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信仰的遭遇戰  
——電影「接觸未來」

片名:CONTACT(中譯:接觸未來)
演員: 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
       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
導演:Robert Zemeckis

作者:陳韻琳


   一個是透過科學想追求真理的無神論科學家伊莉,一個是篤信上 帝、認為信仰中方能有真理的神學家帕默,很可能他倆的心靈距離是 最遙遠的,但帕默最終跟伊莉雙手相握,帕默說:「我相信她。」

           探究真相的內在渴望

  伊莉出生之際便因難產失去了母親,她是在父親溫暖的照顧下成

長的,她很小的時候,便被發現有驚人的天分,因此學校建議父親將 伊莉帶回自己教育,並給她一切可能的支援。伊莉七歲那年,遙望天 邊的星星,問父親:「那是什麼星?」父親說:「它是金星,在文學 與神話中,金星都是優雅美麗的,但事實上,金星上除了沼澤與硫磺 ,什麼都沒有。」沒想到伊莉顯然氣質適宜科學遠勝過文學藝術的, 她因此愛上了金星,也愛上了研究天文。真相讓她著迷。

  幼年除了愛上天文,她也酷愛無線電遊戲,當她聽到很遙遠的地 方傳來:「我是......,請回答。」她便興奮無比,感覺人跟人之間 儘管遙遠,卻是有溝通有接觸的。這真是神奇。

  當她竟然跟遙遠的佛羅里達州透過無線電接觸到,伊莉問父親, 無線電波可以傳送到多遠?天際宇宙之間,會有可能有其他生物嗎? 能接觸溝通嗎?父親回答:宇宙這麼大,若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

  其實伊莉內心深處更重要的問題是:「我能跟與死去的媽媽接觸

 溝通嗎?」這是她認為的最遙遠的地方。父親說,可能再厲害的通訊 系統都沒辦法吧!那天半夜,伊莉起來嘗試,並跟自己說:「我需要 一個更大的耳朵!」她已不知不覺的定下她未來的志向了。

  這志向因父親的死更加堅定。伊莉九歲那年失去了父親。牧師安 慰她:「世事難料,很多事的發生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只能說,這是 上帝的旨意。」但對伊莉而言,道理很簡單:父親心臟病發作時,藥 放在樓上,她奔跑不及,以致於她來不及挽救父親的生命。

  這是比較科學的解釋,但卻成為她終生的負咎,一種不能觸碰的 傷痛。伊莉在父親過世後,經常拿著無線電調頻率,呼喚爸爸:「我 是伊莉,爸爸你聽到了嗎?」

  伊莉自此孤伶伶的活在世間,再也無依無靠。傷痛轉化成為求知 的動力,這種渴望跟已逝父親接觸溝通的心願,以及生命瞬間消逝的 遺憾,使伊莉日後不僅成為天文學家,還是個人人稱怪的天文學家; 因為她拼命要尋找宇宙其他星系的生物,想跟他們溝通。這無從求證 的預設,卻得要花大筆經費來作研究,這使伊莉處處碰壁。但伊莉很 執著,她能忍受一切繁瑣無聊的嘗試,對著幾十億顆星球一顆顆探索 。

          科學與信仰的遭遇,之一

  伊莉認識了神學家帕默。在一次宴會中,伊莉面對她老師兼老闆 杜博士的言論:「研究科學得要講求實用。」伊莉正問出:「所以你 不支持純科學?」帕默站出來說:「我支持研究科學的動機是來自渴 望尋找真理;我反對以

真理為代價,將科技不知不覺奉為神明。」伊 莉當時便感覺,儘管帕默是篤信上帝的神學家,他跟她的心靈距離, 卻比杜博士還要近的多。

  更神奇的是,當伊莉說,若真的宇宙其他星球上有生物,便意味 著宇宙中有數百萬個文明,說的好淘然沈醉時,帕默回應的話竟是父 親當年說過的:「若沒有,就太浪費空間了。」伊莉當場感動的說: 「阿們。」很有意思,他們儘管信仰不同,卻能用對方的立場與語言 來溝通。

