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的未來--2D與3D之爭?

作者:itstaiho

昨天去看了兩部3D動畫片: 鯊魚黑幫(Shark Tale),夢工廠(Dreamworks)出品;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皮克斯(Pixar)出品。

「鯊」片的色彩鮮豔而華麗,海底造景完全模仿人類社會,讓人看了不禁莞爾一笑。 這在前兩部作品「史瑞克1、2」(Shrek)已經玩得很淋漓盡致。 夢工廠拍的這幾部動畫電影,美其名是披上「動畫」的外衣, 實際上蘊藏著盡是成人式的幽默。要一個小朋友瞭解什麼是「黑幫」, 大概有些吃力吧?

不管怎麼講,看到最後大抵你會享受在其中的輕鬆歡樂與冒險歷程,畢竟動畫片給予觀眾最大的期待不是長篇大論,而是一段歡樂時光。

結果當我看完「超」,我整個人呆住了。皮克斯不愧是皮克斯。

在「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同樣是炫麗光彩的海底世界裡, 沒有人類世界的紛紛擾擾,有的只是赤子之心與逼真的海底景觀。 雖然在上一次兩家公司的「昆蟲之爭」(蟲蟲危機 v.s 小蟻雄兵) 已經有過這麼一次交手(不巧我兩部都沒看過,不知高下優劣)。 這次邊看「鯊」片,腦子裡也試圖搜尋「海」片的記憶, 只是歷來的比較文往往容易流於筆戰文,所以我也不想比了。

可是皮克斯叫你不得不由衷發出競爭心態,它用「超」片證明自己的實力。

正當好萊塢的動畫電影駐足在闔家觀賞的水平,皮克斯像是小孩長大了, 把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實地帶入動畫世界。 不單如此,它在3D畫面的擬真展現,讓人嘆為觀止。 要不是卡通化的人物活躍於大螢幕上,你真要懷疑自己是看動畫還是真人電影。 「超」片的漂亮不在於色彩豔麗,而是畫面的擬真程度更甚以往。

等等,我應該是要談2D跟3D動畫的比較不是嗎?

美國的商業動畫,一股腦兒地推向3D世界。 90年代令人緬懷的「阿拉丁」(Aladdin)、「獅子王」(The Lion King) 隨著迪士尼(Disney)一成不變的方塊臉人物慢慢走入2D動畫的歷史, 在皮克斯大放異彩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打開3D動畫市場的同時, 我們卻見到日本依舊大行其道,將主力放在2D動畫上。這是為什麼?

從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Ghibli Studio)開始說起吧!

大家都知道最近在台上映的「正宗」宮崎駿動畫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 (Howl's Moving Castle),已經再度刷新日本影史票房記錄了。 這或許能解釋在日本為什麼2D還沒有過渡到3D世界。不過不只是這樣。 宮崎駿畢生堅持手繪圖稿,以2D平面的方式呈現視覺效果; 其中背後更可能隱含著日本漫畫的構圖概念。它是平面的視覺藝術。

日系漫畫大多走美形路線。 我所謂的美形,不是印象中少女漫畫眉毛畫得細長、具有一對水汪汪的眼睛、 俏麗的捲髮和玫瑰花瓣滿天飛的跨頁特寫場面(當然這也是一種美形); 而是注重身材比例、至少讓你一眼就看出這是個正常人所具備的俊俏外貌。 雖然宮崎駿不認為他筆下的各個女主角能名列美少女排行榜, (不過他所創造出的女神般地位的娜烏西卡(Naucisaa)卻深受許多動漫迷喜愛) 但是以台灣觀眾的口味來說,至少也符合「男的帥、女的美」的基本水平。

搬到3D怎麼呈現這種2D獨有的美形風格呢?這正是日本動畫不走3D的一大關鍵吧!

有打電動的人或許要問:現在電視遊樂器的遊戲畫面,不正是華麗的3D畫面嗎? 就拿日本RPG名作「太空戰士」(Final Fantasy)系列來說, 「太七」(FFVII)將以往平面的人物畫面帶入3D立體影像的震撼度與革命性, 絕對不輸皮克斯對美國動畫界的顛覆程度。

然而諷刺的一點卻是,靠著「太」作壯大的史克威爾(Square Soft), 在2001年進軍好萊塢的電影「太空戰士電影版」(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卻是一敗塗地。 我想,玩過「太十」(FFX)的人大概都不會認為是畫面效果的問題。 問題大概出在它的人物太寫實了,寫實到大家以為這是部真人電影, 所以一探究劇情,馬上給它打了個大叉。

這樣的說明只是想點出我對3D動畫電影的看法:
1.既然稱為「動畫」,就不能夠太擬真,所以「超」片還是保留著人物的卡通化。
2.既然運用3D技術模擬真人演出,就得小心「畫面一流、內容三流」的覆轍。

現在有越來越多導演和電影公司貪圖(or藉助)電腦科技的力量, 在人類所難以(or不能)完成的肢體表現上加以染指(or融合),使畫面逼真。 這麼一來,所謂的「3D動畫電影」就得好好思考,到底運用3D技術的目的, 是要呈現出異想天開的動畫世界,還是無止盡的追求擬真與寫實?

