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希望的植栽者

-蕭泰然以音樂潤澤台灣人心-

林淑芬


    蕭泰然是本土聖樂創作者中,最為人所熟知, 也最受海內外音樂界所肯定的音樂家,其台語詩歌 創作(至聖的紳聽阮祈檮)、 (我的心神啊!你著讚 美耶和華)、(耶穌召我來行天路)、(信望愛)、(主 禱文)、(詩篇八十四篇一你居起的所在怎樣許可意 愛)、(詩篇甘三篇一-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等,均 流露出動人的懇祈,觸動人心;而其本土民謠作品 (嘸通嫌台灣)、(蕃薯不怕落土爛)、(出外人)、(點 心擔)等則風格浪漫,不時呈現濃厚的鄉愁,令人動 容。要了解蕭泰然音樂創作的成就與本質,必須從 其身為台灣人及基督門徒雙重身份上著手。他的音 樂表達了台灣人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心聲,但卻非以 憤世嫉俗的激倩方式呈現,相反地,是一種溫柔謙 卑的入世情懷,而這正是基督信仰的精神所在。

    蕭泰然成長於傳統的長老教會家庭,祖父是傳 道人,父親是長老,母親則是留日鋼琴家,在全高 雄只有兩架琴的艱困年代裡,蕭泰然有幸終日浸淫 在音樂的世界中,教會音樂、聖詩、讚美詩以及宗 教意味濃厚的西洋古典樂,形塑了他對音樂的熱情 及對敬虔的體會。因為高度的音樂才倩,蕭泰然童 年時代即活躍於各類音樂活動,但其父親蕭瑞安長 老-留日齒科醫師,卻一直期待,身為長子的蕭泰 然有朝一日能承襲衣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直 到長榮中學七十週年校慶過後,蕭長老才逐漸改變 心意。

 

上帝牽著我的手

    蕭泰然在校園中一直相當活躍,校慶活動幾乎 由他一手包辦,蕭長老因此專程由高雄趕到台南參 加,當時長榮中學校長戴明福便乘機告訴蕭長老: 「以蕭泰然的成績,或許可以考取醫學院,但因其 志趣不在此,將來也許只是一個平凡的醫生,然而 他在音樂上卻有極大的潛力,」蕭長老聞言反覆思 索,終於決定支持蕭泰然走上音樂這條路,蕭泰然 著名的神劇作品(耶穌基督),其長達八大段的歌詞, 便是由蕭瑞安長老融貫聖經對耶穌的描繒所寫成。 師大音樂系畢業之後,蕭泰然負笈日本攻讀音樂碩 士,在日本期間,他開始嘗試作曲,一九七一年回 國之後,便在三週內,完成了長達卅三分鐘的神劇 (耶穌基督),蕭泰然回憶當時創作的情境,謙卑地 表示:「那彷彿是上帝牽著我的手寫成的!」

     蕭泰然的音樂富涵生命力與對鄉土的深情, 曾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民進黨遊行時常唱的 (出頭天進行曲)即是出於他的手筆,雖然創作的基 點非關政治,卻使他在戒嚴時期成為黑名單,為此, 他遠赴美國,在異鄉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歲月。卻 顧所來徑,蕭泰然沒有失落的傷感,仍以一賞平靜 溫柔的口吻說道:「凡事都要謝恩,雖然我只求平靜 地度過此生,上帝卻使我的一生充滿風波起伏」。 不但自己深受流浪之苦,遠赴他鄉,太太亦因生意 失敗,只得留在台灣償還債務,蕭泰然一人承擔起 照顧四個年幼子女及雙親的重任,物質的困乏與精 神的困頓不難想像。利用向朋友借貸所得,在洛衫 磯的購物中心裡擺攤做生意,近三年之久過著孜孜 營營的生活,直到一九八○年才出現生命的曙光。 原來難以忘情音樂的蕭泰然,時常利用做生意的空 檔彈琴自娛,直到有一天,二位駐足聆聽許久的女 士,近前來對他說:「Young man, why you are here?」 (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在這裡?),「這句話 深深地打中我的心,」「我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在 這裡浪費時間?』」仿如大夢初醒的蕭泰然自此決定 重新回到音樂之路。「正如上帝使用約瑟及摩西, 凡事都有定時,上帝永遠有祂自己的時間,這一切都 是上帝的旨意。」蕭泰然悠悠說道。

 

