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世代」、「新人類」、「新新人類」等名詞,對你我而言,或許並不陌生,但要對這些被大量運用卻定義模糊的字眼,進行相關論述,卻不得不先釐清其字源、字義與背後所隱藏的意涵。
在九○年代初期以前,沒有人聽過「X世代」,儘管八○年代初期已有少數龐克搖滾樂團採用這個名稱。1991年柯普蘭出版小說《X世代》(Gereration X),描述嬰兒潮世代佔盡所有要職,使得X世代只有做「爛工作」的份,一群二十來歲鬱悶的年輕人決定擺脫這種宿命的故事。同年,史特勞斯(William Strauss)和郝伊(Neil Howe)出版非小說《世代》(Generations),書中比較可預測的嬰兒潮世代和較不可預測的後嬰兒潮世代間不同的特徵。然而此時,「X世代」已成廣告業主最常掛在嘴邊的名詞,他們用這個名詞來概括為數達五千萬人,卻難以定位的目標市場。到了1993年,「X世代」已成普遍用語:《時代》(Time)、《新聞週刊》(Newsweek)、《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與《財星》(Fortune)等雜誌均以「X」世代來稱呼嬰兒潮世代之後的新人類。為何以「X」來作為這個時代的特徵呢﹖有人以為,這是因為X世代是迷失的一代,缺乏與嬰兒潮或經濟大蕭條時期出生的前幾個世代般鮮明的歷史特色。
在亞洲方面,最先投入世代研究的是日本觀念作家埤屋太一,他最先使用漢字「新人類」一詞來指涉「團塊世代」(即歐美所謂戰後嬰兒潮,大約是指1945年1964年間出生的人)的「下一世代」,意即196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埤屋太一並提出一個事實,團塊世代的生活觀固然有其特殊性(如追求個人財富、名譽,不太注重國家、民族),但新人類更是遠離原有的工作倫理與生活價值。這些新人類誕生於飽食的社會,從未受到戰爭與飢餓的威脅,以為富裕充足是人類社會常態。新人類的出現,使得傳統社會工作倫理完全瓦解;新人類不曾感覺失業的恐懼,也沒有追求成功的慾望,這些新特質使得企業組織過去的管理領導理論完全失靈。這一群為數龐大的新價值觀人群,在逐漸湧入現代社會後,造成舊人類的震撼,乃有研究新人類行為模式的企圖發生。
埤屋太一的觀察與歐美的研究並無太大的差異,「X世代」或「新人類」經歷了七○到八○年代的轉變,和嬰兒潮世代的成長經驗基本上是不同的,這應是了解X世代獨特觀點的關鍵,他們承繼了嬰兒潮世代在二十世紀晚期對理想主義的幻滅,又因為成長於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遷的鮮明意象中,使他們從家庭價值解體、同志的驕傲、開放的性關係、愛滋病意識、向毒品宣戰,以及體育明星吸食古柯鹼致死等充滿多元衝突性論述中,學習到社會態度。同時,因為必須面對核戰威脅、環境惡化、兒童置身於異常危險處境中等種種危險,X世代特別能夠感受到人的脆弱,這使他們不得不擁抱現實主義。因此,雖然是否能用一套形容詞來歸納一個世代依然受到質疑,但卻有愈來愈多人嘗試用某些特點來化約X世代,諸如:追求自我實現、購買形象、勇於人生投資、要求參與、主張個人意識、高度消費慾望、政治傾向不穩定、無法經歷持久的友好關係(包括社會、地理、宗教或家庭)等,皆由於X世代相信變化和不確定,而變動的環境所與生俱來的脆弱性,在在都使他們在意自我安樂甚於意識形態的信仰。
在台灣,對於世代的區隔與研究,並不若歐美及日本來得明確(但即使在歐美,對於世代群體的界定亦一直處於變動中,如'95年5月8日出版的美國富比士雜誌中,便有學者認為與X世代相近的社會群體個性可以分別向下向上擴大至14及34歲),除了廣告行銷界須因應市場區隔,對於X世代與Y世代的市場特性卓有研究之外,一般多以XY世代並稱或「新新人類」來指涉未滿18歲的青少年。
後者的定義區隔顯然十分模糊,在此我們傾向以每10年作為世代區隔的單位,以1965年以後出生的X世代為主軸,往上推是「嬰兒潮世代」,再往上推就是逐漸為社會所淘汰的舊人類;若往下推,則1975年以後出生,20歲以下的人,我們便可將之稱為「Y世代」,即所謂「新新人類」。雖然舊人類、嬰兒潮世代(團塊世代)、X世代(新人類)、Y世代(新新人類)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人口結構,但在舊人類已逐漸為社會所淘汰,Y世代又尚未進入社會生活之際,目前推動社會前進的中間份子該屬「嬰兒潮世代」,而X世代則正影響社會未來發展的步伐。
X世代作為承接嬰兒潮世代社會建構責任、開啟Y世代文化特質的世代,其所具有的特質值得觀察。
X世代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從美國、歐洲、日本、 香港到台灣,凡是現代繁榮的大都市,必有X世代的存在,現代都市的種種特點,塑造了X世代的各種性格、思想、及生活經驗。故欲了解X世代,便必須從了解「新社會」著手,進而把新社會與新人類之間的特點連結起來,加以相互對證。
X世代成長於六○年代以後的富庶環境中,屬於資本主義下的「富庶族群」。「富庶族群」具有以下的特點和思考邏輯:
2.強調消費享受,而且是感性消費;
3.講求快速效率,瞬息變化萬千;
4.功利主義及個人主義,以錢作為人生的目標;
5.模仿力、創造力、組合力強大。
「X世代最鮮明的慾望在於追求心靈層次的爽快,」是行銷界對X世代一針見血的分析,這種慾望反映在其購買行為上,消費不再是因為商品的實際需要,而是藉由消費買到自我實現。X世代強調自我意識、追求自我實現的慾望不僅展現在消費行為上,Call-in節目大行其道、「我卡好秀應站」、「我們一家都是人」等節目的受歡迎,皆因其滿足了X世代喜好參與、要求表現的特質。
