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網路教會的未來
陳鳳翔
教會觀的轉變
在新約裡面,「教會」ekklesia這希臘文,其意為「被呼召出來的一群」,簡言之就是上帝子民的聚集。但到了第二世紀下半期因為異端開始猖獗,於是不得不強調教會的一些外在表徵。早期教會時期,教父居普良認為真教會要有主教制度,中古時期則以真教會建基於使徒統緒(註一)上,而與異端有所區隔。到了改教時期,馬丁路德認為教會是上帝藉以施行「恩具」Means of Grace的機體(註二),故信義宗(或路德宗)認為真正的教會必需兼備「上帝純正的話語」與「合宜的聖禮」。加爾文認為教會應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故改革宗(或長老宗)認為教會是傳講上帝的話之處、是聽上帝的話之處、是按照上帝的話施行聖禮之處。而因著對於聖禮(聖餐與洗禮)的解釋,從聖經而出的詮釋不同,於是細分出其他許許多多大小宗派教會。
後來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當道,人們拋棄一切超自然的道理,教會觀也有所改變。此時的教會觀,則較不強調教會的外在表徵,而多重視個人或群體內在情感對上帝的倚靠。如士來馬赫Schleiermacher認為教會為同感一靈、同有此情感(註三)的群體。立刺爾Ritschl認為宗教為道德倫理的提升,教會為致力人類共同倫理目標達成的實踐團體。
教會與文化
從歷史上來看,教會觀因著文化的變更,而內涵有所不同。世紀末,教會觀亦是被文化環境所影響。早期,教會聚集各式各樣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貴賤貧富、不分種族親疏,會眾的共同的興趣就是耶穌基督。隨著時代演變,強調尊重個體差異的文化下,教會則越來越趨向「同質性團體」組成。例如在台灣的教會發展情況:外省人或不會說台語的,多去國語地方教會;講台語的,多去長老教會;客家人也開始發展屬於客家的教會。人性傾向參與同質性高的團體,而教會增長學派更是主張發展同質性教會。甚至連政治立場相近的,也贊成其共組教會。有些專做學生工作的團契,也有組成學生教會的。
而在科技進步的二十世紀的環境下,因為電腦網路的急速發展,人與人間的交通方式多了電子網路。該新興傳媒本質上就易促進同質性高的人們匯聚成群,或政治立場相同、或藝術愛好相近、或人生哲學相通、或興趣嗜好相感。在網路文化下,「同質性團體」更是排山倒海地激增,各種宗教團體亦順勢而出,基督教團體也有所謂的「電子網路宣教」、「電子網路團契」,而「電子網路教會」也被預測不久的未來,將會產生。
X世代的教會
目前在電子網路媒體中,以 BBS (電子布告欄)、WWW(全球資訊網)為熱門。前者優勢為互動性極高,但缺點是只能以文字互動;後者以結合文字、影音,燦爛變化多為強,但其互動性差。現運用此新興媒體傳福音者,多結合這兩種優點、互相搭配運用。或以BBS與未信者產生文字互動,或以精美設計的WWW,編輯基督教電子文宣品,吸引人閱讀。透過BBS所聚集的或WWW所吸引的受眾,根據信望愛資訊中心統計,網路族群平均年齡為二十四歲上下。亦就是以所謂X世代的新人類居多,而Y世代則是蓄勢待發的一群。故日後即使產生
所謂的「電子網路教會」,不難預見,將會是X世代與Y世代所組成的「教會」。X世代的特點:主張個體意識;要求參與;重心靈爽快;講快速效率;功利主義;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而目前的網路文化,正是X世代特點的十足呈現。依據網路福音工作者陳韻琳女士,所歸納網路的特色在於:多元化、上一次網就可以達到多種資訊的吸收;參與感高、製造話題或討論話題者,有被重視與被注意的快感;隱匿性、上線者可以非常自由勇敢的表達自我;對話性、上網路可以雙向的溝通;親密性、滿足現代人對於親密關係又愛又懼的矛盾心情。專業領域的社團性,網路,因著全省連線,自動凝聚專業人員;隨機性、上網不需特定時間,符合忙碌現代社會的需求。網路的這些特點,與X世代族群特性一拍即合,網路世界理所當然地成為X世代愜意地悠遊於其中的最佳處所。而目前現有的「電子網路團契」或網路上的其他群體,也多由X世代為主流。