反觀2D動畫在日本的發揚光大(雖然最近即將有一部全3D動畫即將推出), 除了其觀眾熟悉的漫畫圖像背景之外,有沒有實質的內容才應該是最重要的。 這一兩年即將或已經推出的動畫電影中,我發現所謂的「作品」 並不是以「公司」來區分的,反而是「導演」。 宮崎駿的「霍」片如此;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 今敏的「東京教父」(Tokyo Godfather)、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Steam Boy)、 荒牧伸志&士郎正宗的「蘋果核戰」(Appleseed)(唯一一部3D動畫)等等... 還有甫奪得2005年(平成16年)日本文化廳多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大賞的動畫: 湯淺政明的「心理遊戲」(Mind Game),這也是2D動畫電影。

這或許透露出一個訊息:電影好壞終究看導演的。在一般的好萊塢片子也是這樣。 但提到美國動畫片,卻好像只讓人聯想到電影公司?這恐怕是值得正視的問題。

2D電影除了日本以外,最近在台灣開拓市場的兩部法國動畫「佳麗村三姊妹」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大雨大雨一直下」 (Raining Cats and Frogs)也不是靠著炫麗的3D視覺取勝的。 可它們也同樣獲得許多好評。 別誤會我偏好2D電影(但事實上我是有這麼一點),爛作一堆我只是沒有提。

這篇文章最終的目的不在辯論到底2D好還是3D好, 也不只是作者為了炫耀自己知道很多動畫而拼命講一些沒聽過的片子。 我的重點總結如下(這下你曉得我為什麼說是閒聊了吧?): 從「史瑞克」顛覆童話的成人式寓言,到日、法不以兒童為主所製作的動畫, 不管3D或是2D,同樣能夠獲得口碑。 而簡單的商業娛樂片,不論是2D的「神隱少女」還是3D的「海底總動員」, 同樣能夠從兒童的觀點出發,並且創造出無限商機。

寧可用心好好編寫一個劇本,不管是要走「兒童向」或是「成人向」, 也比空有霹靂無敵超級有夠實在光彩奪目炫麗耀眼的聲光特效,卻內容貧乏要好。 能夠兼具創意、娛樂性、啟發性,即使用粉蠟筆塗鴉出來,也是一部好的動畫電影。 我期許各國能夠拍出不同風格特色的動畫片,別再老是被商業片所獨佔。 動畫電影其實具有極大的潛力,能夠表現真人電影所無法表現的天馬行空。 接下來就看各位導演們的努力,讓動畫片發揚光大吧!(唉,好八股的結語)

回應一:小羊麥仔

美國動畫,說奇怪一點,3D盛2D衰!也不知道是剛好3D的故事劇本比較好的原因?還是2D的動畫只會唱歌?美國的電視當中的動畫,沒有像日本這樣子的廣大的動畫契機與市場,只是屬於小眾的收視群。而且美國也比較喜歡個人英雄主義,所以常常好萊烏的電影就是真人英雄演出。

也許,我會認為超人特攻隊很好看,但是我不會對他們故事有任何入迷的情況。

嗯...超人是我認為美國動畫當中,算是滿不錯的故事,有很多橋段,其實是滿引人深思的。這是我看動畫的取向:沒有故事內容,畫的再美也是爛作品。

所以我會想看早期的迪士尼作品,卻一點也不想看最近的動畫原因,無非就是完全沒有所謂讓人切入人心,引起共鳴的劇情,所以我連想看都不想。

另我不喜歡美國動畫的原因還有文化,很多美國式的幽默,是讓人只是覺得很好笑,卻沒有深度。

日本動畫可以橫掃千軍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畫工(當然這還是很棒的) 最主要的還是劇情與敢嘗試的主角與故事內容,如霍爾是以老太婆為主角,東京教父是以三個流浪漢為主角。在美國動畫當中,很少看到醜陋的主角(動物角色不算),有的也是少數(如美女與野獸,鐘樓怪人等)。

回應二:psb

也許應該不是誰盛誰衰的問題,而是這個媒體有沒有恰如其份的把他自已本身的 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鐵達尼號如果寫成文字,只是一部中等的愛情災難小說,金庸的書拍成電影,從 來沒有不被罵的,馬榮成的中華英雄漫畫拍成電影,成為了不三不四的戲碼。這 些東西自已有自已最專長的那一部份,能夠善盡這種最專長的部份,就會有用其 他方法達不到的境界。就好像金庸對一個人的武功和內心的那種描述,就是沒辦 法用電影拍出來。馬榮成的漫畫,就是沒有辦法3D化。那些特殊的飛雪、腿影、 或是背景的水彩,鄭問的墨跡畫法,都只是在當時紙上的流體力學當下決定的形 狀,沒辦法複製的,也沒辦法在時空中把這些畫法連續的描繪出來。這些都是只 有他們才有的優勢。能夠善盡這些優勢,就會是一部好作品。

其實我不以導演或是公司來區別一部作品,而是以每一部作品來區分。每部作品 都有他自已的靈魂,也許不只是2d或是3d能區分的了的。

Top

[   回 企畫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