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芭蕾「Trinity」•傳統創新三合一

宣宣

 

  在跟Victoria Art Centre 有了美好的第一次接觸後,我就繼續注意是否有其他不錯的表演,因為在這邊看表演票也不是很便宜(雖然在台灣有時也是莫名的貴),所以需要慎選,後來我注意到了一張芭蕾舞者的海報,標題是「Trinity」。

  畢竟是作了很久的基督徒,對於Trinity(三位一體)這個字十分熟悉(當然在這裡並不指著它具有宗教上的含意),另外是這張海報的芭蕾舞者,穿著黑色的舞群,側光從右邊照出輪廓與光影,讓人感受到力與美,因此讓我留下了印象。後來也在報紙和其他刊物上知道這是 the Royal New Zealand Ballet (紐西蘭皇家芭蕾舞團)的表演,但因為朋友平時都非常忙碌,如果是晚上的表演我回到住處就嫌太晚又需要別人接送,十分麻煩,後來就沒有計畫要去看了。

  不過在搜尋旅遊資訊的時候,看到某位網友談到在Melbourne Town Hall裡面有一間叫做Half tix的公司,在這裡可以買到許多半價的票,包含表演和Bus Tours(大多是一天的巴士旅遊團)。某天下課我到City散步的時候就刻意繞過去看看,也瞄到白版上有一些表演的票價,當時我又看到了Trinity。後來我再仔細看它的演出時間,發現星期六下午也有表演,所以星期六中午我就到City去,想說如果還買的到票的話,我就進去看Ballet,買不到的話就去看別的展覽。

  到City其實已經是下午一點了,還好星期六Half Tix的營業時間是到下午四點,進去詢問之後知道有A Reserve和B Reserve的票,想當然爾A的票價比較貴,位置也比較好,因為A是38.5元,B是33.5元,中間只差5元(台幣約125),所以我就乾脆買A Reserve的位置,在R16(B的位置大概在U30附近)。這個表演也是在State Theatre,裡面的位置是從前到後用A-Z排列,從右到左大概是1-四十多或50,我算了一下大概二十幾是最中間的位置。

  買完票之後就趕快坐Tram到藝術中心(其實用走的也不過15分鐘吧),沒什麼時間吃午飯,就進去看表演了。

  進到the Art Centre,自然看到一些外國人正在喝咖啡或香檳等待表演的開始,其實幾年前我到雪梨歌劇院看到大家圍在BAR旁邊喝酒的時候還有點不習慣,可能是習慣於當時國內表演場地內部都是全面禁止飲食的,不過現在國家音樂廳內也是有一些飲料的服務(還是是我國中的時代不會去注意這些東西呢?我也有點想不起來了)。而the Art Centre內不僅有BAR有Cafe,也有正式的餐廳,在中場休息的時候大家都湧出來買咖啡、啤酒、點心、甚至還有雪糕,不過最讓我驚訝的是,在表演結束後,居然有廣播提醒你,如果想要用餐他們裡面不僅BAR和CAFE有提供一些輕食,另外也可以到樓上的餐廳用餐,真是廣告的徹底。

  門口販賣當天的團體介紹,但是一本15元(台幣375元)讓我覺得還是太貴了,所以沒有買下去,而劇院仍有提供觀眾一張當天的節目介紹,即使沒買彩色大本的也能夠清楚知道當天的表演。不過因為舞目的標題都不是英文,裡面的形容也用了很多文謅謅的英文,我本來想要快速瀏覽過去,但發現以我的程度是很難一下子就看懂,只好請出電子字典才稍微瞭解裡面的內容。

  Trinity在宗教上的意義是三位一體,在當天的表演中則是意味著共有三個不同的舞目。第一場是Esqueisses(法文),意思是素描、隨筆或是音樂小品,配樂都是鋼琴的演奏作品,由許多不同風格的小品結合而成,作曲家是Charles-Valentin Alkan,在一片天藍色的舞台上,男女舞者身穿黑色的芭蕾舞衣(跟海報上一樣)出現,開場與結尾都是整個舞團的群舞,中間則穿插著獨舞、雙人舞、三人、兩對男女、三對男女等不同的組合方式,是令人感覺十分輕快,又能感受到芭蕾的優美的一個作品。這個舞目的首演是2001年7月由the English Ballet Scholl於倫敦Britten Theatre演出。

