說,它已從個人深層的人性渴望,變成一種群體性的反高度現代化文化。

  對高度現代化社會反彈的文化,必然蘊含那被壓抑犧牲掉的東西,諸如心靈內在性、精神性神秘性、重返自然天人合一,甚至會反抗現代化過程的文化思維基礎──工具理性與科技。

  反文化可以表現在很多面向,諸如因反彈科技理性,而轉而追求超自然的神秘事物,於是冥想、修練、神靈崇拜、占星、巫術大行其道;它也可能表現在反叛定規出來的道德倫理規範;反應在前衛藝術對「美」的定義的顛倒;反映在反社會約定俗成的符號或禮儀;或反映在企圖改變大家都認定的文雅語言....,還有,反映在社會政治的無政府主義烏托邦運動中。(註二

  而反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它跟主流文化具有一種相附相生的關係,沒有主流文化過度的主導,也就不會有壓抑與反彈。因此,主流文化和其反文化一定並隨在社會文化中。往往反文化因著對主流文化的制衡,在文化長流中,扮演著改變主流文化內涵的重要力量。

  《傷心咖啡店之歌》整個故事,就是在這種高度現代化的都會生活中展開,其中幾個重要角色的性格特質刻畫,一再呈現出那人心深處被壓抑的浮冒而出的無法滿足的渴望,也成為反文化的象徵性代表人物。作者讓他們各自代表一個面向,然後安排他們在這疏離大都會下,因緣際會的彼此相識,並彼此相伴尋找各自的方向,就在這生動的友情支持下,一個故事開展了。

大都會下的自我界定

  作者一開始就透過婚禮場合的同學相會,刻畫出都會社會下,以成就、收入定位自我的困境。女主角馬蒂必須用根本已經離職無效的名片來介紹自己,她無法說出她目前無工作的真實狀況。

  同學法蕾瑞跟馬蒂說:

妳看戴洛,帥吧?他現在是P&D廣告公司市場部總裁,早就說他很有前途的。克里斯多佛,聽說體重不足不用當兵,畢業不久就去作貿易,專門賣鞋子到中東,再進口毛線原料回來,生意越來越大。皮埃洛作國會助理,不過上次他的老闆落選了,現在作什麼我不知道....凱文,聽說很不得意,工作換了又換,現在又跑回去念研究所,你不覺得太晚了嗎?....。(p9)

  馬蒂一直以為她的漂泊心情,跟失落一段感情、拋棄她的男友傑生有關,直到婚禮上她聽見傑生的死訊:

在心靈上傑生能帶走的,多年前全隨他而去了,這些年只剩下一個空殼,像是傑生放進天空的一只風箏,早不玩了,卻忘記放鬆綁在這頭的線。她想不透自己怎麼這麼吃虧,連傑生早進了地府,五年,她還沿著線繼續與那端的力道對抗,孤伶伶地在天際盤旋。(p15)

  馬蒂才恍然大悟,她得面對著自己的人生,從此以後,心靈的流浪都不該再跟傑生有關。

  逃離婚宴,馬蒂在街頭流浪,在最悲慘境遇中,她走進「傷心咖啡店」。於是她認識了「傷心咖啡店」這群朋友。

  這群朋友和馬蒂一樣,活在高度現代化的大都會生活中。她們相知相惜相伴尋找自我,而在她們中成為核心人物的,就是海地,這個彷彿掌握住所有的自我、因此有能力完全擺脫從任何事物而來的羈絆的美男子。

  馬蒂第一次被引見認識海安時,馬蒂拿出名片,海安卻回答:「我沒有名片。」

  而後海安企圖引導馬蒂說出她最真實的自我。

  海安說:「告訴我你是誰?」

  馬蒂答:「我叫馬蒂,今年二十九歲,輔大外文系畢業,主修英語,已婚,現在分居,我在一家電腦公司上班,擔任秘書,血型A型,現在住木柵。」

  海安不滿意:「這就是妳?....我所聽到的,都是社會或團體的標籤....拋開社會符號,告訴我妳是誰?」

我....馬蒂沒有一年過的是我要的生活,我花了目前生命的三分之二在讀教科書,我很孤獨,個性又內向,我很愛幻想,可是又好像太懶,我有滿腔的柔情,可是不曉得該去愛誰。我現在又上班了,可是上班好像讓我更茫然,我害怕作一個作息刻板的上班族做到退休,我想找機會脫離這種生活,我要什麼生活呢?我要的也不太多,就是自由吧....?(p103)

  跟海安這群朋友認識以後,善於壓抑自我的馬蒂,終於一次又一次的說出自我內在的心聲:

有人為了愛流浪一生,有人為了夢掙扎一世,我羨慕那樣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幸福。我的問題在沒有愛、沒有夢,我找不到方向。我總是羨慕那些確實知道自己要作什麼的人。我的生命那麼茫然,我會作的只有逃避。(p72)

我剛剛找到一個新工作,那沒有令我更快樂,可是我沒有選擇。....有時候我頹廢的想作一個一無所有、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的流浪漢。....(p73)

大家的命運大同小異,都是先上學、領畢業證書、找工作、建立一個別人弄得懂的身份和地位,結婚,開始養小孩,開始買房子,花一輩子賺錢,然後慢慢變老。如果不要這樣,那就禁得起作為異類的壓力,不管是來自別人的批評,還是自己獨力支持一種價值觀的壓力。這種人生,還不如用影印機來拷貝來的乾脆。(p131)

   大都會中的上班族生涯

  馬蒂正是在高度現代化都會社會中,不斷被壓抑掉人性深層渴望的典型代表人物,她喊出許許多多讀者的心聲。作者透過馬蒂的吶喊,交待她們的人生:

上班的第一個小時從事思考工作、午休前與下班前各整理一次工作日誌、每天讚美三個人、撰寫企畫案時一次不超過一個小時、每週閱讀完兩種刊物、絕不絕不抱怨、每週與不同部門同仁午餐三次、每月整理一次工作進度量化表、最討厭的事先作、星期六是從事規畫性工作最理想的時刻、永遠比預定進度早一步完成工作、假想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作?公司的利益在部門的利益之上。

完美的上班族奇觀....作個上班族不就是那麼簡單嗎?不過是按照這個提示單上的事項生活,讓自己的生命內容量化、規則化、細節化、紀律化、社會化、機構化、機械化....,然後,所有的事情就會變得簡單了。(p56)

  馬蒂甚至也跟她的老闆抗議:

最怕的是強勢的一元化的價值觀....好像不拼命賺錢,就注定是天地間的弱者。不是這樣的。還有什麼事,比盡量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更重要的呢?(p141)

  而馬蒂的老闆陳博士,則是典型的將這些深層渴望壓抑否認掉,並把高度現代化都會生活,轉化成對自己最有利的環境:

