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榮耀從不向愛隱藏

作者:diane           

本篇小說以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為背景。

苦難的時代

 在一個被馬克斯主義思想所攏罩的的國度中,開始了一連串宗教迫害的行動。馬克斯主義唾棄資本主義和富人,它將教會的奉獻儀式視為剝奪人民的財產,更不相信有一個至高主宰的存在,強調人的能力與作為。

 於是這個國家對於崇拜仁愛慈悲上帝之人,給予極度的打擊和批判,並槍決境內教士,或者強迫教士接受殘酷的法律──結婚娶妻。

 為了徹底的銷毀人們對信仰的堅持,迫使教士結婚,正可揭發信仰的弱點和欺騙,正如小說中主角之一的少尉的觀念:當教士選擇屈服時,就等於否認了信仰的尊嚴。而少尉為了捕捉教士,不惜處決知而不報的人質,然後再抓更多的人質。

 

成長路(1)──愛自己的私生女

 就在這樣的迫害底下,境內僅存二位教士,一是娶了妻子、放棄信仰的艾克索神父,另一位則是擁有私生女的威士忌教士。後者因著驕傲和野心不願選擇屈服,並以身為境內最後一個教士為自豪,就在這樣躲藏的過程當中,他不斷的挑戰他的信仰,不斷的在罪惡和良善間掙扎。他藉著酒來使自己壯膽,在逃避和懷疑中度日。

 然而,當他見到他因一時軟弱而結下的罪果──私生女兒時,一種油然的父愛卻讓他不禁甘願為她而死,他認真的對著他的女兒說道:「我願捨棄生命,那算不得什麼,我願捨棄靈魂...,我愛的,我愛的,妳要明白,妳是──多麼重要。」就在這樣的情景之下,使他對愛有了另一層的體會。正如基督為著世人,甘願捨己,只為著那無以名之的「愛」!

 

成長路(2)──愛背叛自己的人

 故事在威士忌教士遇到一位混血兒之後有了新的開展,他明知混血兒將如猶大出賣耶穌似的出賣自己,卻仍舊一步步的踏上殉道的路程,因著對基督愛的體認,以及人心中的上帝形象,讓他憐憫眼前的這個狡滑卻又值的同情的人。

 在犧牲與否的掙扎之下,他想到:「基督就是為了這世界而死:關於你的罪惡,你看的愈多,聽的愈多,堆積在死者四周的榮耀愈大;為了善或美,為了家庭或子女或文明而犧牲事件及容易的事──為死掉的心和腐敗而犧牲卻需要上帝。」同時他也體會到「基督亦為這個人而死:他如何能以驕傲、慾望和懦卻來哄騙自己,以為自己比那混血兒更值的基督的死?這個人為了錢而企圖出賣他,而卻非為了什麼真正的貪欲而背叛上帝。」

 

成長路(3)──愛一切大地的兒女

 爾後,因私藏酒下在監獄當中,在那日,他見到人性最卑下也最真的一面,雖然他對眾人承認他教士的身分,卻無一人想出賣他,他深受感動:「他只是眾罪犯中的一個罪犯...他有種患難與共的同心感,這在昔日,當虔誠的信徒走上前來親吻他的黑棉手套時所不曾有過的。」

 當他在黑暗當中與一位虔誠的女教徒對話時,他看不見她,但是記起昔日無數適合她的聲音的臉孔。「當你在新裡仔細地想像一個男人或女人時,總是有種憐憫的感覺...那是上帝的形象所具有的一種特質....他重又對這位婦人感到一股無盡的責任。」

 

成長路成長路(4)──為愛而選擇受難

在他不經意的逃到一處仍有著信仰的村莊中,短暫的享有教士的尊嚴,然而冷不防的又遇見那位即將出賣他的混血兒,這次混血兒藉用垂死的槍擊要犯做餌,帶威士忌教士去做最後的告解,而教士早已做了犧牲的打算,畢竟在歷經十多年的波折之後,他不再以逃避作為唯一的選擇,反而更加的貼近上帝的愛和榮耀,並坦然的接受將來臨的命運。

