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安得烈.魯布列夫」電影的回應

 

SBF

 

  俄國人眼中的耶穌基督,不是在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也不是救世主彌賽亞的形象,而正是影片中「安德烈的苦惱」中,安德烈所描述的:是道成肉身,犧牲自我、溫順謙恭的羔羊形象,雖然忍受了人類的出賣、羞辱,仍然以愛作為回報。

  因著這樣的形象,俄國信仰流行著苦修的觀念。安德烈殺了人後決定以苦修來贖罪,這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觀念,與靠著恩典得白白稱義,不需付上任何行為努力的觀念更是大大不同。而這正是因為對他們而言,『苦修』,是效法耶穌、趨近耶穌而聖化的一個過程。

  主角安德烈,由修道院步入塵世,則是一個『道成肉身』的過程。秉持的對信仰的體認,對人性理解不深的他,一開始對人是充滿憐恤與信心,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目睹人類的罪行,他認同了菲歐方對人性悲觀的看法,對人類不再抱有期望,在塵世流浪了十五年,他與百姓同受苦難、並因啞女而遭人誤解,一直到鐘響那刻,他在男孩身上,看到信仰在塵世落實的盼望,才又開始作畫。

  在塵世的十五年,他應當更真實的接觸到人世的黑暗,然而他卻願意再次藉由畫筆宣揚基督信仰中的愛與寬恕,這正與基督受苦卻以愛回報人類的形象不謀而合。

  未經苦難前,他的聖畫訴說的主題對活在罪惡環境中的百姓,彷彿呼口號般的不具說服力,而歷經了人類諸多罪行的他,畫出的作品應更能感動人,所發出的呼喊也將更為誠摯。

 

回[ 塔可夫斯基 ]  回[ 議題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