  帕默篤信上帝,對人很友愛溫馨,他不作神父,恰好就是因為他 很知道自己不能獨身,需要有婚姻,他也很快的便能感受到伊莉失去 父親後的孤獨寂寞。當他跟伊莉說:「我很可以感受到妳成長過程的 失落感。」伊莉瞬即鞭策自己繼續去作研究,充分表現出來研究狂熱 背後,其實是對失去父母後、渴望能再跟他們接觸溝通的願望的轉化 。

  帕默曾跟伊莉說出他的宗教體驗:「突然,我感覺不再孤單,我 生出一種無法形容的感動,覺得連死都不怕,我感受到上帝在我身上 的力量。」

  講究科學的伊莉問:「有沒有可能只是你的潛意識作祟?你渴望 ,潛意識便讓自己感受到那股力量?」

  帕默回答:「但我一直是很理性的人,而這體驗,我的理性無法 解釋。」

  伊莉說:「我以前小時候去過教堂,但我一直不停發問:亞當和 夏娃的媳婦是哪裡來的?等等等,他們就叫我爸爸帶我回家。」

        上帝的大使與沙漠裡的老巫婆

  伊莉是誠實的科學求知者,很有意思的,是她研究的領域被人視 為「科幻小說」,伊莉曾在狂怒中說:「哪樣科學發明不是從科幻開 始?當時有人幻想人裝了翅膀可以飛,結果出現了飛機;至於上月球 、火星,核子試爆,那個在當時不是科幻?為何你們的眼光不能放遠 一點?」

  伊莉為自己的研究爭取經費表現出來的信念與執著,需要的何嘗 不是信心?只是伊莉寧可將它說成「堅持與勇氣」,為的是迴避掉跟 科學格格不入的信仰態度。

  伊莉最終爭取到大企業家、也是高級工程師的赫頓的經費支持, 很有意思的是,赫頓是個癌症末期的患者,臨近生命終了,因此反而 更想去尋找死前的遺願——也就是生命意義的探索,因此他願意支持 伊莉,他可以感受到伊莉外星人狂想曲的背後,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 ,僅只想探索真理。

  伊莉與帕默暫時的分開了,帕默出書,越來越有名,書中一再談 著人類信仰的失落,他被稱為「上帝的大使」;相較之下,伊莉奇怪 而毫無斬獲的研究,使她被稱為「沙漠女巫婆」。

  有一天,帕默接受採訪,帕默正說著:「我不反對科技,我只是 想問,有了這些科技,人們是否比較快樂?科技有解決人們空虛、寂 寞、疏離與冷漠嗎?它是否能回答生命的意義?還是更導致人的失落 ?」

  就在此時,伊莉後來終究是發現了織女星上有生物傳送回來的訊 號,她發現了!

  突然這個「科幻小說」,變成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科學發現激出所有的偽信仰

  這時伊莉開始遭逢純科學研究之外的難處了。對伊莉來說,她單 純的相信外星人一定是友善的,信,並且去作就好了,但這時她發現 政治、學閥、宗教、

世俗媚俗,全包圍著她,她不善人際的個性根本 招架不住。

  外星人傳回來的訊息是二次大戰期間希特勒的一次演講,這是當 時地球傳送出去的訊號,只是因為相隔太遠,所以至今才收到,但外 星人立即將訊號傳回,表示他們收到了。

  但不同立場的人對這件事的解讀很不一樣。很有意思的是,最激 烈的擔憂者,是政治界與宗教界,他們都不相信外星人。政治界對外 星人用數字傳遞回來的希特勒演講非常疑心,不管伊莉怎麼解釋「外 星人不懂地球上的語言,地球語言又這麼多種,數字,才是宇宙通用 語言」「他們也完全不懂希特勒代表什麼意思,這是地球的歷史,不 是宇宙的歷史。」但他們仍舊對外星人充滿敵意。至於宗教界,更擔 憂這樁發現危及信仰,他們將此視為科學侵犯信仰的事件,因此拼命 攻擊伊莉。

