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是由男女兩性所組成;然而在浩瀚的歷史文獻中,女性的榮光總是 被男性的陰影所遮蓋。女人的孤寂與忿滿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日益蔓延,儼然 成為一片熊熊的火焰;消解父權文化、尋求女性自主的發展空間已成今日世界不 可漠視的社會現象。 電影和其他的藝術一樣,不能自外於創作者身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創 作者一方面接受外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又以個人內在成長與反省的經歷, 在作品裡反應與詮釋社會人事的變遷,成為人類珍貴的集體影像記憶。八十年代 的台灣新電影有意識地建立嚴肅的電影文化,是具有高度自覺與反省的藝術創作 ,忠實地 記錄歷史並反應時代變遷。 新電影中的女性對於女性在社會變遷中地位與角色的探討,便是新電影熱衷 的題材,特別是楊德昌電影中對女性自覺意識的關注。焦雄屏曾在<台灣新電影 >一書中有詳盡的闡述: ...台灣面臨物質及價值觀的遽變,傳統大家庭制度的崩潰,小家庭林立 ,父權獨佔體系亦隨之瓦解,女性大量走入社會。由此女性正面臨角色抉擇的徬 徨,台灣電影此時大量引用文學小說的女性形象,嘗試為過去女性角色的壓抑及 受苦下註腳(如<玉卿嫂>、<殺夫>、<小畢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結婚>、 <童年往事>、< 桂花巷>),並反映出女性在社會變化下尋找新身份的努力(如 <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油麻菜籽>、<我這樣過了一生>)(註1)。 台灣新電影除了在題材上著重反映時代風貌之外,並在電影語言的開發,蔚 藍成為一種新氣象,嘗試尋找一套更能貼切表達創作內容的新語彙。影評人齊隆 壬曾說道: ...『新電影』之前的傳統電影係建立在(一)明星制度(二)事的衝突 性與封閉性(三)觀眾觀賞的認同性等三方面,並在新藝綜合體(Cinema Scope) 上產生一套對應的特寫、伸縮鏡頭(Zoom In, Zoom Out)、搖拍(Pan)、慢鏡頭 、剪接等電影語碼(Code)。..·而『新電影』卻在寫實意念運作下,用(一) 非職業(或小牌)演員(二)敘事的客觀突性與開放性(三)觀眾觀賞距離認同 ,而提出一套完全不同的電影語碼:中、遠景、普通鏡頭、客觀鏡頭、長鏡頭來 與傳統電影對應(註2)。 例如,在1982年新電影肇始之作 ─< 光陰的故事 >─ 第三段楊德昌所導的 <指望>,影片一開始即從住宅圍牆外高處,向右影機橫移,其緩慢的移動彷彿帶 出六○年代的韻味,直到前門部分女主角小芬出現,影機移下,同時小芬推門出 ,再從右邊出鏡,影機停留在六○年代典型的台式平房院落門外,才慢慢淡出( Fan Out)。這簡潔的一個橫移到下降鏡頭,在鋼琴樂聲伴奏下舒緩地帶出故事 所關注的核心:時代及小女孩;片尾的淡出也定位了全片簡潔的『淡出』標點風 格。『淡出』的手法把淡淡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情緻,相當有效地醞釀出六0年代 的舒緩時代感,並將少女單純的夢想世界和封閉的特質,也都表露無遺(註3)。 關注女性地位與角色變遷,是新電影運動的特色。但是,如何展現正面或正 確的女性形象,確是東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研究者關切與爭論不休的課題。莊士敦 (Claire Johnston)和莫薇(Laura Mulvey)認為電影有沒有真正地反映現實 的這類辯証並不重要,電影只是展現了一些『有關於』現實的概念;因此,她們 視銀幕上的女性形象為一個符號,想研究女性在父權思想的語言體系內所代表的 意義。 所以,她們探討的範圍不限於女性角色與整部電影的內在關係,還需要了 解外在的環境,如敘事結構的進行、場面的調度、鏡頭的擺設、燈光的位置等。 這種相互參照電影內容與形式的研究方法,已成為討論女性形象的重要觀念。本 文嚐試就新電影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所描繪的女性形象,提出個人粗淺的看法, 以收拋磚引玉之效。 新電影對於女性問題的熱中,可說是出於素材的興趣。楊德昌曾在一次的訪 問中說道: 社會上有什麼變化,對於女人來講比較容易感覺到,男人就覺得和以前差不 多。尤其我們社會從小是男孩子和男孩子一起長大、女孩子和女孩子一起長大; 男人和男人有一份哥兒們、兄弟間的感情,不是一種用一個女人的感情可以替換 的。從小有些形象男人得去保,不太容易戳破;女人就不同了,現在社會變化所 引起的反應在女人身上比較明顯,....並非對女人有特別的研究,而是從她們的 角度較容易看到社會的變遷(註4)。 因此,女性角色在社會變遷中的改變,才是新電影的關注的重點。雖然,其 中並沒有任何進步的女性觀點;但是,台灣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已由<梁山伯與祝 英台>時以女扮男裝來替換壓抑的心理,到『二秦二林』時期投射一個不食人間 煙火,強調美麗與愛情的認同形象,到新電影闡揚受苦女性的美或醜,電影中的 女性面貌已由一個較為虛擬的形象,到以寫實精神呈現較為接近現實的女性,臺 灣新電影對女性角色有了新的看法(註5)。 新電影的美學表現處理上並沒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大都強調寫實美學,其 深焦構圖、長拍、定鏡一直為擁護者所津津樂道。接下來想就幾部電影片段的表 現手法來探討其中的女性議題:
< 童年往事 >──姊姊出嫁前聆聽母親婚姻經驗的道白
< 指望 >──小芬第一次月事的來臨
< 我這樣過了一生 >──桂美與老何相處
< 油麻菜籽 >──秀琴的出現
< 青梅竹馬 >──阿真與阿隆的相處
< 恐怖份子 >──混血女孩淑安與她的母親
< 殺夫 >──音樂處理
< 海灘的一天 >──佳莉與青青
八O年代台灣新電影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在揭示女性在父權社會中所受到的 壓抑痛苦與成長掙扎,而這種受苦正指出特定階段的心態變遷;從歷史的角度來 看,會隨時代而演變。這種受苦女性的美,並不是裝飾美,也不是商品美,而是 一種受難的美,在忍受生活和周遭環境的痛苦中,顯露出對抗的姿勢,重新展示 女性內在尊嚴的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