如果到最後變成社會的寄生蟲,社會何需平白對他付出成本?....人到了一個年齡,總要有社會使命感才不會白活....在那強勢與弱勢的二分法中,你可以永遠都是強勢者....。有一種人,天賦太少,費盡力氣才能出頭,他們才是應該批評一元化價值觀的人,像你我這種,天生是一元化價值觀的既得利益者。(p143)

  因此陳博士將永遠不能明白,何以馬蒂放棄升遷跑到馬達加斯加去「尋找答案」。他看到馬蒂的離職信,就知道「像馬蒂這樣的員工,是公司一個荒誕的插曲,曲終人散,留不住的。」(p277)


來自藝術之美與才情的反抗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小說在吶喊以後,如何呈現其「反文化」的形式。

  第一看到的,就是以藝術和美來反抗。

  這種來自藝術之美與才情的反抗,是「反高度現代化都會社會文化」的典型反文化模式──刻意著重藝術、人文與文化,因為這些領域是特別的不拘格,可以俱以創意的反彈科層組織。

  當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拒絕影印機複製的人生,是需要有足夠的條件的。

  因此我們發現作者安排「傷心咖啡店」中的男男女女,都具備了藝術與美的才情。

  我們來看作者對幾個重要人物的外貌刻畫:

小葉
看見這人的臉,馬蒂原本淒涼的心境起了微微的震動。這人身材瘦長,但不算高大,皮膚比一般人黑,削的很俐落的短髮,正好明顯了他形狀美好的額頭。他的臉,可以說秀逸的出奇,上面飾以一朵爽朗的微笑。(p20)


吉兒
雖然是坐著,但是觀及她修長的手臂與頸子,可以看出這是個十分高挑的女子。她的臉孔也顯示著高個子特有的餘裕,很秀氣的五官端勻地落在修長的臉蛋上,每個相對角度都恰好到令人有驚險之感。薄薄的嘴唇,若不是有嘴角那剛毅的線條搶了眼,很可能有下巴太長之嫌,細而長的眼睛,低眸之時有兩條細緻的眼波,睜開時就稍稍內褶加強了眼尾的神采,雙眼頗有太開一些的感覺,幸好有長而秀挺的雙眉,撮合了兩眼之間的距離。....這不算是個十分美麗的女子,但她卻有一張典型的好上妝的臉,格局天成,只要酌上一點彩妝,就是令人難忘的姿色。(p22)

明子
....所有的人默然看著她,唯恐遺漏了他轉動臉龐時,從每一個角度觀賞她的幸福。女子的美像銳利的陽光,輻射而出刺痛了人們的眼睛。....所謂穠纖合度,修長兼之圓潤的體型也不過這女子的漂亮身姿。....她的面孔美麗而且自然,深刻的五官有點近乎野性的東方美,但顧盼之間卻又保留著典雅的東方韻致....。

真美!從美學的角度上,簡直沒法挑剔了。( p29)

  當然,最美的是海安

這個人,海安,他的容貌完全超乎馬蒂對一個東方男子的想像。上帝捏造這形體時,一定耗盡了祂對人世的眷戀。眼前的海安之美,不只在那勻秀舒展的眉眼鼻唇,還在那顧盼之間流露的颯爽之色。....太過俊美了,俊美的讓人相信,他的心智或靈魂一定相對的不夠健壯,否則,這世界還有情理可言嗎?(p53)

從胸膛到腰際的的累累肌肉,年輕、均勻又壯麗的胴體。(p127)

海安的舞姿極具誘惑性,他動人的胴體與面容催發了酒客的強烈慾望,不分男女,大家推擠往前,有女孩子不時尖叫著。....海安軀體之美,面容之美,集合了純潔夢幻境地與色情想像深淵之大成的,神袛之美。(p148)

連海安的清潔婦,也認為再也沒有比海安長的更好看的男人了。(p376)

  作者幾乎用盡一切力氣描述「傷心咖啡店」裡的人各有各的美與動人,在這樣的描述下,各個主角都變得很不平凡。

  不僅如此,作者還讓他們各自有著一般人不易擁有的才華。

  小葉擅畫,馬蒂擅詩,吉兒不僅英文能力超強,並且著作的第一本書「新佃農時代」,就躍居暢銷,而她的媒體界工作能力,也是隨處展現無疑,最重要的是,她曾經是舞蹈家。至於海安更不用說了,他跟人談話不費吹灰之力,隨時捻出重要思想家不管是黑格爾或康德以為論證,海安擅舞蹈,海安英文一流....。

  透過海安的口,作者說出這些人擁有才情的深意:

老天爺對人本來就不公平,但又何足遺憾?大自然厭惡的就是平等。(p104)

  的確,藝術與美的才情,是這些人抗拒被單向度社會收編的最重要條件。在他們當中不怎麼被作者以美或藝術才情來描述的,就是藤條,而藤條也是他們當中最汲汲營營要賺錢的人。

  因此,我們會看到如下露骨的描述:

聚光燈下,海安一個人獨舞。那真是馬蒂有生以來最賞心悅目的景象。如果能把人的注視像麥穗一樣地收割起來,那麼此刻在傷心咖啡店裡是個瘋狂的大豐收,豐收後還隨之有酒池肉林中最縱情的犧牲祭典。女客們最深藏的慾念隨著海安的軀體搖擺....在海安的舞姿中,真的讓所有的人掙脫了身體上的拘束,只剩下強烈節奏中的搖擺、搖擺、搖擺。(p75)

社會運動蘊含的反抗

  在《傷心咖啡店之歌》中,還存在著一種隱隱約約不明顯的「反文化」形式──國際環保。

  這部分,是透過一位外籍國際環保鬥士尚保羅陳述出來的。

  國家,原本就是政治理性化的必然產物。嚴格定義起來,政治上的「反文化」,往往是激進的無政府主義烏托邦思想,諸如公社;或完全不信任現存體制亟欲摧毀的恐怖主義。這都是反國家體制的。

   國際環保,出於捍衛這個世界的信念,本質上不是一種反抗。

   但是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卻看見一種反抗─它將會反抗國家體制。

   尚保羅說:

加入國際環保運動以後,我領悟到一種全新的生命,原本在框架之中的工作、生涯、社會關係都不再能主宰我,如果你說我失去了根,那也可以,但是馬蒂,再也沒有根以後,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充實的生活....我認為重點是,你是全神貫注在妳自己的人生,還是這個世界?那將帶來不同的結果。我相信人不只要作一個活著的人,還要作一個把生命灌注到全體人類命運中的人。不然,我不知道人要怎麼活,才算真的活夠。(p203)

