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芭蕾「Trinity」•傳統創新三合一 |
||||||||
宣宣 |
||||||||
在跟Victoria Art Centre 有了美好的第一次接觸後,我就繼續注意是否有其他不錯的表演,因為在這邊看表演票也不是很便宜(雖然在台灣有時也是莫名的貴),所以需要慎選,後來我注意到了一張芭蕾舞者的海報,標題是「Trinity」。
畢竟是作了很久的基督徒,對於Trinity(三位一體)這個字十分熟悉(當然在這裡並不指著它具有宗教上的含意),另外是這張海報的芭蕾舞者,穿著黑色的舞群,側光從右邊照出輪廓與光影,讓人感受到力與美,因此讓我留下了印象。後來也在報紙和其他刊物上知道這是
the Royal New Zealand Ballet
(紐西蘭皇家芭蕾舞團)的表演,但因為朋友平時都非常忙碌,如果是晚上的表演我回到住處就嫌太晚又需要別人接送,十分麻煩,後來就沒有計畫要去看了。
第二場Banderillero則是非常非常新的舞目,因為才於今年(2006年)七月27日由該舞團在Wellington的Westpac St James Theatre首演。而Banderillero這個字,我問了班上的哥倫比亞同學後,確定是西班牙文,是指著在鬥牛開始之前用尖刺先觸怒牛的那個人。
之前我在網站上注意到他們邀請了一位中國的打擊樂音樂家Yim Hok-Man(閻學敏),想必他們使用的音樂應該帶有一些些國樂的成分或影響。不過當音樂響起,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整體的音樂都是很中國的,一開始沒有任何的旋律,完全是用鼓的節奏和聲響來作為伴奏,舞者隨著鼓聲起舞,我不曾想過芭蕾可以這樣表現,一開始比較像是鼓陣,接下來越來越豐富,像是京劇的鑼鼓段子,一聽就像是有個大花臉或是什麼角色會走出來那樣,不過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芭蕾,也許對外國人來說是新奇,但是對我來說是一種衝突,因為當你很熟悉於某些文化,聽到某一種音樂,心中自然浮現出某個影像,但是眼睛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組合在一起,會有一種腦筋打架的感覺。最後更加入了琵琶、揚琴、胡琴、笛等國樂器,大概已經是一個國樂團的編制了。(其中有的獨舞也有樂器的獨奏)
而芭蕾舞者所在的舞台是中央有一塊白色的區域,旁邊是黑色圍繞著白色的長方形。舞者有時候單獨或雙人或用其他組合進入場內,有些舞者在場外,整個氣氛有時候是劍拔弩張的,有時候舞者面對面站的非常近,像是在挑釁對方一樣,後又離開,有時候甚至有些故意推對方一把的動作,而鼓聲的節奏更加重了這種感覺。隨著燈光的變換,有時候是頂光,有時候是從舞台的左邊或是右邊打過來的斜光,不同的光線造成不同的光影效果,有時候凝聚了所有的焦點於中央,純粹的白但有些冷漠的感覺,有時候像是夕陽般稍微暖的斜光,在白色的地面上拉出長長的影子,這樣子的舞台與燈光的配合也讓我印象深刻。
最後一場是Les Noces,問過了班上的法國人後確定這個字是婚禮(突然覺得念語文學校有不同國家的同學還真不錯阿!)。雖然我一開始對最後一場不抱什麼希望,因為之前看到音樂是出自Igor
Stravinsky,我就一個頭兩個大,以前國高中的時候我比較常聽古典音樂,但這位作曲家的音樂通常只會讓我感到頭痛而已,實在是很難讓我有繼續聆聽的慾望。
我覺得這場Ballet很幽默的表達出婚禮中會遇到的每件事情,而對我來說略嫌混亂的Stravinsky的音樂,配合上這樣的場景卻是十分的貼切,也讓我第一次願意去欣賞這位作曲家的創作。這個舞目的首演是在1923年,我看的這個版本的首演則是在2002年。
因為以前在台灣比較少有機會可以欣賞Ballet,所以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經驗,特別是在這場表演中,有傳統有創新,在短短的兩小時中能夠品味三場截然不同的演出,真是有物超所值的感覺,也讓我更期待之後能夠再欣賞不一樣的芭蕾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