蕭泰然與台灣音樂

    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蕭泰然將之區分為三個階段。 一、師大至留日歸國時期;以學習、吸收、模仿為先,留日 回國以後所創作的歌曲以兒童歌曲較多;二、移居美國前期; 開始整理台灣民謠,透過藝術化的整理,提昇其質量,以小 提琴、鋼琴及管絃樂協奏的高難度曲式來重現台灣民謠的風 貌,使台灣民謠能夠媲美海頓、柴可夫斯基及蕭邦的民謠作 品,躍登國際舞台,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於1992年12月 13日成功地為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舉行了世界首演,曾讓國際 人士深受感動;三、栘居美國後期;由改編民謠的方式轉為採 用民謠素材的創作。一路走下來,成熟的演奏技巧及音樂精神 使蕭泰然儼然成為台灣音樂的代表性人物。在洛杉磯以及芝加 哥、休士頓、波士頓、紐約等幾所大學的音樂學院裡,甚至有 多人撰寫音樂論文深究蕭泰然與台灣音樂的關係,對此,蕭泰 然表示,自己也很難去解釋,「我的音樂有一定的風格,很難 點出是旋律,是和絃還是節奏,我想,也許是我巧妙地運用了 台灣音樂的特徵吧!」的確,蕭泰然的音樂即使是以西洋的演奏 方式呈現,仍然散發出台灣人特有的氣質。事實上,他所創作 的旋律都是相當易懂而平易近人的,困為他認為,「音樂就是 要與人分享,使聽眾有所共鳴,」也許正是這種平易近人的音 樂精紳,使蕭泰然的音樂能忠實地呈現出特有的「台灣味」吧!

    當談及自己的音樂風格時,素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 美稱的蕭泰然表示,雖然有人將其音樂歸為浪漫樂派中的民族 樂派,但自己其實並沒有刻意要去成就某一樂派的曲風,也不 曾想過引領時代的潮流,如貝多芬、莫札特那樣,只是單純地 為藝術而藝術。就作品類別來說,蕭泰然的作品大部分是聖詩 、讚美詩,其次則為台灣民謠的重新編曲。從事宗教音樂的創 作是蕭泰然對上帝長闊高深之愛的回應,「正如聖經所說,每 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如果貝多芬是受託擁有五千兩才能的僕 人,蕭邦有兩千兩,那我也許就是那個只有一千兩的僕人,我 無論如何不敢將這一千兩埋藏起來。」「雖然我的音樂只是音 樂表達的一種方式,但我將盡力創作更多的音樂,獻給台灣教 會,也盼望能與所有的台灣人分享,我從天上所得來的才能。」 蕭泰然創作的額力正是這份感恩與分享的心情。

 

我不作曲就有禍了

    蕭泰然譜曲通常先由歌詞入手,經反覆默想經文的涵意後, 再決定以何種形式的音樂呈現,其伴奏亦富有特定意義,每個 音符都扣準歌詞的意境延展,當旋律出現時,便不自覺地引領 聽者進入高度的精紳境界,這是因為他深諳各種樂器的特性, 才能巧妙地將不同樂器的音樂特質發揮到極致,並表現出一種 超乎想像的和諧。樂曲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作曲家不為人知的心 境,深為糖尿病、心臟病所苦的蕭泰然,憶起一九九三年那次 攸關生死的心臟手術時,猶自印象深刻地說道:「當時血管迸裂, 幾近於死,連醫生也宣告已經沒有希望,我只有檮告上帝:『我 的(一九四七年序曲)還沒有完成,總共要寫六、七十頁,現在 才寫了兩頁,如果我死了,你要幫我完成!」上帝聽了他的祈求, 存活他的生命,一九九四年他完成了(一九四七年序曲)。自此, 蕭泰然對生命中「不可知的變數」感受日深,這更使他深信,音 樂是上帝所予的託付,且以保羅「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為對比, 說道:「我不作曲就有禍了」來表達自己對上帝至重至深的愛, 「我還有很多事沒有做,還沒有資格被上帝召去」,他願意用餘 存的光陰來為教會、為台灣譜更多曲子。

     (一九四七序曲)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三日在北加州的屋崙 大會廳舉行世界首演,在長達十八分鐘的序曲中,蕭泰然字字句 句都在反覆強調以愛來戰勝仇很,以希望來拓展未來的信念。該 首曲子雖以「序曲」為名,卻「不只是作為開場白,而是一種自 由的音樂形式,我希望每一位聽者都能有自己的感受與聯想」。 「我盼望能用音樂、用愛來為二二八療傷」,「(序曲)不是悲歌, 而是為要帶出盼望,」與其說(一九四七序曲)是對台灣歷史的反 省,不如說它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以愛、以信心、以團結 來重建我們的家鄉,締造一個鳥語花香、民主自由、族群共融的 美麗島台灣,這也正是(序曲)的信息所在。

    隨著音符的高亢與低吟,蕭泰然以演繹上帝的愛為終生職志, 或落寞,或高揚,或感傷,皆兀自譜成一曲動人的樂章,以無限 的溫柔與虔敬,蕭泰然用音樂見證了 「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 也為這塊土地帶來了活潑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