  我們會發現「原本在框架之中的工作、生涯、社會關係都不再能主宰我,如果你說我失去了根,那也可以,但是馬蒂,再也沒有根以後,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充實的生活....」這句話本身有一種弔詭性。當尚保羅認同整個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並為之奮戰,他勢必遭逢激烈的政治鬥爭──因為當一個國家為己身利益損害世界利益、造成環境破壞時,他將與該國對抗,就算是自己所由出的國家。這就是尚保羅說「我失去了根」的含意。

   這是一種重新界定「社會」定義的「社會運動」,它目的不在摧毀,而在保護,但它的奮鬥過程,一定會遭逢「對一國政治制度的反抗」,於是最終就很接近無政府主義與烏托邦思想了。

   這正如曼海姆(K.Mannheim)所說的:「有兩種烏托邦形式。一種烏托邦是,要它實際發揮作用,勢必摧毀社會秩序;另一種烏托邦則可以整合到社會秩序中去。烏托邦是推動行為發生的神話,它和社會的關係是辯證的,由於激發了一個時代的需要,烏托邦『成為摧毀現存防線的爆炸物』。」(註三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深愛台灣台北的吉兒,一旦投身國際環保,她就得遠赴海外,離開傷心咖啡店這群朋友。

   關於這部分,作者點的隱隱約約一閃而過,原因是,作者顯然更想把主力重點放在「心靈內在的發現與個人的成長」,以及一種「宗教」的觀點。這點我們後面會談。

「心」的反抗

  這部小說,讓很多讀者被當中描述出來的友誼深深感動著。作者刻畫這些人的友誼深情,在彼此支持中,各自展開尋夢之旅。關於這部分,作者刻意用「心」這個字的強調襯托出來。

   「傷心咖啡店」原本只是一群人談笑中的夢想,他們打算開「上班族傷心小館」,這個談笑,本身就有反文化的內涵。因為在他們笑鬧中構想出來的「上班族傷心小館」

店裡面全部作辦公室裝潢,作辦公桌吃飯,餐具放抽屜裡,Menu在公文夾裡,所有的跑堂都作總經理打扮,客人要點菜,得說:『總經理阿,今天服務什麼菜阿?』要不就是:『董事長阿,今天菜怎麼作的?鹹哪!』跑堂就要很惶恐很悲賤的回答:『是是,下次改進,一定好好努力。』....(p203)

   這個玩笑中的靈感,充滿上班族對辦公室階層的反抗。後來因為開餐廳太麻煩,就改以咖啡店,因此取名「傷心咖啡店」。

  作者刻意強調「心」這個字是饒有深意的:

盤下來的這家店有一個作廢的招牌,上面的『心』字設計的美極了,捨不得丟掉....。(p117)

  而小說近尾,傷心咖啡店再盤給人,心字繼續被保留了

少婦想了一想,告訴工人:『招牌上那個心字,留下來。』(p387)

  後來,新開張的店名叫「我心深處」。作者也曾交代,這群主角頂下店面之前,這家店叫做「心夢園」。

  一再強調「心」,仍有「反高度現代化都會文化」的特點。因為這反文化的若干特點中,第一首要就是「重心靈內在」。

  因此馬蒂說:

我覺得這裡(傷心咖啡店)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好像是一種自由。(p71)

  海安也說:

我很自由、我只在乎我在乎的、我在乎傷心咖啡店。(p105)


尋夢之旅的起點

  雖然有這許多抗拒高度現代化都會社會的反文化形式,但《傷心咖啡店之歌》不只停留於反抗,作者透過友誼相伴的尋夢之旅,企圖讓每個人觸碰屬於自己的問題,並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是這樣的情節安排,讓這本小說出現了遠比反抗更有深度的含意。

   從一次大夥兒從高處俯望台北,暢談感想,作者就此呈現出傷心咖啡店裡每個人不同的處境,這當然引導每個人開展不同的生涯路徑:

  吉兒是個堅持人對社會有權利也有義務的人,因此她說:

這隻巨獸(社會、或命運共同體)往東我們就全體往東,巨獸呻吟我們就全體受苦,巨獸思考我們就全體困惑,有時候其中一個覺醒了,開始反省到底這是自己的生命,還是巨獸的生命,但他只有更疑惑。我們脫離巨獸就死亡。這巨獸生成我們,我們又組成了它。(p135)

   而海安,是堅持徹底的自由不肯受拘限、徹底的反抗社會規範的人,於是他說:

人的生命不會受限於這巨獸的生命,只要一個清晰的注視,你不止看穿它還主宰它。這個巨獸阿,我要它既美又醜,讓我盡可能的經驗它,我要用神的思維來看它,我從超人那裡得到神的思維。(p135)

  素園呢,是個重感情重友誼的人,她說:

這片燈海像是滿天星斗,星星之間互相有重力牽引,互相影響對方的生命....有緣的星星不斷重聚,互相成就彼此的方向。(p136)

   最沒有目標方向,活的很無奈的馬蒂則說:

這片燈海像是壓力鍋裡的沸騰的泡泡,大家都在壓力鍋中拼命伸展自己,它們以為上面有寬闊的空間。....我不要這種典型的人生,工作工作賺錢賺錢,劇本就是這樣。這是一個枯燥的劇本,可是人人搶著當主角,誰也不願意跑龍套。每個人都汲汲營營創造人人可認可的身份與生活,卻都忘了自己到底希望怎麼活。沒有一個人自由,我渴望找到自由,可是萬一篡出鍋子,結果呢,泡泡迸裂,變成空氣變成一陣風,風也許就自由了,我不知道,泡泡怎樣想像風的自由呢?(p136)

   最後發言的,是相較之下最平凡沒有藝術才情的藤條:

我告訴你自由在那裡:錢在哪空間就有多少,只要在自己的空間裡誰也管不了你,你才自由。....這片燈海像閃閃發亮的鑽石,到那裡去找這麼密集的財富?坐在這裡需要錢、活著需要錢、連呼吸都需要錢,你們不屑講出來但是我敢,我要賺錢,我愛台北。(p138)

   小葉,從頭到尾只輕聲表達一句話:

希望永永遠遠相遇不要分離。

困境

  從這起點,大家開展著自己的路,碰著自己的問題。

  小葉以款款深情愛戀著海安。她為了海安,徹底放棄了自己,守住咖啡店、等待永遠摸不透抓不住的海安。

  她用寄養咖啡杯在咖啡店表達自己的心情:

寄養在咖啡店裡,用寄養架好好的擺起來,這樣子不管何時,妳都知道他在那裡,這樣子很幸福,因為妳能夠天天看到它,天天碰到它,永遠也不離開它。(p154)

