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者:阿奇理斯

   昨晚看了這一部片子,凌波演的那一個版本。關於這部偉大的愛情電影,感人的部份以及愛情的堅貞,不需贅述,提供一些其他的意見:基本上觀看這部片的心思就很有意思。它已經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觀賞的時候,也大略知道結局劇情;從片始祝英台遇上了梁山伯,觀眾就開始屏神以待他們感情的發展--而這發展的過程也是重要的,它必須說服他們的感情真的非常好。可是,觀眾們都知道有一男是女兒身,而另一個 男的並不知道;如果他們的感情發展止於朋友,最後女的洩露身分,卻順遂轉換為愛情,怪哉。你會因為一個不錯的同性朋友突然變成異性而愛上他?很難說。因此,他們的感情一定要好,而且還要好的可以跟將來的愛情連結。
   但同性間的感情為何如此模糊?友情一開始不能理所當然變成愛情,難道只是因為性別不對?
   祝英台臨走前,要梁山伯來提親,故意說他有一個妹妹,跟他一模一樣。梁山伯聽了,笑笑沒表示什麼,也沒積極。但是後來師母一點醒,終於恍然大悟匆忙跑去提親,該時又急的像什麼似的。這樣的情形驗證梁山伯愛的就是祝英台這個人及其靈魂,就算他有一個妹妹跟他長的一模一樣,他也不會因此就衝去提親。而這也合理,愛一個人當是整個人愛,不會有人長的一樣就一樣愛。然而,梁山伯在尚未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的時候,有的又是什麼感覺?
   片中其實對同性戀有相當的暗喻。同性戀是沒有結果的,即使試圖以結婚這樣的社會化程序,終究也得不到認可;因為月下老人簿上偏無此一筆。劇情安排兩人送行途中經過神廟會見月下老人像,有其用意。
   另外一點,當梁山伯得知他為女兒身,頓時如釋重負,暗喻同性戀在受到社會壓迫時轉換的錯誤心態:即對方是異性就好了。但是,感情的發展始於同性時期,而他愛上的該是男裝的祝英台,卻面臨無法面對的窘境:因為社會壓力不得釋放,不可能作出曝光的選擇。因此,唯一合理化的藉口就是對方變成異性,同時藉由結婚社會化。祝英台的角色不但是梁山伯同性戀的對象,也是自身慾望的反射。
   如果說同性戀是反社會的,那麼祝英台的行為充滿了反社會氣息:不願父母配婚、求知慾望強烈、在書堂中對於女人是禍水的言論起而痛擊,行為完全不合乎當下社會對女性一般的標準及要求。因此,故事裡頭弱勢的女權結合了弱勢的同性戀,從祝英台這個角色開展;她代表的不只是女權的伸張,也是梁山伯潛在欲掙脫社會對同性戀枷鎖的投射。
   可惜,女權與同性戀結合對抗父權體系,終究失敗。同時,父權體系的自相傾扎,同性戀失去爭取的權力,於是希望對方變成女性;女權仍是 最弱且是情非得以的選擇。
   情慾流動其實顯明。草亭相遇互相使眼神,梁山伯一見動心,馬上提議結交為兄弟,如此突兀,爾後兩人更是名正言順形影不離,以男性的義氣遮蓋情愫。然祝英台還是男身的時候,畢竟不能太過流露不同於友誼的感情,卻又須為將來的愛情鋪路,因此幾段鏡頭梁山伯的個性是相衝突的:例如梁山伯下課到處找祝英台,聽到她生病時焦急的模樣反應,找他一起洗澡;幾個小動作可知這段感情裡他是細心、用心的,不是一個豪邁大男生所做的出來。然而在十八相送的時候,梁山伯卻異常瀟灑灑脫甚至豪邁,面對祝英台的暗示竟然如此粗心,顯然與其前所表現的個性有所不容。這應是劇情為平衡友情與愛情的選擇?同時,梁山伯如果是個鐵錚錚的男子漢,為何不由男生擔綱演出?卻找來了凌波?因此戲裡頭凌波仍有一些陰性的演出,不可能完全的陽剛,而如此的安排卻讓演出的結果達到相當好的效果,使梁山伯剛中帶柔,也緩和了同性戀與異性戀的迷思與爭議。
   比起吳奇隆徐克的版本,徐克處理的是另一種方式。他直接在片裡頭點名了同性戀的存在,同時也直接點出梁山伯對於自身情慾的懷疑。不過同樣的是,當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兒身以後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可以不必在去懷疑他或者祝英台是不是同性戀。而梁山伯找的是男演員擔綱,直接強化了梁山伯的屬性,同時也免掉了所有的猩猩作態,看起來很自然舒服。如此,不管說明的是不是同性戀還是友情,都相當有說服力。吳奇隆完全的陽剛演出,也讓人激賞。
   不過,我不認同徐克把祝英台定義為書香世家卻不識書,祝老爸因此而逼她去念書;這樣一來祝英台原先代表的角色意義開始模糊,而同性戀與女權的投射就不清楚了。
                    個人新聞台:阿奇理斯的雜言

Top

[   回議題電影室  ]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ntact us
Copyright©1998-2004 心靈小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