 就當他被捕與少尉做最後的告白時:他承認了以往的驕傲和無知,並肯定「上帝是愛」!此時,逮捕了最後一位教士的少尉,卻頓時覺得茫然無目的,因他似乎以沒有任何事需要思索,這樣的心境,和殉道者肯定不疑的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權力與榮耀

 最後小說在威士忌教士殉道之後,帶起了另一高潮──一位身材高瘦的神父,已搭船進入到這迫害之地!他是又一個決定為大地兒女之愛選擇受難的人!而這步入受難的生生不息,也更象徵著:永遠的權力與榮耀屬乎上帝!

 

良善與罪惡的掙扎

在葛林「權力與榮耀」的人物中,暗藏著一個主題──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所造,但卻在罪中墮落了。因而人表現在小說中,體現著無數的掙扎和矛盾。

以威士忌教士為例,他身為教士之尊,卻脫離不了酒的誘惑,甚至在寂寞無助的時候,有了不合律法的私生女,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不斷的控告自己,質疑上帝,正使徒保羅所言:「立志行善由得我,但行出來由不得我」的心境一般。而他所處的世界,乃被一群人的告解所包圍,一次又一次強迫他聆聽各種複雜且骯髒的伎倆,同時這樣的形象,也包含在他自己的軟弱和失敗中。

正是因為人按上帝形象所造,所以少尉因憐憫而施捨給教士五披索;混血兒在良心和貧窮的環境裡掙扎,以致他沒有在起初時就完全出賣教士;殺人無數的通緝犯在臨終之前,記掛的是教士生命的安危甚於自己的得贖;關在監獄中的囚犯,因著義不願出賣教士來獲取金錢...,透過對這些人物的描寫,使得「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被肯定。

作者在最後藉由威士忌教士的甘願撇棄自己,來凸顯──上帝的形象唯有在捨己中才能完全彰顯!

 

真正的榮耀和權力涵藏於「體會基督的愛」

 小說中的少尉,在共產主義的號召下,盡力的改革家園,並痛恨宗教在百姓上所擁有的權力,認為若能省下宗教上的花費,就可以擴充學校的設備,改善人民的生活。

少尉的信仰建立在自己的理想上,他想將整個世界給予他的同胞,在他的觀念中:愛就是不讓對方受苦!所以他質疑上帝的存在,他對教士說道:「祂似乎不是什麼偉大的神。如果有人像你服侍祂一樣的服侍我,我一定獎勵他,讓他有一筆優厚的養老金...如果他痛苦,患了癌症,我就一顆子彈射穿他的腦袋。」

而就是為了達到他的理想,他更努力的去獲得更多的權力──犧牲更多人的生命。然而當他逮捕境內最後一位教士時,他所以為的榮耀卻頓時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茫然不知所往,「彷彿生命的意義從這世間頓滅了。」

威士忌教士所選擇的道路則是小說中一個強烈的對比,他原是個有野心、有理想的教士,他不甘願只做一個小教區的教士,也因為驕傲的心讓他不願離開,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人。

但漸漸的,透過和四周人的互動,基督的愛一步步的向他顯明。雖然明知混血兒將令他邁向死亡的道路,但他卻主動的來接受這樣的安排,不再是因為驕傲,而是他明白了基督捨己的愛,體會到上帝遍於世間的愛的真理。

整個心靈追求的過程裡,教士越來越遠離教會的外表形象,他丟棄了祈禱書、聖杯、丟了極有紀念價值的手提箱、丟了為聖職十週年寫的講稿,然而,他的內心卻愈接近上帝。

而上帝的榮耀,更藉著最後出現的傳教士,得到了最大的肯定,因為上帝的榮耀是不變的、是永恆的,正如上帝的愛是源源不斷的!

 世界的權力和榮耀往往只停留於某些時刻當中,沒有人能夠永遠的擁有權力,但只要基督的愛一日存在,神的榮耀就從不隱藏!小說的結局更告訴了我們:最終的權力仍掌握在上帝的手中!盼望、光明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