  就因為海安說出:「可惜她不是男孩。」這句話,小葉頭髮削的短短的,總是男生裝扮,導致馬蒂一直誤以為小葉是男生,很久以後才得知真相。

  小葉為了博讀書籍的海安,很上進,

她讀英文,她讀艱深的哲學,她讀一整套報社出版的現代思潮系列叢書。她讀得很辛苦,從她看書的表情和放下書的輕鬆,就可以知道這些書在她單純的心靈上造成的煎熬。

她的筆記.... 都是一字不漏的謄寫自書本,並不見思維過後的重點整理。(p155)

  這不是真正的小葉,小葉也知道:

我好矛盾,我就是這樣的人,但是你們都說我不是。大家都好殘酷,好像都要把我推到極限....人的極限如果超過了,就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p174)

小葉是傷心咖啡店裡,另外一隻養馴了的孤單愛情鳥,甘心永遠踞守在籠中,早已放棄了飛翔。那個籠子,就是海安。(p178)

  馬蒂因為住在小葉對門,為此深深的抱不平。她跟海安說:

  「你為什麼又要綁住小葉?這不是在玩弄她的感情嗎?」

  海安根本不在乎:「除非出自自願,馬蒂,否則別人也無從玩弄一個人的感情。」(p189)

  馬蒂則是在都會困境下,一直夢想著馬達加斯加。

....那是馬蒂夢想要去的地方。尼柏爾、紐西蘭、象牙海岸、加拿大最北的包爾登島、南極的羅斯冰原,這些地圖上最邊陲的地方,馬蒂感到荒涼、陌生、又浪漫....最大的紅色星星,還飾以立體黑邊,落在南半球,非洲邊緣,汪洋大海中的馬達加斯加島。阿,遙遠的、遙遠的馬達加斯加....。(p40)

  海安一語中的點出馬蒂的困境:

馬達加斯加的外在太像台灣卻又不是台灣,那只不過是妳戀家又棄家的複雜情緒的投射(p102)

  沒有方向的馬蒂,內心深處最大的創痛,來自父母離異、母親早逝的家庭傷害,大學後,她愛上傑生這個「不為別人的價值觀而活。....要為自己的感覺而活」的助教,同居兩年後,傑生卻「忠於自己感覺的」又愛上別人。(p6)(p15)

  為了想要一個家,馬蒂畢業後早早結了婚,卻落了分居的下場:

現在我到了獨立的年紀,是自己組織家的時候,卻對家的渴望和概念都茫然了。(p68)

   海安的確一語中的。馬達加斯加是個象徵,象徵著馬蒂要圓的夢。

  在所有人中,海安一直是眾星拱月的主角,聰明、博學、有見地、有才情、不拘格隨性生活、不隨從任何規範,他被不知多少人愛慕,也不知有多少人視他為救星。

  只有吉兒一直跟他唱反調。吉兒看見海安內在的危險:

你們都陷入一種要命的偶像崇拜,你們看見了海安的美、海安的不平凡,簡直像是美夢成真一樣....要知道海安跟我們不一樣,他是天之驕子,生來就富有、強健、智慧過人,所以他有本錢頹廢,有本錢作一個跟社會大眾反其道而行的自由的人,這種人是世界的點綴,我承認是美麗的點綴,可是我要謝謝老天,這種人非常稀少,因為他們同時撩起人的夢想又摧毀人的方向。海安他,只為自己而活....。我可憐海安。(p78)

我總覺得海安也是他美好形象的受害者,我認為他病態的自戀,自戀到這種程度是全世界最孤獨的人,因為他拒絕面對其他人的感情。海安他病了,瘋狂一樣追逐著他自己的影子,已經陷入一種旁人無法觸及的孤獨絕境....(p194)

  吉兒知道,海安最大的問題是他成了一朵水仙。因此海安的心裡,竟成為全世界最寒冷的地方。(p199)

  而吉兒,或許是他們當中比較起來最健康、最有主見,不亦步亦趨跟著海安的吧!自從深愛的男友得了精神分裂以後,吉兒將情愛封鎖進自己獨處時的回憶中,好好的把能力才幹都放進工作中,並且,她選擇的工作是跟社會互動最頻密的新聞媒體,因為吉兒一直對社會有著深情,她相信人不能自外於社會,社會有病,人也只能選擇去改善它。正是這樣的見地,使吉兒一再跟海安展開辯論。海安說吉兒是康德的信徒,而海安自己呢,顯然更喜歡尼采。因此吉兒罵他:「你這個存在主義狂。」

  吉兒對工作的熱誠來自對這塊土地的款款深情,她寫書也是出於這個動力,她對台北都會憂慮而發的「新佃農時代」,因此也成為暢銷排行榜。(p161)

尋夢之旅的中程

  在另一次大夥同赴海邊,是一個聖誕節的夜晚,像一場夢境的美好之際:

荒涼的石灘,沙漠,和月球,再孤獨的絕境,此刻在風中也純淨了,抽掉傷心的聯想,只剩下純粹的天地輪廓之美。沙漠月光中,海安和吉兒正在自由的跳舞。海安還是裸著上身,吉兒赤著雙足,他們都閉上眼,舞浴在風中,輕輕的迴旋款擺,像是兩片相伴墮落的葉子。

  就是在這夜晚,大家輪流作詩,說出自己的心境與渴望。在這次相聚後,大夥就各自遭遇了自己生命中最戲劇性的轉折。

詩是這樣的:

  (素園的詩)

我是一尾深海魚
在幽暗的海底 獨自淺航
因為寂寞 所以我
發光

  (馬蒂的詩)

大海形成自一滴鹹鹹的眼淚
用傷心營養綠藻
再化育魚種
最終爬上了岸
以一種垂死的姿勢
哭喊淡水

  (海安的詩)

因為飛不起來
所以人愛上墮落的快感
用人造的羅盤 測量出天堂的方向
爬到頂端
展臂
擬態成了十字架
再仰天跌落

  (吉兒為小葉作的詩)

我是一顆晚熟的水果
太早跌落枝頭
被有心的人拾起
放進黑暗的甕中
久久埋藏
從青澀到甜熟
一輩子想念陽光  
(p268)

   那晚過後,小說劇情急轉直上,邁向高潮。

  馬蒂終於去了馬達加斯加,為的是尋找答案。

一直以來,我以為問題出在台北,這是一個太擁擠太緊張的城市,我們的生活,都在拼命爭出頭的過程中卡死了。我苦悶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我其實知道該怎麼辦,可是卻軟弱的沒有力氣去改變。我想問題跟台北無關,而是在作一個人,沒有選擇的,作一個文明的現代人,在我們的世界裡,享有最豐富的智識,與最荒蕪的精神生活。海安,你選擇逃離它,吉兒你寧願改善它,我想我也應當去找到自己的答案。(p261)

