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孩子更重要的擁抱

        ——失去的擁抱

作者:陳韻琳

 

  「有什麼戰爭這麼偉大,可以讓父親拋棄自己的家庭,妻子與孩子?」

∼∼電影《失去的擁抱》


  看多了以猶太族群為主題的電影,有時會深感沈重,沈重於那種受難意識好像永遠無法擺脫、種族衝突對立好像永遠有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提醒觀眾一次。

  2004獲得柏林評審團大獎的《失去的擁抱》(Lost Embrace),導演Daniel Burman倒是開個玩笑似的,以尋找族群國籍認同的猶太滄桑史開始,卻以全世界共通的主題——親情作結。


  電影一開始,我們就被帶入男主角阿里爾置身的商業街,這街也是移民街,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想盡辦法在窮困的阿根廷落地生根。阿里爾一家乃猶太人,外婆更是受創最重的波蘭籍猶太人,當外婆努力的想忘懷當年受迫害、死裡逃生的惡夢,阿里爾卻爭取入波蘭籍成為歐洲人的機會。因此這是一個在充斥移民的生活圈中、渴望尋找族群認同的主題。

  阿里爾的父親在他生下來第八天,按傳統猶太宗教儀式,幫他行了割禮,但父親隨即去參加以色列的愛國聖戰了,於是阿里爾從出生到成長,明明是個移民,卻又充滿了猶太宗教傳統與歷史責任,明明常聽到其他猶太人、包括母親與兄長跟他說父親的故事,卻又從沒有經驗過父愛。當阿里爾問母親和兄長,父親戰後為何不回來,他們都回答:「因為戰爭會改變一個人。」

  阿里爾成年以後,終於想掙脫對他而言是空洞、徒然傷害著他的以色列,改入波蘭籍做歐洲人,這是對猶太族群宗教傳統與歷史感的背叛。而這個背叛,歸根就底源自父親的離開帶給他的傷痕。

  「有什麼戰爭這麼偉大,可以讓父親拋棄自己的家庭,妻子與孩子?」他問母親,也問兄長。源自他自己個人的愛情無法長久的經驗,他猜得出來,父親會上戰場,只是因為對婚姻厭倦了。

  因此電影主題看似描述戰後出生的猶太人,透過對族群與歷史的背叛,嘗試尋找到自我認同,但最終是在處理世界共通的人性問題——一個失去父愛的兒子,該怎麼成長?

  電影最終還幽觀眾一默,讓觀眾猜想不到的,原來父親的離開,並不是因為他厭倦婚姻,而是母親厭倦了,母親有了一次偷情經驗,父親不知該怎樣面對、自處,於是逃進戰場,而後戰爭真的徹底改變了他,使他永無法再回到這個家庭中。

  父親聽說了阿里爾想入波蘭籍,知道問題歸咎於己,於是千里迢迢回到阿根廷,決定彌補阿里爾失去的父愛,當然,阿里爾想入波蘭籍的奇想就此放棄。

  父親戰爭中失去右臂是個隱喻,隱喻阿里爾失去的擁抱;阿里爾再三迴避回來的父親、卻發現父親非常堅持的尋找他並要與他同行,導致阿里爾快速奔逃逃離父親,這奔逃的特寫鏡頭,也是個隱喻,隱喻他想放棄以色列入籍波蘭,其實是在逃離創傷,因此電影結尾,父親原本在阿里爾的左邊與他同行,卻故意繞到右邊,好用自己僅剩的左臂跟阿里爾擁抱,這一幕就顯得十分感人。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其實是電影結尾後的猶太民謠,它相應外婆終能走出讓她懼怕的回憶,開懷唱歌。受難創傷的歷史陰影不該永遠這麼沈重的背負,走出創痛,熱愛生命,開展未來,更是難得可貴。因此民謠唱完後,歌手問觀眾:「你喜歡嗎?」電影才真正結束。
 

Top

[   回議題電影室  ]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ntact us
Copyright©1998-2004 心靈小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