回頭反觀一般的地方教會,多以舊人類為中間份子,許多性格、思想及生活體驗多與X世代不同,大部分的儀式、聚會方式與內容,多以舊人類為設計考量。而講快速效率的X世代較無法按耐傳統緩慢穩定的步驟,強調個體意識的X世代也無法忍受群體崇拜的拘束。另外,對權柄的觀念低落,X世代多有自我的想法與主張,故快速、變化多端的網路世界像個磁石緊緊地吸住他們。
網路福音事工現況
故針對X世代的需求,透過電子網路傳福音者多感吃力,因為必須自我要求節奏明快、所談的內容不僅水準要夠,才能服人。並要能從多種角度切入以生動有趣,更新速度也是要迅速。而寬廣的心接納XY世代的種種質疑與挑戰,更是網路福音同工所必備的。故X世代所形成的電子網路教會,對於傳統的牧養體制會是極大的挑戰。
另外,對教會基本的要求,一般認定具備有五項功能,交誼、教育、服務、傳道與崇拜。「電子網路教會」,就交誼而言,透過文字、影音,人與人是可以發展另一種的團契關係;就教育而言,牧長、教師亦是可以於其中做教導的工作;就服務而言,網路的匿名效果使人們容易表達個體軟弱、反之也易於做安慰關懷人心的工作;就傳道而言,宣揚福音更是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透過網路、向眾人見證上帝;但是就崇拜而言,就面臨一些問題與困難。
從過去到現今,教會因著聖禮內涵認定不同,一直有所爭執。「教會是眾聖徒的結合,其中福音的宣傳和聖禮的施行都合乎真道。」(奧斯堡信條),如何合宜的施行聖禮(聖餐與洗禮)也會將是未來「電子網路教會」所遇到最大的問題。畢竟聖禮是無法透過網路文字或影音實行,除非「記念說」(註四)被眾信徒接納,否則要在網路上實施聖禮,尚有其困難。
教會的合一
「電子網路教會」的建立雖然有許多的問題與困難等待克服與解決,但目前卻發生了改教至今未曾見到的教會合一性。歷代雖不斷有基督徒嘗試把教會的合一性建立於組織上,透過各種聯合的組織與事工向世人見證他們的合一。或有成效,但因著一些集體行動牽涉到社會性行動,也帶來不少反對聲浪與質疑。而在網路上卻僅僅因為耶穌基督之名的緣故,便自發地聚集來自各個教派的基督徒,有改革宗、有信義宗、有循理會、有浸信會、與會所眾弟兄姊妹,一同向未聽見福音的人,傳講耶穌基督,一起面對異教徒的質詢與挑戰,一同尋找關心內在空乏的人們。就正如聖經所言「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其職,照著個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四:15-16)
無論這個世界是如何的變動、社會環境如何地變更,基督的愛亦是不斷透過地教會臨到每一世代的人。雖然目前教會遇到的問題與挑戰比昔日要複雜千萬倍,但在元首基督的帶領下,教會定能倍加地提升福音使命的承載力,擔當救恩活泉的出口。
註釋:
一、 使徒統緒:主教為使徒直接的繼任者,持有真正的聖傳,教會要建造在此磐石上。
二、 恩具(Means ofGrace):「道」即恩具,分為可聞的道與可見的道。上帝的恩典通 常是透過這些恩具臨到人們。例如傳道與讀經就是可聞的道,聖禮就是可見的道。
三、 此靈為團體中所感受到的「共同的靈」,有如團隊精神,如崇拜中大家同感到的氣勢。
四、 記念說,用於聖餐的觀點,又稱慈運理Zwingli觀點。該派認為餅和酒只是象徵,以 記念基督的死。基督向那些用信心領受的人,做屬靈的臨在。依此觀念推及洗禮,則 是人們用信心領受洗禮,不一定要透過物質的水行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