  當馬蒂到了馬達加斯加,卻發現那兒的人想來台灣。

台灣跟馬達加斯加很像,雙胞胎。台灣是好地方。.... 原來,這裡的人,讀過點書的,有點文化的,都知道台灣。這裡的人,生活在蒼茫原始的闊野中,厭煩了這種寬廣和疏荒,因為自己錯過的彩色的、緊湊的、痛快滋味萬千的都市文明而遺憾了,他們就夢想另一種人生,他們夢想著台灣。(p290)


一同經歷死與生

  馬蒂離去以後,其他傷心咖啡店的人各自有高潮性的際遇。

  藤條因為公司惡性倒閉成為犧牲者,入獄坐監。

  吉兒和海安從獄中探監出來,回程中因閃避一條突然闖出的狗出了車禍,吉兒無大恙,海安卻昏迷不醒。

  是小葉細膩體貼的照顧海安,一直沒有放棄希望。於是有一天海安奇蹟的醒過來:

海安伸手想要打開那個陶甕,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飛翔....越飄越遠,天地暗的什麼都看不見了,只看見遙遠的天邊,有兩顆星光若隱若現。黎明又要來了,絕望的黎明。海安從昏迷中醒來以後,才知道那星光是小葉的眼睛。(p363)

  海安的醒轉跟小葉的深情絕對有關,但是,小葉卻沒有因此得到海安的愛。小葉終於明白了海安永遠不可能愛她。

  因為海安的心中只有一個人,他名叫耶穌,這是一個跟海安長的很像很像的人。在海安深藏的久遠記憶裡,他一直記得跟他先後出生的雙胞胎哥哥死去的那個黎明,從此他痛恨黎明。

  最瞭解海安的吉兒說:

....原來,海安生下來是一顆落單的雙子星,怪不得在他的世界裡那麼荒涼,原來海安真的在尋找一個失去了的影子,那永遠也不可能再現身的、和他一模一樣的同伴,這不是很可憐嗎?(p194)

  這就是海安愛上跟他長的很神似的耶穌的背後情結:

一直到他旅行到馬達加斯加,遇見了耶穌,第一次見到了他隨身帶的陶甕時,海安突然有一個感覺,他再也離不開耶穌了。但是耶穌並不需要他。(p363)

  於是輪小葉病了,病的很重很重,醫生懷疑,是小葉自己不肯好轉。

  小葉說:

就算死了,也不錯....想他們(海安與吉兒)有什麼用?他們是兩隻自由的鳥,小葉是什麼?小葉只是枝椏,讓他們棲息。(p389)

  但其實小葉大病一場,幾乎完全仰賴吉兒的支持。吉兒因著那本「新甸農時代」,「一時之間,名利滾滾而來,也幸好有這些錢,正好支付了小葉的醫療費用。錢財對吉兒,並不是重大的事。」(p382)

  不只吉兒、海安、小葉經歷生死,素園也有類似的遭遇。她被懷疑得了癌症,在這過程中有更令素園震驚的事:

令人震驚的是她自己的心情。在走進診療室之前,她竟然隱隱約約有一點希望自己真的得了病,可怕的,會結束生命的大病。她怎麼會變成這樣?竟然會累的不再熱愛她的生命?(p332)


生死邊際的新生

  經歷生死交關的傷心咖啡店的人們,各自走到尋夢之旅的終點。

  小葉終於離開海安,讓自己自由了:

小葉的生命裡,也有一隻畫筆,那隻畫筆在她的心裡面,因為天賦的才情,常常要沒有來由的揮出神來之筆,這就是從小被喻為繪畫天才的小葉的命運。(p386)

  這跟另一個也深愛海安的女人明子結局是徹底的不同。明子繼續為愛綑綁自己,遙望天際的星星,等候永不可能的愛:

明子的命運,像一顆慧星。遠遊在天際的她,受到了一道強力吸引,自從在日本的大雪中遇到了海安,她就不由自主的飛奔而來,曾經是那麼的接近,就在快要靠近的時候,卻又被那道無情的重力場推開,全速飛離。啊,海安,明子在星空下回憶著無情的海安。(p375)

  吉兒愛上尚保羅,跟著他加入國際環保組織,離開了台灣。

  海安終究從耶穌的冷漠中失落著,繼續單飛。

  素園回返原點,從她丈夫的愛上,找回生命的意義,繼續在台北這個環境奮鬥著活出自己:

誰叫我已經被訓練成台北的一個螺絲釘....我是宿命,可是我要在這種命運裡,挖掘出屬於我的樂趣和空間。(p391)

  至於獄中的藤條呢,他終於擺脫汲汲營營賺錢的人生觀:

這裡(監獄)的日子真的很輕鬆,妳知道什麼叫做輕鬆嗎?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想一想以前的生活還真奇怪,什麼都想要,就是不想要休息。妳知道嗎?這真的是很諷刺的一件事,我覺得我在監獄裡,比在外面還自由....。(p389)

  藤條也在這當中,體會到妻子小梅的純與愛,和女兒樂睇的寶貴(樂睇名字是海安取的,意思是「在人間一回快樂的地注視與諦聽。」(p170) ,他更體會傷心咖啡店這群朋友的情義:「有你們這一群朋友,我的這一生很富有了。」(p389)

  而在馬達加斯加的馬蒂怎樣了呢?....

  馬蒂是他們當中,真正死去的人。她和耶穌遇見散兵,散兵想欺負馬蒂:

耶穌開始格鬥....槍管瞄向耶穌的背....馬蒂撲到耶穌背後,代耶穌承受這致命的一槍....馬蒂先是失去了視覺,接著失去了聽覺,她掉落進入一個無聲、無息、無色、無臭、無空氣、無重力的無邊之境,那裡是宇宙的深處,那裡有無人能享用得到的,無邊的自由。我想回去、我想遠遊,而現在我要死了。耶穌抱著死去的馬蒂,看見她胸前的血紅色的花,三十年來在幽邃之中的漫遊,耶穌他,終於第一次看到了顏色。(p367)

  死去的馬蒂,到底有沒有圓她的夢、找到她的答案?