  至於一般民眾的反應,更是要叫人昏倒了!實在很媚俗,包括教 會人數暴增、開始支持「耶穌是外星人」的說法、新納粹主義也開始 盛行、以及自殺人數激增......社會學者的分析是,這樁發現無法避 免宗教的聯想,但卻是導向非理性的一種宗教聯想。至於伊莉發現外 星人的大耳朵一帶,簡直變成觀光勝地,有抗議有祈福有表演有做生 意的,擠的人滿為患。

  但對伊莉構成最直接威脅的,是原本根本不支持伊莉的杜博士, 他向來講求科技實用主義,現在也非常務實的,像個學閥,搶掉伊莉 的主導權。
 


科學與信仰的遭遇,之二

  現在非常關鍵的,是外星人在希特勒影像之外,傳送過來的大量 資訊。外星人要說什麼?伊莉很興奮的說:「他們可能傳送給我們一 本宇宙百科學全書。」但政治界擔憂:「是宇宙殖民綱領?」宗教界 疑惑:「是磨西之外的宗教新誡令?」  

 幸而伊莉有赫頓幫忙。赫頓跟伊莉說:「妳是我最寶貴的投資, 我碰到好牌一定大膽下注。」赫頓自己這一生樹敵無數,政治商業宗 教界都討厭他,這些經歷使他能預先知道伊莉一定會被傾軋出局,因 此他幫伊莉一個大忙,他解出外星人傳送過來的大量資訊,他說,得 用外星人的思考法——多維思考,才解的出來,這點伊莉忽略掉了。 赫頓協助她找出訊號的意義,這些訊號是要他們做出一種機器,好載 他們去織女星會面的。

  這使被邊緣化的伊莉再度走上台面,但她仍是無法招架學閥官僚 的杜博士搶奪她的地位。

  當伊莉爭取政府的經濟支持,好按外星人的資訊,作出上織女星 的機器時,宗教的、政治的立場繼續阻撓伊莉。「會不會導致地球毀 滅呢?」「外星人信不信上帝呢?」伊莉繼續堅持著自己的科學立場 :「他們沒有政治軍事目的,他們傳送的數字,僅只是科學通用語言 ;它也不可能是上帝天啟,因為我們既沒有聽到天上傳來聲音,也沒 有看見火燒荊棘。」

  這時帕默出面幫助伊莉了:「但妳的確聽見從天上傳來的脈衝訊 號,對不對?」他笑著看伊莉,他剛進場,這時他基於聲譽,已成為 白宮精神道德事物的領導者。他說:「我得承認整樁事件很容易讓人 有宗教聯想,但是,也不必太緊張,我們試著找到溝通討論的共識吧 。」

  這是分開許久後帕默的首度在伊莉面前出現,伊莉又驚又喜。

  當晚,他倆一齊參加宴會。他們迴避人群,在陽台上聊天。繼續 談起白天會議中宗教與科學的衝突。

  伊莉說:「你知道奧坎的剃刀理論吧?當觀點併陳時,簡單的理 論往往是真理。當你們說科學殺死上帝時,可能答案更簡單,那就是 科學證明了上帝不存在。」人文思想總是會讓事物複雜化,但科學要 的是簡單,它是科學進步的動力。伊莉繼續說:「你們說上帝不讓人 證明,有沒有可能是更簡單的答案,上帝不存在,是我們為了懼怕孤 單,所以創造出上帝?」

  帕默回答:「我無法設想沒有上帝的世界,也不願活在這樣的世 界。」

  伊莉說:「所以寧願自欺欺人?你如何證明呢?」

  帕默回答:「那麼,妳愛妳父親嗎?證明給我看。」

  這時,兩人的呼叫器同時響起,伊莉同事找她,帕默被白宮找去 。

 

