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
之觀後感 |
前言
歸鄉是俄國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得到威尼斯金獅獎的作品的處女作。電影內容是說一對從小就沒見過父親的兄弟(只看過相片)在有一天回家後,由母親口中得知父親回來了。整部作品安德烈薩金塞夫運用了一個類似公路成長電影的形式,詮釋這個突然其來父親返家帶著兩個兒子前往不知目的地為何的旅程,導演雖然用看似平穩簡潔、平鋪直敘的方式去闡述父子間的關係,卻帶出的關係和情緒遠超過我們想像中來的複雜。
感想
先從標題歸鄉(The
Return)談起,我首先想到的是迷漫在西方文學裡的回歸與返鄉情節。西方人的文化中一直有對於「家」的矛盾心結。從希臘史詩荷馬的"尤里西斯"中可以看出,家不一定是會張開雙臂迎接返鄉戰士的溫暖所在。相反地,卻很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亡命陷阱。例如悲劇中的阿卡曼儂王與必須剷除盤據在周圍敵人才得以返鄉的尤里西斯。
其次,歸鄉(The
Return)更可以解釋為某種事物的回歸。從宗教式的彌塞亞的降臨,到人之經歷一番奮鬥掙扎死亡後,回歸於大地等等。。。這類的失落。流浪。體悟真理。回到體制內成為領袖的一種對於世俗的離棄與重返,是西方人血液裡的天性。
電影一開始就點出了重點,兄弟與朋友們在跳水,鏡頭的角度,就像在捕捉人回歸母親的羊水一般,從下往上拍攝一個一個地跳入水中。但是主題究竟是在說什麼?是誰回歸了?這一點要從電影的型式與內涵來思考才能了解,否則很可能只是將其當成一部普通的公路電影,或者親子電影來看。
首先:導演以一周七日來區分段落,而一周七日的起源大家都知道是基於宗教的理由,上帝造人用了六天,剩一天休息。
其次:在宗教中稱呼上帝,可稱為我主,或我父,慈愛的天父...
再來:由內容看,影片中爭論圍繞著主題一信與不信,真或假。
相信聰明的影迷已經猜到這部電影的主題了,沒錯,回歸指涉的正是「上帝」的回歸。
可能還有人會問,上帝有離開嗎?不然幹麻回歸?
這要從西方文化談起,簡單的說西方人在科學興起後理性主義,實證主義等等...現代我們信之不移的現代文明,從十八世紀起一步步的摧毀了宗教的基礎,以一種新興科學觀替代了宗教的傳統,到了十九世紀末,哲學家尼采不是在一本「愉悅的科學」書中講了一個狂人在街上說:上帝已經死了,是你我一起殺了他。
不管對尼采的評價如何,至少現代人也的確是「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以一種消費性的文明取代宗教。(p.s.有時宗教也變成了消費的對象)
這樣的時代其實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早已是無神,原因是什麼?
以導演來說:至少有兩個,一個是弟弟代表的懷疑論者。經上所說的:不信的就算看到了還是不信。伊凡是一種哲學上理性論者,正如西方許多思想家一般,想了
一輩子還是無法確知眼前的花朵是否是真實(這一點有讀過哲學的人應能體會)。所以就算媽媽告訴他:這就是你的爸爸他還是不相信。看到了照片他也不信。他只相信自己所想的。問題是:他所想的受限於邏輯,理性的表像中。在劇中他不斷的假設。推論。想來想去只得到了一個不確定的答案。到後來只能對自己說:因為他對我不好,他不需要我?所以他根本不是我的父親。深入一點說,除此之外,伊凡還代表某種勢力:敢於叛神卻無能於信仰。有點像是浮士德裡的梅菲斯特。敢於質疑上帝,卻無法反省自己。
另一 個哥哥則是盲從者,迷信者,是俄羅斯式的愚者(RUSSIAN
FOOL),當別人說你弟弟是膽小鬼時,他也跟著說:他是膽小鬼。他也毫不質疑一個父親在離家多年後突然的出現。只是一昧的服從於強大的勢力。這很像某些獨裁政權下的盲動群眾,缺乏自我的意志與靈魂,天真的相信眼前的這位強人就是彌塞亞的化身。就是國家民族的救星等等。。。殊不知解救必須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除此,哥哥代表的是這時代的被動者,是多數人的化身。
這兩種人都無能接近真理,無法迎接上帝的歸來,甚至導演更讓父親意外的被兩人害死。劇末有一幕當父親死後,哥哥默默的收屍,弟弟卻若有體悟的喊著:爸爸,爸爸...只是一切都以來不及,屍體隨著小舟「回歸」於大海。
結語
這部電影所帶出值得思索的問題很多如。離家十二年的父親為何要回家?為什麼剛好是十二年這個數字?父親出最後任務到小島上挖出的秘密盒子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伊凡為何會有懼高症?對小偷的態度?為何選擇海作為回歸的對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