  從分析馬蒂在馬達加斯加的尋訪答案,我們又再看到了「高度現代化社會的反文化」形式:追求超自然的神秘體驗,與大自然合一。這部分作者花了非常非常多篇幅來描述,整個透悟過程,基本上是個宗教的旅程。

宗教的反抗

  作者在小說中途,透過素園,曾介紹出一種宗教人物:

這人從容的坐著,臉上泛著似笑非笑的奇妙表情。他的打扮十分之奇特,頭髮至少有兩尺長,在腦後打成清朝似的辮子,他穿著上下一套飄逸的麻質衣裳,他穿著一雙涼鞋。整體說來,是那種追求大自然風的脫俗打扮,裹在衣服裡面的,是明顯發胖的身軀。

素園對這人極其推崇,稱他大師,說他吸收了東西方哲學精要,學貫古今,跳脫了宗教的形式束縛,開拓出一種回歸心靈的「生命澄清」運動,帶領了多少人在雜沓人世間,找出他們人生中的真正意義與方向。

  因著素園如此推崇,馬蒂詳細聆聽大師並觀察著他:

「他的言談內容非關宗教,介於哲學與玄學之間。」譬如談到健康問題:現代人破壞大自然的平衡,所以就傷害到自己....吃要有一種原則,就是盡量師法大自然,大自然不會毒害自己。就像夏天大家都喜歡吃冰,這也是會造成某種形式的中毒。我問妳,在這亞熱帶的夏天裡,一隻原始動物應當吃到一口冰嗎?....

  作者對這種因應高度現代化都會社會而生的城市宗教既褒也貶:

這世紀末的玄學風阿,馬蒂心裡想,她也曾經讀過一些新時代運動的書籍,連篇通本中,她看到城市人渴望回歸自然的傾向。

  在這裡我們再度看到「反文化」的特點──重返自然天人合一。不過,以馬蒂要去馬達加斯加的心情,這樣的重返自然是不足夠的。因此作者繼續寫:

她相信自然,所有回歸自然的風氣對她而言都是可親的,所以身邊這大師的理論她能接受,但她不太能接受大師的待己之道,這大師,全身槁素,綁著長辮,滿口正反合辯證法與回歸大自然,卻散發著明顯的油垢味....。(p158)

  這次的處理反文化宗教形式,只點到此。顯然這樣的宗教,是只能給習於台北生活的素園安慰,卻沒有辦法給馬蒂答案的。

  直到馬達加斯加,馬蒂再一次碰到宗教的反文化,那就是耶穌這個人代表的含意:

....遠異於馬蒂所知道的宗教形式。耶穌的修行,無關任何已知的宗教,他直接隸屬於更根本的東西。(p317)


耶穌這個人

  我從網路討論上,看到非常多的人,對這本小說中塑造出來的「耶穌」,都深感疑惑,也經常表達「沒有興趣」。或許是因為,耶穌這個人,作者藉他要說些話,於是作者太刻意太用力的經營,因而顯得不夠自然不夠真實。

  作者為何要安排海安愛上耶穌,馬蒂遇見耶穌呢?我們先來看看其他主角們在小說中各自找到的答案。

  不拘是小葉、明子需重新去尋找一個值得愛與被愛的對象;或藤條、素園重新肯定家庭、朋友在生命中的意義;甚或是吉兒決定離開台灣,與愛人尚保羅齊心面對世界性的社會關懷─環保議題....,他們都是依著愛人、愛家、愛大社會的路徑,嘗試重新開始人生。對他們而言,尋找到愛的對象,不管是個人情愛、或社會大愛,都是找到自我的方式

  但是,這條路徑卻也是隨時有可能回到原點的──譬如說,有沒有可能小葉、明子再度所愛非人?有沒有可能藤條、素園再度情非得已的捲入都會工作金錢的壓力中,或者朋友、家庭因變故而面臨關係瓦解的危機?吉兒尚保羅投身的團體,有沒有可能因特殊政治經濟情境等,在還沒有足夠貢獻時,卻反而危害了社會?多少人不正是渴望以愛情友情親情或理想主義的投身,嘗試找到自我,卻因此徹底幻滅失去自我?

  西方的重要經點文學作品,不正是在談浮士德經歷愛情、美、理想主義的投身,卻全都幻滅以終嗎?

  這是一條值得嘗試、卻「永不確定」的路徑。除非愛或義的答案,在芸芸人世間,有永恆、確定不疑的超越性向度,這超越性的向度,是不管歷經多少變遷幻化或背叛,仍可以不損其愛與義的價值的,否則,將愛與義定於此生的追求與經歷,它勢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小葉、吉兒、藤條、素園,都沒有找到更超越的向度來支撐他們尋愛尋義的永恆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馬蒂必須跟他們的路徑不同。馬蒂走的其實是一條宗教的路。

  馬蒂原本是因著對海安的感情,決定跟隨那個綽號叫「耶穌」的人,這是一種期望瞭解海安的心情、也是一種愛的補償作用。

  結果馬蒂卻因海安跟耶穌完全背反的外在、與極度相似的內在,開始思考到「愛的本質」的問題。海安與耶穌到底有沒有愛?究竟什麼叫做愛?人為什麼必須要愛?....最終問到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海安這個人

  海安素來我行我素,他有本錢可以放浪,他也從不迴避他很放浪的事實。

  海安說:

你不能否認這種自我主義中頹廢的積極性。沒有自我主義、沒有寂靜主義,那麼這個社會就真的沈悶沈寂了,在這樣的世界裡,連只懂得自律的人,都無聊的想跳樓。(p74)

  透過跟海安絕不相類的吉兒,海安一直被追問:

你的心在那裡?(p7)

  這個渴望找到大愛的吉兒,一直跟海安死對頭的喊出對海安以頹廢方式「積極」抗拒社會的疑惑:

極端的自我主義是最頹廢的。你們的生命被社會滋養,卻不願意對社會作任何回報,還媽的侈言你們靈魂中的清晰就是對社會最大的回報。要作什麼樣的人當然隨你的便,但是在享有你們的極端自我時,不要忘記你們的自我得來自別人的自律。自由的前提是群體足夠的自律,融入社會倫理的生命。(p74)

吉兒也提醒馬蒂:

你們都陷入一種要命的偶像崇拜,你們看見了海安的美、海安的不平凡,簡直像是美夢成真一樣....要知道海安跟我們不一樣,他是天之驕子,生來就富有、強健、智慧過人,所以他有本錢頹廢,有本錢作一個跟社會大眾反其道而行的自由的人,這種人是世界的點綴,我承認是美麗的點綴,可是我要謝謝老天,這種人非常稀少,因為他們同時撩起人的夢想又摧毀人的方向。海安他,只為自己而活....。我可憐海安。(p78)

  最重要的,是透過辯論,吉兒說出非常重要的關鍵,那是想追求自由的馬蒂和自認擁有自由的海安都不明白的。吉兒說:

自由來自愛。你懂嗎?(p259)


海安與耶穌

  自由來自愛。

  現在馬蒂碰到了耶穌。耶穌以最簡單最樸素的生命型態,居無定所的遊走在馬達加斯加,透過針灸醫療,安慰疾苦貧民。乍看之下,耶穌應當就是吉兒心目中的大愛者,是因愛得到自由的人。

