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地、在那地思考神
《罪與贖》《罪與罰》兩部小說的比較

作者:child、gospel、chocoball

《罪與贖》(作者:赫利•哈里遜)原文請參這裡
《罪與罰》(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縮寫小說請參這裡

一、《罪與贖》是部反宗教小說(作者:child)
二、一個知識與信仰對決的世界(作者:gospel)
三、比較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狂人之夢」(作者:child)
四、「罪與罰」 與 「罪與贖」的比較(作者:chocoball)

一、《罪與贖》是部反宗教小說(作者:child)

  先從人物開始。加夫、艾天與神父是這本書所塑造的三個原型人物。他們的個性都很一致,從頭到尾。所以故事的張力是靠著情節:釘十字架進入高潮。這是短篇小說常常出現的,那種一剎那的情緒與理念的捕捉。

  所以對我而言,它的理念是:真正的智慧。它是作者流行在全文裡的獨白。

  當然,加夫被定為唯一的智慧者。他是個商人,懂得如何營利,免不了有商人的功利性。但卻有一種不可謂不真實的父愛,對著那些原始人種。以「除非你付出,否則不可能收穫」來訓誡著這群土人。他所想建立的世界,是一個人們能由自身的不斷進化,終於到達擁足夠的智慧共存。這種生存也許不是這麼泛神聖化,也許有些自私,但他起碼不是一個累墜,一個讓人在生命力上吃力難行的行李,它是一種美麗的世俗化世界!!

  馬太是純粹一個作者對傳教士的投影,但憑良心說,對作者而言,他只是一個讓作者能說出他所有理念的....麥克風,只是有一點比較有趣的是:對作者而言,他是一個過早出現的人。

  為甚麼過早?因為這群土人還沒有足夠的「智慧」應付信與不信等問題。加夫的智慧與艾天不同,艾天的智慧裡出現不了形而上學,他只會用無窮境的推理與繁瑣的論證、追索事物的關係和因果。而這是智慧的啟蒙,洛夫也深深同意,雖然他實在是厭棄這種完全沒有判斷力的思考模式。但他仍相信時間、經驗會讓他們不斷直線前進。

  但神父來,在兩方面破壞了他一手將完成的歷史。他先破壞了對智慧的求索,大方而自然地分送救贖,人們被這種一步登天的想法所誘引,逐漸地暴露他們的貪婪。這種貪婪比起洛夫的貪婪更為可怕,洛夫只是為了基本的生活,甚至仍遵守與人們維持基本關係,傳教士帶來的禮物大的銷魂,自然他所引起的貪婪也惡的可怖!!

  再來,神父居然用信與不信的問題絆倒他們。他們的思想結構就沒有「信」,這個人類思想中,抉擇性的跳躍。他們只有由洛夫所來,那種死板板的片面智慧。於是他們尋求洛夫的認信,但其實他們已經做了決斷........

  除非這個上帝能證明!除非這個上帝能在這個世界裡被瞭解!除非他照我們的要求顯神蹟!!除非他是我們推論中的上帝!!

  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

  十字架竟先於人類的原罪,它帶來了真正的罪,以致所有人包括加夫,都不能在這個明明可知的罪惡中洗手!!

 

二、一個知識與信仰對決的世界(作者:gospel)

  我在這裡要說一點跟chlid不一樣的分析,或者說,是對chlid的補充。

  在「罪與贖」這篇小說中,陳述出一個完全沒有過知識的世界,無真理洞明無善無惡。

然後出現了了兩種人:

  一個代表無神論下的知識追求者。加夫這個男主角教導這個世界歷史、科學、哲學、法律……任何將會幫助他們日後面對這浩瀚宇宙眾多面貌──一些他們以前從未察覺的面貌──的課程。

  加夫痛恨另一個信仰傳遞者馬太神父,因為他認為馬太神父將會把憎恨、痛苦、羞恥、罪疚及懲罰等等來迷惑他們。他認為這一定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有一段加夫對馬太的爭論描述如下:

  「你的那一套才是侮辱!」加夫高聲道:「你們那種難以置信的自以為是的心態!你們那套以訛傳訛、東拼西湊的神話教條,與仍然作弄人間的其他千百種教條,在本質上有甚麼分別呢?你們以為它除了擾亂這些清新的心靈外,還能做些甚麼呢?你難道不明他們信奉真理,而從未聽過一個謊言?他們完全未受過鍛煉,不知道其他族類心靈的思考方式,可能與他們的全然不同。你就饒過他們吧……?」

  至於馬太神父,他教導的是信仰,從加夫來看,加夫的教導是繁瑣的,神父的教導卻是戲劇的!因為神父最終要求的是「信心」,這對加夫而言,就是戲劇。

  劇情到後來產生悲劇,是因為這群百姓想用加夫的科學教導—實驗與證明,來證明神父的教導。他們把神父釘十字架,看神父會不會死裡復活,用此證明神父所說的是對的,他們方才願意相信!