           當信仰變成政治

  重要的事發生了。因為世界會議決定共同籌措經費製造機器,並 要委派一個科學家坐這個機器上織女星。

  伊莉當然是候選人之一,帕瑪則是投票委員之一。

  按理,他倆不該再碰面以免有作弊嫌疑,但帕默還是忍不住找伊 莉出來:「這個嘗試很危險,可能等妳回來,相對時間之下,大家都 已老死了,更可能會出意外。」對帕默來說,伊莉不管是成功或失敗 ,他都會失去她。「為何妳寧願上去,連命都不要?」

  伊莉跟帕默說:「我其實一直想尋找生命的意義,人從何而來, 要往哪裡去?我們存在的理由是什麼?我想上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伊莉沒有辦法接受帕默的信仰答案。她說:「為要尋找答案,犧 牲生命,再所不辭。」此時的伊莉,跟帕默再度出現非常神似的心靈 世界——一種追尋真理的渴望。他倆緊緊擁抱。伊莉感受到愛。「此 時我很迷惑。」她說。帕默回答:「我也是。」

  帕默將這個疑惑轉化成為在審核委員會中,對伊莉的刁難。伊莉 碰到科學問題都對答如流。她被問及若見到外星人,只能問一個問題 時,要問什麼?伊莉答:「我想問他們,怎麼辦到發展科學,卻不會 被科學毀滅?」正當大家對伊莉肯定有加之際,帕默突然問:「妳精 神上有信仰嗎?」伊莉回答:「我很重視道德。」帕默追問:「我是 問,妳信上帝嗎?」伊莉說:「身為科學家,我無法相信沒有辦法被 科學檢驗的東西。」帕默說:「但世界上九成五的人都認為上帝以某 種型態存在。妳不信,如何成為全世界的代表,去跟外星人談話呢? 」

  帕默使伊莉被否決了。結果學閥杜博士對信仰從善如流獲選。

  伊莉傷心的問帕默:「你知道我會誠實回答,杜博士只是回答你 們想要的答案。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的確,帕默故意不讓伊莉成功,他太害怕失去她了。

  向來重視實際的杜博士跟伊莉說:「按理講說實話應當要得到鼓 勵,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的。」杜博士識時務為俊傑的談論信仰以取 得信任,他得到了選票。他問伊莉:「妳一定覺得很不公平吧?」伊 莉落寞的笑:「我以為誠實的世界是我們創造的!」此時方知政治可 能比科學更有用!

  但幸而伊莉沒有獲選。

  因為一直出來反對這次接觸外星人行動、將之視為敵對信仰該獲 審判的信仰基要派,竟然混進測試隊伍,以自殺炸彈毀掉機器,也炸 死了杜博士。伊莉很傷心,儘管不是她親自上去,但她還是想知道答 案,那種透過科學探索真理的渴望,是永遠澆不息的。

            遇見外星人

  又是赫頓出來幫了伊莉的忙。他出資另外建了機器,並以出資者 的權力,指定委派伊莉。伊莉還是成為上織女星的代表了。帕默知道 不可能再阻止,跟伊莉說:「請活著回來。」

  伊莉歷經重重艱難險阻,終於被委派送上織女星,過程很驚險, 因為她發現自己被機器帶領,穿越了好多層時光隧道,她很緊張,但 她仍本持科學精神隨時錄音錄影紀錄她看到的一切。而後,當她看到 織女星附近的星體,她經歷了最美妙動人的經驗,她驚喜的喊:「太 美了!簡直無法形容!像一首詩!實在應當送詩人上來看看。」

  伊莉在織女星上看到了佛羅里達的沙灘,看到她深愛的爸爸走來 ,

  伊莉毫不猶疑的上去擁抱他,因為她實在是太想他了,而後伊莉才 發現他不是她爸爸,那弗羅里達海灘也是虛擬的,這高等生物讀取了 伊莉腦袋中的記憶,幻化成伊莉的父親,與幼年透過無線電對弗羅里 達的接觸與驚喜感,為的是讓艾莉勇於跟他接觸。他對伊莉所好奇的 一切科學問題都只簡答:「慢慢來,千億年來都是如此,時間還很長 。」但卻一直觸及伊莉的情感世界:「妳的手像妳媽媽的。」他說: 「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你們是很特別的生物,人人都不同,但卻 一致的感受到失落、空虛、疏離、孤獨。其實你們並不孤獨。」   