  可是馬蒂越追隨耶穌,越是從耶穌的沈默、無表情、無笑無淚、無七情六慾中,看到某種頹廢。

  馬蒂相信耶穌是在修行,以一種寧靜的方式修行。但是耶穌不與他物接觸、不聽不聞、不為所動、不參與不干涉,好像他就活在另一個次元的空間。....讓馬蒂最不快樂的原因,是耶穌....表現出來的無情....她沒有辦法想像一個無情的心....。

馬蒂開始覺得這個叫耶穌的人,真像海安。

但是馬蒂知道這個人不是海安。他們兩人在某些方面完全相反。

在台北享盡繁華生活的海安,放浪形骸遊戲人間,而在馬達加斯家荒原裡獨自流浪的耶穌,寧靜的不願與任何人交談。

仔細想一想,他們兩人又有些地方真的很相像,相像的地方,在於他們的不完整。耶穌和海安,是從天上跌洛地面,摔成兩半的星星,一個是充滿目標追尋真理,可是卻活的不似人間,就像槁木死灰沒有生命,另一個縱情享樂活的五光十色,但是卻沒有目標。

為什麼?為什麼耶穌失去了他的人的感情?耶穌是在朝向神性的途上獨行,可是他畢竟是人,在未達到神的境界之前,卻完全失去了人的根性,那他是什麼?一個幽靈?....

馬蒂終於發現,耶穌寧靜的自我放逐,是一種更深沈的頹廢。

人為何必須去愛?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於是馬蒂終究得面對「人為何必須去愛?」的課題,與這相關連的問題還在於:「生命的意義是不是愛?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那答案在哪裡?」

  這問題尾隨著馬蒂,一如馬蒂尾隨著耶穌。

  直到一次,馬蒂親眼目睹一個村子因瘟疫,男男女女陸續死絕,耶穌卻因知道無望不伸援手,卻也沒有傷痛....,馬蒂引爆了對耶穌強烈的不滿。

「你怎麼能見死不救?」馬蒂哭了,她抹掉淚水,憤然望著耶穌。馬蒂看見的,還是耶穌的那雙眼睛,黑的像夜、冷的向冰、平靜的像死亡....他總該試試看阿....。

「死亡的顏色....這才適合你....。」

  結果耶穌帶她走向一海闊天空的高地,讓馬蒂知道,他的宇宙觀世界觀的根源。

..坐在此刻的高度,馬蒂不止看到了死村,她的雙眼看見了死村以外更多的地方。這個死村看起來不再陰氣森森,事實上正好相反,馬蒂看到了一片繁榮的生命力。....從現在的高度看下去,馬蒂才知道,看起來毫無意義的隨處生長的刺蘆筍,原來是這麼有規模、有計畫的在發展它的巨觀生命體....刺蘆筍緩緩地伸展過來,正要淹上死村的現址,而死村所處的位置,無疑是曠野裡的水源地....對人來說,是個淒涼的死村,在曠野裡,這是另一片生氣盎然的滋養美地。

....一個村子死了,馬蒂非常悲傷,因為她終究是一個人,有著人的感情....但如果不以人的角度去觀望呢?那麼就沒有悲傷的必要,連悲傷的概念都沒有了,人和大地上所有的生物一樣,活過、死了,存活下來的繼續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不管是橫死、暴死、悄悄的死、寂寞的死、整群的死,死於天災、死於戰爭,結果都是一樣,只有人才會為了死亡而悲傷。

而大自然不用人的觀點。它集合了萬物的生滅、增減、垢淨、枯榮,大自然不用人的觀點,大自然沒有人的悲傷....她充滿了人的感情而耶穌沒有,因為耶穌沒有人的感情,所以魚的死亡於他不是苦惱,所以村子的死亡於他不是負擔。

人的感情,到底是一種高貴的本質,還是作繭自縛的未進化象徵?(P353-354)

  耶穌讓馬蒂知道,他的修行已將自己提升到與浩瀚天地同等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人的感情是沒有地位的,甚至人衝突掙扎的一生,也是沒有地位的。天地無情,萬物循環,用人有情的眼睛來觀照,難免徒惹感慨。

從大山上看下去,眼前只有黃色的土地藍色的海,錠放橘紅色光芒的天空。生命在這三者之間太微小、太微小了,只是附著在地球表面的微塵。一百萬年之後,馬蒂、耶穌,以及她身邊所有的生命都不復存在了,可能連他們的後代也絕跡了,可是天地長存,一百萬年後的浪花還是要照樣拍打著海岸。潮來潮往,只有不用心靈計算時間的,才能脫離時間的擺弄。」

可是這答案卻帶給馬蒂另一個更沈重的問題:

活著的生命阿,在長存的天地裡是何許的短暫渺小,窮其一生地併發光亮,以為自己達到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事實上連痕跡也不曾留下。人是風中的微塵。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那些地盤之爭、那些自由之爭,即使爭到了,又算什麼?人只不過是風中的微塵,來自虛無,終於虛無,還有什麼好苦惱執著的呢?就算是什麼也不苦惱執著,結果還是一樣,生命本身,和無生命比起來,一樣地虛無,一樣地沒有意義。....生命有什麼意義?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p356)

生命本身,和無生命比起來,一樣地虛無,一樣地沒有意義。....生命有什麼意義?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P356)

從虛無到虛無之間

  這簡直是回到了小說中一開始的馬蒂。小說一開始的馬蒂因失去愛、找不到方向而徬徨,如今的馬蒂因天地浩瀚無情而看見生命是虛無。

  唯一的差別是,了悟生命虛無的馬蒂,反而生出要「學習、經歷」人生的勇氣。

....生命來自虛無,終於虛無。人的虛無就是虛無一物,而「神」(體會一切圓滿後的意識)的虛無,是一切衝突、一切翻騰之後的一切抵銷,一切彌補。因為平衡了、圓滿了、寧靜了,所以虛無。

  那麼中間的這一遭人生,有什麼意義?

從混沌之初的地球中,電光石火裡產生了生命的原始體....因為人來的地方虛無,人要去的地方也虛無,所以中間的這段人生,是滿溢人性衝突的、紛亂的過程,如果不是盡可能地去體會人生中的一切,那麼如何去融合、化解以得到神的虛無呢?