  這篇小說到最後,說出作者要表達的概念:是用科學證明十字架神蹟這件事,導致罪惡進入那個世界。

  這篇小說是不是反宗教小說?端看你怎麼詮釋如下問題:

  1、有沒有一種世界,是教導一切知識,世界歷史、科學、哲學、法律....任何將會幫助他們日後面對這浩瀚宇宙的眾多面貌的知識,但卻如此清純沒有邪惡?這世界存在嗎?我這樣問,其實是在質疑加夫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有沒有可能成功?

  2、十字架如果按神父說,是上帝的死與復活,是屬上帝的神蹟,百姓用科學,要身為人的神父證明上帝的神蹟,是否表示他們對哲學根本沒有讀通?如果是這樣,是否一知半解的知識,才是罪惡的原因?

  我覺得這篇小說很有意思的,是小說中陳述的世界是知識與信仰的對決。

  不知你是如何詮釋上述兩個問題的呢?

  至於「罪與贖」這篇小說,與「罪與罰」這篇小說之間的對話,焦點就是在「罪與罰」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徹底否認知識人,擁有最高的意志與最精明的計畫,仍無法免於「犯罪」。

  因此「罪與贖」宣稱的,知識與信仰只能二則其一,尤其是一知半解的知識下,面對信仰將會產生罪惡。

  而「罪與罰」則宣稱,人根本沒有免於犯罪的自由,十字架乃是面對罪惡的救贖之路。

  您又持怎樣的看法呢?

 

三、比較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狂人之夢」(作者:child)

  我想順便談另一篇小說,那就是杜托耶夫司基的「狂人之夢」(收錄在志文文庫:聖潔的靈魂),我想從這篇作品裡談出一些我對「罪與贖」這篇作品的回響,但首先,我們仍必須先看看這篇作品:

  真理是什麼?我指的是對這個世界最後的看法,就好像「罪與贖」裡所談到的真正的智慧。在這篇小說一開始,主人翁已經長久處在孤獨的自我裡,與外界毫無干涉;因為他認為他獨特的智慧或洞見,已經看透了這世界的本質只是全然的虛幻,除了煤照燈般的自己,沒有任何東西先存,或將在「我」死亡後存在。

  既然如此,我們對於這世界的情感、與這世界的關連,又怎麼不是虛幻?那些痛苦、氣憤、可恥、悔罪、惻隱....是的,如果世界是虛幻,這些事物豈不是「必須」被無所謂....這思路激怒了他,因為如果他對了,那麼,不爭氣的活著的自己,還會因為自己的罪而憂傷,豈不是令人氣憤,更過分的是這氣憤本身更令人覺得氣憤....,於是這些「毫無意義」的問題,延緩了他本來無所謂的自殺,脫離了糾纏不清的理智與腦,墜入受願望與心所支配的夢境....。

  真實的世界與夢境的世界,如果都是虛幻,如果他將用死亡結束真實的世界,那在真實世界可能發現的意義,未嘗不能在夢境裡找尋,如果意義真的存在;如果夢境能啟發一個、提供一個振奮人的生命型態,誰又能說這種解答、這種安慰不是真理,不值的稱頌,如果他真的發生?

  對深深地不再相信經驗,嘲笑經驗的絕望而言。

  在夢境中,他死了。他仍有知覺,等待著,準備著用億萬年的輕蔑來抵抗將來的屈辱,他深信即將出現「超乎生命存在」,那即將出現的應許中的天堂。他相信一個最惡意的玩笑,是上帝將補償他一個天堂,一個與這個世界無關的新生命。

  於是,世界被天堂給架空,上帝是這一切虛空的始作俑者!!那個他是如此輕蔑卻又強烈依戀的世界....。

  一個帶領者出現了,他全身的細胞都戰慄起來,他要戰鬥......直到他發現:他的敵人從不存在、因為他期待的蔑視並沒有被實現。到底哪一種比較可怕?當你發現突然間,你的世界陷入空前的不可知?

  但沒多久,他更為憤怒地發現:天堂,不是另一種時空,而是一個複製品。第二個地球。沒有罪惡、沒有苦難....但所有的人事都這麼的完美,超乎他所曾想像。

  他感到自尊受到了屈辱:

  他們怎麼能夠不用受苦得到愛、在我已經用死亡痛苦地愛過那個世界?

  生命為甚麼可以不需追尋意義,而本身已經充滿了意義?一種真正的智慧,一種與愛分不開的洞澈及超乎語言的溝通,使他們自由自足的敞揚在變化中,沒有哀傷、沒有懼怕....死亡只是一個與更大的生命結合的過程,他們甚至富有到不需要永生....這是世界該有的原型,他曾經夢縈的人性真正故鄉。他看見了!他聽見了!生命與愛並不虛妄,只是人們已經故意謊騙自己。他們甚至用手造的廟宇,把上帝塑造成他們所意欲的樣子,而不願意承認世界本來的美好。

  除了說謊,最大的原因是自我!小說最後悲劇的高潮:所有的人被他帶壞了!

