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克畫作看世紀末死亡議題

作者:陳虹妙

研究動機與方向

我總是以身為藝術工作者自詡、自豪,相信作品所能傳達的意念,不需要文字的輔佐 說明。當有一天我必須在我的作品旁附註他人才能明白我的作品時,我的失敗是不言自 明的。

繪畫是另一種語言形式,同樣具有說明性、表示性,因此有其語言法則。吾人在觀畫 的同時運用文法解讀作品,所得的感觸是最直接、最真實的。當然不可否認的,一般人更 關切創作者的思想意涵,創作理念。這些固然影響深遠,卻必須建立在作品呈現之上。每 個從事創作的人,必然有其思想、信仰與力量來源,而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不在乎美好 畫面的呈現,乃是在於其傳達的完整與清晰。

因此,本研究議題就創作畫面作分析,專就孟克繪畫語彙中,死亡這一題材擇其代表 作品,省略創作者與思想界的糾葛與學習過程,欲還原創作者創作當時的情感,在畫作中 讓我們遇見孟克。

前言

藝術家是敏銳的觀察者,是直接的情感傳達者。藝術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意象,藉 著繪畫語言和觀者溝通,繪畫語言所表現創作者的心靈感受、視覺經驗與色彩使用,正是 藝術家對所處環境與當代思想的觀點與批判。

世紀轉換的同時帶給人們帶來恐懼與驚慌情形,在每個世紀末不斷的重演著。人們對 世紀轉換與未知時空的恐慌,不斷的藉著媒體大肆傳播。死亡----人們所害怕而不知 如何面對的課題正如永不止息的夢囈,不斷的糾纏著。倘若無法面對死亡,人們如何看待 自己的生命?

是否生的價值只有在死中看清楚?生命的意義在正是在死裡完成?

孟克所處的時代

時間回到 19- 20世紀相交的年代,西方文明在宗教、倫理、哲學與美學等精神價值 上產生劇烈變化,面對社會的變遷、人生的無常變化,藝術家以他敏感的特質表達對傳統 非藝術成分與憎惡文化的心態。

愛德華•孟克所創作的作品,表達了時代未在意識到所處困境之先,自身所遭受的苦 難,並且也傳達當代人們的心理狀態,他自己也承認這種苦痛正是創作的價值所在。孟克的 畫作描述他所處時代的精神,當代人所遭受的衝突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現永恆的面貌。他 早期作品描繪人類靈魂所遭遇的問題,呈現出燃燒、發熱與極端不安等因素。這些可以 約略歸因於當代人在初次體認內心不和諧時,心中所生的抗拒。孟克自己對這種不和諧 體驗特別深刻,其原因來自他的成長經驗。

孟克小傳

愛德華•孟克出生於1863年12月12日。他父親個性害羞,情緒敏感,容易憂鬱。孟克 5歲時母親死於肺病,父親因此而鬱鬱寡歡,神經緊張,對宗教信仰憂愁、瘋狂。孟克 14歲時,其姐瓊安也死於肺病。孟克自己常常生病,加上親近的變故,他自己回憶道:「 我自幼被死亡、瘋狂與疾病跟隨,直到現在。我很早就知道人生的悲苦與險境......。」 孟克終身未娶,享年80歲。

孟克的作品表達內在的情感,用色彩、線條與形式呈現自己某種迅速的情緒,描述了 自己觀點中的生、死、愛、苦,他以強烈的色彩將所有的作品串聯起來,這些色彩或灰暗 或明亮,都如同火焰一般燃燒著觀者的觀畫情緒,形成了孟克特殊繪畫語彙。

自畫像

研究自畫像是瞭解畫者心理狀態的最好選擇,畫面所傳達的正是畫者自認是什麼樣的 一種存在。

孟克是一個孤單寂寞的人,他的畫就是他的內心歷史,反應他的個性,是精神的視覺 化,而不是自然的忠實再現。

1886
自畫像
這是孟克早期的自畫像,重視光與塊面的關係。
以深色襯托人物,畫面呈現出印象派風格,表達了當時印象主義對23歲的孟克的影響。
對這時的孟克來說,對繪畫的喜好與執著正如他表情所傳達的一樣是不被瞭解的夢。
1895
拿香菸的自畫像
畫面中的青色調與人物臉部的光影、煙霧反映了當時的孟克是興奮的,是清晰的。
1906
有酒瓶在旁邊的自畫像
孟克被鮮豔的色彩包圍著,筆觸猶疑不定,透露出孟克的不安。
1940-42
站在鐘與床舖之間的自畫像
孟克此時的筆觸與用色顯示他從過去的情緒中解放出來。
人物與場景清晰,明亮與暗色對比著,表現著精神狀態的輕鬆自由。

病童 (1885-1886)

病童----孟克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作品中孟克描述自己對死亡的恐懼,他回憶母親與 姊姊的死亡創痛經驗,賦予這畫無比的情感。