生命的意義不在追尋答案,答案只是另一個答案的問題,生命在於去體會與經歷,不管生活在哪裡。繁華大都會如台北....曠野游牧如安坦德羅人....。即使從一切生活方式中逃離,還是在經歷。有的人走的快,有的人走的慢,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走回頭路,有的人如行屍走肉....但這一切都還是經歷。這就是活著的意義。死亡,是人生另一種經歷,因此也有意義....。(p359)

  從虛無到虛無的過程中,生命意義在於經歷。經歷本身就是意義。

  我們非常驚愕的發現,這跟尼采的超人哲學,竟是如此的神似,在「經歷」就是意義中,是馬蒂、是小葉、是明子、是吉兒、是海安或是耶穌....,都沒有差別!一切的選擇都是對的,一切的爭辯都是不必要的。

  無論我們同不同意經歷就是意義,在馬蒂的死亡中,我們會發現作者比較同情抉擇經歷愛的馬蒂。

一些熱情、一些鮮血、就算是一滴淚....馬蒂仰望星空,關於一滴眼淚就能賦予一個人生命的童話....現在她才知道,能夠流出一滴眼淚的人阿,擁有多麼大的幸福。(p366)

  馬蒂渴望愛,渴望回返她曾拒絕的台北,但卻為拯救耶穌,她選擇死亡。

  我們得承認,在從虛無到虛無的生命歷程中,抉擇因愛而死,是何等超人的哲學。

  海安曾經狂喊:「我要用神的思維來看它,我從超人那裡得到神的思維。」(p135)

  而馬蒂,領悟人世是從虛無到虛無以後,拯救了被馬達加斯加人當神一般期待的耶穌。馬蒂,比耶穌更像神。

超人哲學的答案

  在這部小說中,儘管傷心咖啡店裡每個成員,都有藝術才情非平庸之輩,但是馬蒂、素園、藤條、小葉,都還算蠻典型的台北都會人物,我們可以從周遭人中找到蠻類似的例子。

  而作者顯然對馬蒂別用上感情,所以拿筆派她去尋找生命與愛的答案。

  而海安與耶穌,卻是作者刻意創造出來的反高度現代化文化的反抗典型,兩人各走左右兩極,一個屬藝術之美的,一個屬神秘宗教領域的,作者卻又十分睿智的點出,他們兩人其實內心深處源出於一──彼此相戀,時乃自戀;雖一具藝術之美的入世不安、一有宗教修行的出世寂靜,卻都是高度現代化文化中的頹廢代表。

  最終作者透過馬蒂確認生命的虛無,卻肯定了愛與經歷。

  而作者何以要把出世寂靜的宗教修行者取名叫「耶穌」?作者在文中指出:

....遠異於馬蒂所知道的宗教形式。耶穌的修行,無關任何已知的宗教,他直接隸屬於更根本的東西。(p317)

  透過耶穌這個人物的創造,作者嘗試點出那修練神性過程中,失卻人性的特質。他成為似人非人的存在。因此馬蒂說:

一些熱情、一些鮮血、就算是一滴淚....馬蒂仰望星空,關於一滴眼淚就能賦予一個人生命的童話....現在她才知道,能夠流出一滴眼淚的人阿,擁有多麼大的幸福。(p366)

  與耶穌外現迥異本質相同的海安有沒有人性呢?外型看來是太有了,簡直人性到徹底的肉欲,但本質上,透過吉兒,作者如此描述海安:

我總覺得海安也是他美好形象的受害者,我認為他病態的自戀,自戀到這種程度是全世界最孤獨的人,因為他拒絕面對其他人的感情。海安他病了,瘋狂一樣追逐著他自己的影子,已經陷入一種旁人無法觸及的孤獨絕境....(p194)

海安的心裡,其實是全世界最寒冷的地方。(p199)


真正的耶穌

  我們現在就來看被作者偷用的「耶穌」,在基督教信仰中的本質。

  耶穌乃上帝因愛而有的「陷溺」,這意味什麼呢?意味上帝基於愛,決定入世承負人間苦罪,好讓人因他入世承負苦罪之愛,擺脫苦罪而有的永恆虛無。

  因此,透過耶穌而有的生命意義,確實是愛,並且是從小我走向大我的愛,這跟馬蒂理解的答案近似,而根底的差異,是在於生命因上帝之愛始,也回歸上帝永恆之愛,是以永恆的意義起,也以永恆的意義終。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因上帝的愛,連結於於永恆的意義。

  終結苦罪的虛無,恰是上帝入世、成為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的目的。

  信仰被釘十字架的耶穌,也因此能讓確認生命中勇於去愛去經歷的抉擇,不是一種超人的哲學信念,而是因信仰上帝,連結於上帝的愛與義,因而生出的能力。這正是聖經中保羅的陳述的深意:「我們有這寶貝(耶穌)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註四

  最後我們拿西方文學經典作品《浮士德》來作比較。

  這深受基督教影響的作家歌德,他是怎麼說浮士德最終被上帝接納上天的呢?浮士德經歷愛›的幻滅美的幻滅理想主義的幻滅,上帝卻紀念他這一生為愛與義而有的追求。不是只有經歷學習,從虛無到虛無,而是因為有永恆的愛與義,是此時此刻不完全的愛與義,被永恆紀念。

  《傷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好書,具有文學細膩優美的文筆、挑旺情感的劇情張力、引人思考的哲學思辯....在面對高度現代化的都會社會,其反文化情境,也再在告知讀者,眾人以為的人生之路,不是唯一必然的人生之路。人可以讓生命活的更美、更好。

  只是,最終迂迴到原點的超人哲學,需要容讓人更加深思,是否恰好命中吉兒對海安的要害描述:

你們都陷入一種要命的偶像崇拜,你們看見了海安的美、海安的不平凡,簡直像是美夢成真一樣....要知道海安跟我們不一樣,他是天之驕子,生來就富有、強健、智慧過人,所以他有本錢....

  強人哲學,將會導致答案只能少數天之驕子才能擁有。對生命追尋之旅的答案,除了「自認是強者」能得著,豈不也該讓坦承自己是平庸的平凡的人,一樣能獲致得到嗎?




註一:

back↗

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觀點
Countercultures: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a world turned upside dowm(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 J.Milton Yinger(彌爾頓英格) The Free Press1982
桂冠1995
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 Guy S.Alitto 貴州人民1991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 當代1989
Postmodernity(後現代性), Barry Smart 巨流1997
The Dust of Death, Os Guinness IVP1973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資訊社會理論, Frank Webster 遠流1999

註二:

back↗

現代化過程需要很繁雜的社會分析,基本上工商業化、都市化、科技文明化、科層組織化,是其中幾項很重要的變項。由現代化走向高速現代化,則是加入了傳媒、尤其是資訊傳媒這項變量所產生出來的激化結果。本文略去資訊科技此點,是因《傷心咖啡店之歌》這本書中,這部分並未著墨描寫,既屬回應分析文字,便以《傷心咖啡店》的文本為主體,社會分析成為佐材背景,不需要者盡量免去。

註三:

back↗

曼海姆《意識型態和烏托邦》1936
註四: 歌林多後書四章七節



 
回【趨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