X世代同時也是「圖象族群」,儘管教育程度日漸提高,卻完全不善於使用文字來作為溝通工具,除了簡單的辭彙外,X世代幾乎不必駕馭任何文字,X世代之傾向圖像思惟由許多經典文學(如老子、莊子等)改以漫畫方式呈現可見一斑。因此,以文字作為思惟模式的知識份子與「圖像族群」的新人類之間,便出現不可跨越的鴻溝。「快速主義」、「資訊爆炸」的最高指導原則下,一切必須講求效率,如此一來,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已不復多見,「速食文化」、「卡片文化」、「淺碟文化」 是現今社會文化的表徵。
在X世代看似聰明,性喜創新變化,卻是表層聰明、深層淺薄的一群,雖長於組合創造,卻短於深層創造。簡而言之, X世代或新人類生活於現代大都市,注重並追求PASS的人生,即Personality(講求個人的獨特風格)、Ability(強調個人的才能及成就)、Status(渴望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Sensibility(對事物擁有高超的敏感度,尤其是消費情報)。
新人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其功利性格方便了資本社會的運轉,有助於經濟的急速繁榮,但新人類不斷追求功利享樂的結果卻是愈感空虛,相對地,也就需要更多的享受來填補。追求立即滿足的結果,使新人類的時空觀顯得短暫而膚淺,「小我」完全取代了「大我」,交相逐利的結果使生命化約成金錢或權位,知識淪為賺錢的工具,讀書報國的偉大理想在這個時代只有益顯諷刺。在這個為經濟所主導的時代中,個人的理想、社會的力量、國家的政策,幾乎完全隨著經濟形勢在變動!而在高度消費的社會中,所有的消費訊息無不在告訴新人類:你是世上最特別的人,你是世界唯一的主角,你應該盡量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善待自己」、「做你自己」的廣告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冷漠,新人類在與人溝通、互信、互愛等方面充滿了挫折感,更是只好將「愛戀」的對象完全歸回到自己身上,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寬恕自己、自己迷倒自己,卻也自己奴役自己。總之,這是個「自戀的時代」。當然這種現象也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犯罪數字更是沒有理由不逐日遽增。
作為x世代下一世代的Y世代更是朝向上述特質發展方向更往前跨進一步,自我意識高漲、崇拜偶像、追求流行、講究名牌、追求刺激與快感、喜歡發明新的語言以改變溝通模式、價值多元化等,「淺、換、玩、新」是Y世代的文化表徵。
在「淺、換、玩、新」的基本原則下,Y世代(新新人類)現在流行什麼,是所有LKK族所不能不知的,否則,就「落伍」了。
在吃的方面,平價速食仍是Y世代的最愛,但在西風東進之下,一些標榜個人、時髦、前衛的流行場所Haggan Daze冰淇淋店、T.G.I. Friday's 餐廳、Hard Rock Cafe時常可見刻意裝扮的Y世代們排隊等待入場;另外,往日受到Y世代喜愛的可樂等碳酸性飲料已逐漸沒落,茶類飲料在廣告商的強勢包裝下,已成Y世代的飲料新寵。由此可見,產品只要訴求點切入Y世代的需求,使其產生認同感,暢銷熱賣並非難事。在穿著打扮方面,Y世代的流行觀念完全跟著美、日的資訊走,一些強調個人主義的名牌是他們的最愛。當看到女生頭戴飛碟帽或毛線帽,身穿合身顏色亮麗的兔毛毛衣,配上小短裙,腳上穿著戰鬥靴,一頭經過造型設計的染髮,耳朵上不只一個耳洞,手上、頸上掛著個性項鍊;男生頂著和郭富城、金城武一樣的髮型,穿著看起來似乎很便宜卻竟是名牌的格子襯衫,配上Levis直筒牛仔褲,腳上穿著Nike最新推出的氣墊籃球鞋,手上戴著Swatch的錶時,可別急著緊皺眉頭大嘆時代不同。而在玩樂方面,Y世代玩樂項目似乎不外乎過去的看漫畫、逛街、跳舞、聽演唱會等,灌籃高手、蠟筆小新、家有賤狗、Young Guns等東瀛漫畫最為現代青少年所喜愛。除了漫畫,到KTV高歌一曲也是他們最常做的消遣之一,其中較特別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已逐漸進入X、Y世代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電腦遊戲或是BBS,網際網路的訊息交流已取代電視遊樂器成為新新人類的最愛。
每一世代均具有該世代的特性,身處其中的人不可避免地沿襲著該世代的命運與性格,因為自小生長的社會環境塑造了我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形塑了集體性格與角色扮演,是故,「代溝」的存在實屬不足為奇。
然而,不論願意與否,我們有必要以寬容體諒的心來理解世代間個別的特質與彼此間的差異,如此,方能在呈現其差異之餘,促進世代間的溝通與和諧。 (作者為本刊主編)
註:本文資料部份取自馬家輝著,《都市新人類》,遠流出版
每一世代均具有該世代的特性,身處其中的人不可避免地沿襲著該世代的命運與性格,因為自小生長的社會環境塑造了我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形塑了集體性格與角色扮演,是故,「代溝」的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了解世代所具有的個別性格並世代變遷所產生的差異,或可有助於促進世代間的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