分析此畫的色彩運用,與構圖方式,可以讓我們更貼近畫家作畫當時的心情,全畫以 綠灰為主調,畫中女孩的髮色與綠色窗簾的冷調,以至於白色的枕頭都是在底色上塗了 很多層的顏料,一次又一次的刮擦、塗抹,造成多層顏料的混雜,沒有一處可以分辨出原 色。這樣的作畫方式使得碎裂的身體肌膚形成一種特殊的象徵語彙,刮痕強調了畫中人物 的輪廓,卻也或多或少破壞了圖畫的結構,括痕深淺造成畫面有如浮雕一般的感覺。我們 可以由此得知,對孟克來說,顏料不是畫面的塗飾物,而是他情感表達的媒介,在括擦的 同時如同他所受到的痛苦一般,所描繪的不單只是他對母親與其姐所遭受的死亡,事實上 他所描繪的是自己的病痛與對世界過份的敏銳所造成的不安與無奈。甚至於在這畫出售之 後,孟克不斷的以不同形式重做同名作品,對孟克來說,死亡與疾病不單是他痛苦的來源, 也是他的回憶,他不能或缺的逃避所。

吶喊 (1893)

吶喊是孟克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這幅作品同時也是孟克自己在繪畫創作上的一種嘗 試,比較接近表現主義的作品。但是孟克從不相信,也不接受主義或教條。他認為主 宰創作的重要因素,是畫家內在的情感。

如同孟克所堅持的理念一般,這幅作品成功的傳達孟克自身的感受與他所承受生活 中令人畏懼的成分;對時代的敵意,對自我內在的軟弱,人心的機械化,現代社會理性, 與科學取向等等思潮的抗議,表達他的絕望與紓解之道。

畫中人物如同存在主義小說的主角,對所存在的環境似乎除了吶喊找不到出口,畫面 呈現出高度的透視技法,碼頭伸向風景的深處,而畫中的風景又被海上、陸地與空中波浪 般的線條所掌控。吶喊的人物全身震顫著,背景中有兩個刻意被拉長的人物,從前方 走來,吶喊的主人彷彿受到驚嚇,面色慘黃,如同一具骷髏。畫中的色彩代表畫家當時的心 理狀態,空中強烈的紅與黃,風景中的藍、黃與綠,色彩與線條所產生的動感透露出不安。

春 (1880)

以抒情手法繪製,畫中的女孩彷彿不能承受從窗外透進來的溫暖,畫中的光影很明顯 的將畫分割成兩部分。春天的希望、美好彷彿在窗邊閃耀著,窗戶在孟克的生命中有他存 在的特殊意義。他自己曾這樣說到:「我帶著疾病進入世界,活在病態的環境中,對年輕人 而言這種環境固然如同一間病房,但對生命而言卻是一扇經陽光照射,明亮無比的窗戶...... 」我們可以經由他的自述與畫作色彩、構圖上分析出,孟克的確成功的表達了疾病與他生命 的關係,在壓抑的童年經驗與病痛糾纏中,疾病不只是他所畏懼的,更是他不曾或離的伴隨者。 孟克自己正如畫中的女孩,被疾病所苦卻安於疾病的陰影,對生活有所希望卻不敢從所熟 悉的疾病 (陰暗處) 中走出來。

對孟克來說疾病與死亡所帶給他的,除了痛苦還有令他熟悉的安全感。他不能想像 這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有平安喜悅的。

關於世紀末死亡恐懼

現在讓我們從孟克的時代中跳脫出來,反觀我們所處的20世紀末,死亡的恐懼用甚麼 樣的形式呈現?是疾病?是天災?是人禍?還是人云亦云所造成的盲動?

讓我們來看一看,想一想,我們身邊是不是充斥著關於世紀末的特殊現象?一般人對 所得的資訊容易產生疑惑,人們以為到了末了,情緒容易蠢動、情緒化、虛幻或加以掩 飾。容易對所接受的訊息感到巧合,歸究於超然的非凡意義,甚至加以傳播。然而對時 代與生存環境的茫然,不該成為對死亡恐懼的藉口與個人超脫的盲動。

結語

孟克所處的時代,人們所遭受的苦痛來自時代本身,這種無法面對的無奈在孟克的作 品中清楚的傳達著。對於人生尋不到幸福,並且無法面對人生中所遭受的挫敗與孤寂,回 顧每個世代交替的年代,人們的恐慌不曾稍減。從孟克的畫作中我們有所啟發,當人們對 死亡無法正確的認識之時就無法停止恐懼。有時候不是死亡威脅著人們,是人的無知使人 看不清,不敢向前去,即使前方就是明媚的春光。當人不知道死亡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 麼安心的活著。


參考資料

世紀末大預言 Hillel Schwartz 智庫文化
孟克Edvard Munch J.P.Hodin 遠流
孟克(北歐表現派先驅) 何政廣主編 藝術
孟克 Munch 光復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