  在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中,我們皆體會到一個甚至過分懺悔的心靈。在此時他形容自己像個病菌,縱然已經得到了這個世界的智慧與安寧。卻讓這整個世界因他所帶來的「自我」意識所墮落,生命的目的是以除滅別人,彰顯自己為目的;智慧的本質裡沒有愛,沒有對生命的洞澈,只有自己可獨自地、客觀地完成的科學,或者因群眾共存的利益而建立的世俗規範。完完全全成為他所來自的世界,就像他曾經對那個世界所做過切身的理解:完全的虛空。

  但他此時深刻地認識到:原來他才是這一切的虛空、罪惡的始作甬者。

  他終於從惡夢中醒過來,但對真理飽滿的認識卻將喜悅脹滿他的心。他不再相信邪惡是世界的本質、真理也並不虛妄;而如今的問題只是:該如何讓真理在這個世界實現呢?

  答案只是愛人如己,只要這句話在某個片刻被實現,天堂將立刻降臨。

  「狂人之夢」與「罪與贖」相較,同樣都是在文學想像中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想捨棄那從另一個超經驗世界所來的神聖價值的保證,但卻在文學中坦承——生命自身是不可能自己發揚一種客觀地關照自己的意義,並用它撐起這世界的虛空的,它們同樣都丟出一個問題:如果取消超越的上帝,再把古老的價值棄置在世界的虛空中,那這世界如何朝一個更美的存在前進?人又將在何種基點上,愛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如果人不承認一種大於自己本身的神聖,這一切如何可能?

 

四、「罪與罰」 與 「罪與贖」的比較(作者:chocoball)

  罪與贖的小說中, 蛙類試圖以重返死而復生的歷史, 來證明是上帝的存在;而罪與罰中, 卻以上帝透過人類發散出來的愛, 來讓人相信, 並且看見, 例如:蘇妮雅。

  同樣牽涉原罪, 但是卻用不同的途徑加以結束。罰者, 罰的是自己的內心交戰和精神折磨; 贖者, 卻是將耶穌死亡的救贖, 當作是一場驗證和遊戲!

  罪與贖的小說中, 加夫, 那個在蛙獸中獨大的商人, 認為基督教帶來思想混亂、憎恨、痛苦、羞恥、罪疚及懲罰的觀念, 已經深深的影響了原本純淨善良的維斯格星。而他的身份, 在這群蛙獸中, 竟像是一個上帝, 帶給他們知識, 和教導!事實上, 馬太的出現無疑的是對他的上帝身份提出質疑。並且, 這群蛙獸必須因為馬太的出現, 而接受第二套的思想和心靈衝擊。

  上帝是否存在,似乎與上帝是否提醒罪惡有關!如果上帝的存在僅乎完全的善, 人的自由意志亦不會選擇罪, 那麼上帝存不存在似乎和維斯格星的原來生態相同, 一點都不重要! 但是如果上帝的存在,是會提及罪的存在, 是不會阻止自由意志選擇罪, 那麼上帝的存在就關乎重要了!

  而罪與罰中的上帝, 存在於透過上帝, 人所表現出來的善!拉斯柯尼科夫認識上帝是透過經過無限的苦難後, 仍然散發出慈愛和尊貴的蘇妮雅, 而上帝的存在亦的確迫使拉斯柯尼科夫面對他的罪惡、自私和偏狹。但是在他真實的面對信仰後, 他得到了救贖!

  信仰的驗證, 長久以來都是一個世紀的辯證!史帝文生認為上帝存在與否並不重要, 因為你永遠無法驗證上帝是否存在, 或上帝是否不存在。我想罪與贖所要探討的並非上帝的存在與否, 而是基督教將罪惡的觀念, 如毒瘤一般的深植人腦中, 混亂原本單純的性靈和社會!而罪惡的救贖, 除了透過自身死亡以外, 大家都在引頸期盼。期望透過死後的重生, 期望透過信仰的重生, 不同的選擇, 造成了不同的結果。

  小說中都提及罪, 但對反省的描寫和影響程度均不同!罪與贖中的蛙類沒有反省的能力, 於是他們看不見!其實在維斯格星上真的沒有罪嗎?法律、文化和道德的發展從不會帶來罪惡的根源嗎?而罪與罰中的拉斯柯尼科夫, 卻因良心的反省而受道德的掙扎。

  其實我所思考的是, 文化和教育的功能教導我們反省的功課, 而道德和良知卻直接的催逼, 迫使我們必須去面對罪!當一個社會中的道德和良知是被刻意塑造和建立時, 反省的能力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延伸閱讀:
  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其他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