圖片出自http://www.nzballet.org.nz

  第二場Banderillero則是非常非常新的舞目,因為才於今年(2006年)七月27日由該舞團在Wellington的Westpac St James Theatre首演。而Banderillero這個字,我問了班上的哥倫比亞同學後,確定是西班牙文,是指著在鬥牛開始之前用尖刺先觸怒牛的那個人。

圖片出自 http://www.nzballet.org.nz

  之前我在網站上注意到他們邀請了一位中國的打擊樂音樂家Yim Hok-Man(閻學敏),想必他們使用的音樂應該帶有一些些國樂的成分或影響。不過當音樂響起,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整體的音樂都是很中國的,一開始沒有任何的旋律,完全是用鼓的節奏和聲響來作為伴奏,舞者隨著鼓聲起舞,我不曾想過芭蕾可以這樣表現,一開始比較像是鼓陣,接下來越來越豐富,像是京劇的鑼鼓段子,一聽就像是有個大花臉或是什麼角色會走出來那樣,不過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芭蕾,也許對外國人來說是新奇,但是對我來說是一種衝突,因為當你很熟悉於某些文化,聽到某一種音樂,心中自然浮現出某個影像,但是眼睛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組合在一起,會有一種腦筋打架的感覺。最後更加入了琵琶、揚琴、胡琴、笛等國樂器,大概已經是一個國樂團的編制了。(其中有的獨舞也有樂器的獨奏)

圖片出自 http://www.nzballet.org.nz

  而芭蕾舞者所在的舞台是中央有一塊白色的區域,旁邊是黑色圍繞著白色的長方形。舞者有時候單獨或雙人或用其他組合進入場內,有些舞者在場外,整個氣氛有時候是劍拔弩張的,有時候舞者面對面站的非常近,像是在挑釁對方一樣,後又離開,有時候甚至有些故意推對方一把的動作,而鼓聲的節奏更加重了這種感覺。隨著燈光的變換,有時候是頂光,有時候是從舞台的左邊或是右邊打過來的斜光,不同的光線造成不同的光影效果,有時候凝聚了所有的焦點於中央,純粹的白但有些冷漠的感覺,有時候像是夕陽般稍微暖的斜光,在白色的地面上拉出長長的影子,這樣子的舞台與燈光的配合也讓我印象深刻。

圖片出自 http://www.nzballet.org.nz

  最後一場是Les Noces,問過了班上的法國人後確定這個字是婚禮(突然覺得念語文學校有不同國家的同學還真不錯阿!)。雖然我一開始對最後一場不抱什麼希望,因為之前看到音樂是出自Igor Stravinsky,我就一個頭兩個大,以前國高中的時候我比較常聽古典音樂,但這位作曲家的音樂通常只會讓我感到頭痛而已,實在是很難讓我有繼續聆聽的慾望。

  這一場算是三場中比較有劇情的,主要是在講在一個鄉村的婚禮,新郎新娘兩家人之間的混亂和衝突,面對孩子結婚會有的心裡掙扎和不捨。當幕一拉起時,舞者開始排椅子,排好後分成兩邊坐下,左邊是新郎、新郎的父母與男性的賓客,右邊則是新娘、新娘的父母和女性的賓客,一開始是兩邊分別的舞蹈,這時候讓我覺得,果然,結婚真的不是兩個人的事情,是兩家人的事情阿!中間也交雜了新郎與新娘分別與自己和對方父母的互動,兩家父母彼此的交談,當然少不了的是賓客壯觀的群舞。而在一片混亂後,所有的人為這對新人獻上祝福,除了新郎與新娘外的舞者躺在地上成一長列,就像是進入教堂的紅地毯,讓新人從上面走過。

圖片出自 http://www.nzballet.org.nz

  我覺得這場Ballet很幽默的表達出婚禮中會遇到的每件事情,而對我來說略嫌混亂的Stravinsky的音樂,配合上這樣的場景卻是十分的貼切,也讓我第一次願意去欣賞這位作曲家的創作。這個舞目的首演是在1923年,我看的這個版本的首演則是在2002年。

圖片出自 http://www.nzballet.org.nz

  因為以前在台灣比較少有機會可以欣賞Ballet,所以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經驗,特別是在這場表演中,有傳統有創新,在短短的兩小時中能夠品味三場截然不同的演出,真是有物超所值的感覺,也讓我更期待之後能夠再欣賞不一樣的芭蕾演出。

  關於這個表演的介紹(英文)

 

回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