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閱讀初探

劉鎮歐

                   

   知名攝影家Laszlo Moholy-Nagy曾說道:二十世紀的文盲是對攝影機同 對筆一樣無知的人。由此可知,現今以攝影科技為主的電影傳媒已在主導,甚至 在形塑今日時代中一切的娛樂、消費、文化、教育、以及價值觀的構建;人們常 誤以為透過影像傳播的經驗就是真實的經驗,把世界安排成我們毋須而去體驗它, 造成情感經驗的窄化與貧脊。

   但是,在面對電影傳媒主導大眾文化走向的時代,教會應擺脫過往「置身 文化之外」與「對抗文化」的心態,應積極採取互動與「交涉」(negotiation) 的態度去面對教會外的其他群體,然後在所處的社會文化基礎上發掘和參與一場 一場的意識形態(而非單是「意識不良」)的角力。「參與」並非是「傳福音」, 而是親身去「讀」「寫」電影文化流行史;這可從三種不同的身份去盡力實踐:

   一. 作為受眾積極參與大眾電影的閱讀,特別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好萊塢電影; 追尋作品中的意義,探索根植於文化深層的「神話」(myth),並加以反省和批判。

   二. 作為評論者應對社會生產、文化創作、以及受眾反應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掌 握,綜合「文化研究」的貢獻,採行多層次的閱讀,剖析文化商品從生產到意識 形態構建的過程,供一般大眾作為閱讀的參考;但是,最好要避免:

  1. 扮演道德教化者的角色,
  2. 採取置身事外旁觀者的態度;反之應是採行「視域融合」 (fusion of horizons)的精神,並對電視文化意識形態進行深度的剖析。

   三. 作為創作者應採取「共棲」(symbosis)的態度,不可自絕於文化;並自所 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擷取靈感,作為創作的資源。作品中的情感應真實流露, 並擺脫「道德教化」和「救贖主情意結」的包袱,活透並寫盡人生的悲苦困頓, 使得基督成為現代人的「人生提問」,進而引導大眾思考基督是否應成為現代人 的「人生答案」(註一)。

   對於大部份作為觀眾的我們而言,如何閱讀電影應是首要之務。然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應先從選擇好的電影閱讀書籍著手。依個人近十年 閱讀經驗的淺見,可依序從「文學式」與「專業式」電影書籍的閱讀開始:

  

一.「文學式」電影閱讀

   現代文學小說家王文興曾在其大作《書和影》中宣稱:「電影就是文學」; 但是,他並未解釋書寫語言和影像語言之間的比附關係,只是以文學家特有的敏 感知覺,深刻剖析電影作品中的人生意涵。同樣的想法和作法亦出現在曾昭旭所 著的《在愛中成長》、《從電影看人生》和《人間世與理想國》,以及馬健君所 著的《天堂樂園——電影.大學.人生》和《親吻-朵微笑》等作品中,這些都 是深具人生思考深度的作品。

   但是,真正將影片當作一部文學作品來「閱讀」,並進入其中的美學境 界,首推詩人文學理論家簡政珍的大作——《電影閱讀美學》。他以文學的眼光 引導讀者觀看電影,對於書寫語言,特別是詩的語言,與影像語言之間的比附關 係做了引人入勝的說明;尤其是〈詩質電影〉、〈電影閱讀美學的建立〉、〈詩 和蒙太奇〉、〈談電影映象的並置〉、〈小說和電影的敘述方法〉等文章是其理 論立基之作,值得再三閱讀與省思。

   然而,此種「文學式」電影閱讀書籍大都是秉持「文以載道」的態度, 發揮「影以載道」的反思精神,深刻闡述電影作品的文學意涵與人生目標;全書 充滿作者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除簡政珍的作品之外,較少或全無述及電影影像 語言的組成分析;可說是欲窺電影語彙全貌讀者的一大遺憾,但卻是引人深入 「閱讀」電影內涵而非娛樂消遣的入門好書。

  

二.「專業式」電影閱讀

   凡是採擷過電影反映人生經驗精華的讀者,欲彌補窺其「電影形式與風 格」堂奧的憾恨,便不可錯過遠流《電影館》的系列叢書;因為它提供各式「觀 看」電影的角度,包括電影之內(如形式、內容),電影之間(如技術、歷史), 電影之外(如市場、政治);其中「專業式」電影閱讀的入門之作便是路易士. 強內提(Louis D. Giannetti)所著的《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

   全書依循寫實主義(realism)和表現主義(formalism)二分法來編排所有的章節; 每一章都將電影工作者在傳遞訊息時各種不同的技巧和語言系統獨立出來,從電 影最狹窄及確定的攝影層面到最抽象需要思維能力的理論層面;尤其最後一章的 〈綜合討論〉,更是全書精華的所在。最後一章解析名垂影史的鉅片《大國民》, 主要便是以該部影片來印証前面十章的要點。個人鄭重建議各位讀者可到書店購 買《大國民》乙卷,「照表操課」數回,相信電影閱讀功力可望大幅提升。

   此外,大衛.波德威(David Bordwell)與克里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合著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Film Art: An Introduction),是 本清楚剖析電影之所以為藝術表現和創作形式特質的佳作。作者明確地將電影界 定為「藝術的形式」,由電影的物理特性、製作型態、媒介特質分析入手,進而 深入淺出地詳述電影的形式要件到整體的風格表現。

   誠如譯者曾偉禎所言:整本 書以一個非常系統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 以鉅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 與非敘事性)與風格系統(攝影、剪接、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 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章篇尾皆要相關主題書籍的評介,更是延伸閱讀的好 材料。

   各位讀者在再三揣摩前述二本力作,奠定紮實的「觀影馬步功夫」之後, 便可臨摩各家各派的武林秘笈,諸如遠流的《電影館》系列叢書、志文的《新潮 文庫》系列叢書,以及千萬不可錯過萬象以導演作品深度分析的《電影眼》系列 叢書;如此一來,便可深入窺探電影影像世界之堂奧。

   就柏克(Kenneth Burke)戲劇理論的觀點而言,人們的行為可視為一連 串的社會戲劇;人們在所生存的舞台上扮演著各式的人生角色,而語言就是用來 回應所面對的情境。若將電影視為一種語藝作品,它是人類將思考、行動符碼化 的結果。電影創作者將所觀察到的社會生活百態、體驗到的人生經歷、以及思考 到的信仰哲理經由攝影機轉化成為電影,呈現出與當代社會息息相關的人生戲劇; 然而電影基於大眾媒介所具有的特色,在經由現代文化工業大量複製之後,業已 無聲地侵入人們社會生活當中,緣起於社會的電影反過來又再度影響社會。

   但是,電影與其它大眾媒介不同的是,它能以富涵故事性的方式呈現它的「符號真實」 (symbolic reality);以揉合畫面和聲音的語言,緩緩訴說人們心中夢境的故事, 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更容易接受它所傳遞的訊息(註二)。因此,觀察當代大眾 影片的主題內涵變遷,可以相當程度地理解當代社會的文化變貌與心靈重塑歷程, 作為我們信仰思考上的反省基點。

註釋:  

  • 翁偉微與黎肖嫻著,《媒介國民》,香港:卓越,1993年,頁108-120。
  • 張玉佩,〈九0年代初期台灣電影的社會文化意涵∼以金馬獎最佳劇 情片為分析對象〉,《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研討會論文集, 頁245~249。

 

Top

[   回議題電影室  ]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ntact us
Copyright©1998-2004 心靈小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