  這彷彿是回覆了伊莉成為天文學家內在的動機與渴望。


科學與信仰的遭遇,之三

  外星人讓伊莉回去了。當伊莉對著大眾要分享她奇妙的經歷時, 竟然碰到讓自己錯愕萬分的窘境。她描述出來的一切,沒有人相信。 伊莉所經驗到的浩瀚宇宙、跟高等生物的對話、甚至她父親的面容, 全都沒有證據;伊莉宣稱她透過那機器來回一趟,共用了十八小時, 而全世界在電視上目睹的,卻是機器升上一秒鐘立刻摔下來了。他們 看到的是機器故障。他們相信伊莉根本沒有去。

  這些人竟然用著實證主義的精神,質疑伊莉的描述,他們認為這 根本是赫頓死前的惡作劇,而伊莉,基於長久以來的狂想前設,不能 接受這前設失敗了,所以自我催眠出她所陳述的內容。

  質疑他的政府官員,認為伊莉想騙錢作研究,甚至用奧坎理論質 疑她:「奧坎理論是,最簡單的答案,往往就是真理。妳要我們相信 妳一切奇奇怪怪的說法,還是要我們相信這只是赫頓的惡作劇?」

  艾莉面臨的窘境正是她過往對宗教的質疑。

  但她勇敢而誠實的面對自己艱難的處境,並且說:「我承認這一切可能都沒發生過,是一種幻覺,它完全沒有根據,也無從證明,它 讓人難以相信。但我無法否認這親身經歷,也無法解釋這難以明言的 一切,它改變了我的一生,帶給我豐富的收穫,我的宇宙觀全然改變 了,我知道身為宇宙中的一份子,我並不孤獨,我渴望分享,也希望 世人都能瞭解,面對這浩瀚的宇宙,我們只能存有敬畏、謙卑、與盼 望,我會將這分享的渴望,變成我心中永遠的願望。」

  當伊莉出席完聽證會出來,看到帕默,立刻撲上去擁抱他。現在 他們處境是如此的類似,都有篤信的事物,卻永遠無法將它實證說明 清楚。

  當記者問帕默意見,帕默說:「儘管我倆信仰立場不同,但站在 同樣都是追求真理的角度上,我相信伊莉說的是真的。」

  這部電影是在探索科學與信仰的衝突,導演結構嚴謹的交織伊莉 與帕默的幾次重要會晤與談話,甚至當他們分開各自走自己的人生道 路時,繼續用「上帝的大使」和「沙漠裡的老巫婆」,對比他們的信 念。

  當伊莉終於發現外星人時,科學界內立刻跳出爭權奪利的學閥、 宗教界內也出現媚俗信仰、與徹底排他的偏狹信仰基要派;最有意思 的是,這些人要不跟政治權術掛勾、要不跟商業媒體掛勾、要不就是 激烈的恐怖份子,當他們出現後,反倒顯出伊莉和帕默反而立場是最 一致的——都在追求真理。

  最後伊莉終究自蹈進跟帕默一樣的處境,她被崇高偉大震撼,自 覺渺小、謙卑,她走出孤單,也渴望分享。這其實正是一種宗教體驗 ,但她跟帕默一樣,無法實證這種體驗。

  導演透過一切環繞在帕默身邊的「信徒」,環繞伊莉身邊的「科 學家」,以及包圍這一切的政治情境,讓我們看到,唯有真正體認到 偉大浩瀚、自覺渺小、因而謙卑,真理與信仰才會相遇;這是許多科 學家心中有上帝的原因;它也會檢驗出很多「上帝信徒」,其實只是 在「信仰自己」。

  電影原著作者為Carl Sagan,是位太空人、太空科學家,業餘寫 作,曾因太空報導文學而獲得普立茲獎。此書寫了十七年,於1986出 版,而作者在1996年去世,過世時,電影尚未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