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目:布拉姆斯/小、大提琴複協奏曲
演奏:富蘭奇斯卡第,小提琴
傅尼葉,大提琴
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
布拉姆斯多數的作品裡,總是潛藏著最多樣的表情;他這種風格使任何演奏家無法不正視一種陷阱:如果演奏布拉姆斯的曲子只根據演奏家個人風味來表現少數的情感層面,那麼必然會造成整首樂曲只有單調的色彩。以布拉姆斯的小、大提琴複協奏曲而言,這首音樂可說是他邁向後期音樂心靈前的一回顧;曲中小、大提琴的完美和諧有無比的深刻,但時時冒出的美麗旋律和情感飛揚又彷彿特意觀照年少風釆。演奏這樣奇特的樂念最怕兩隻獨奏樂器的平衡不良;,在許多以名小提琴家帶頭的版本裡,我們往往只聽到一種表情被小提琴主導,甚至會覺得大提琴是多餘的,或許正是這首曲子容易被誤解的主因。
在這張以華爾特為號召的CD中,小提琴是一代大師富蘭奇斯卡第,大提琴則一樣是超級大師級的傅尼葉;這些大師們都有極強烈的個人特色:大提琴詠嘆調式的序奏裡,我們可聽出中年的傅尼葉仍有深刻追求每個音符意義的傾向,速度的起伏和節奏的強烈多變在在傳達深邃的情感。小提琴一出現,你立刻能強烈感受富蘭奇斯卡第極為明媚動人的音色,他似乎特別喜歡在抒情樂段極度渲染這種音色,再讓旋律線以最圓滑柔美的方式連接;如此充分發揮了布拉姆斯作品裡抒情樂段的情感。然後在一大段管絃樂團的合奏裡,我們特別感受到華爾特強調了樂曲中的節奏性和偏向開朗的曲風,每一個休止符在他手下都有獨特的意義;而各個聲部更有完美的互補,我們不要忽略布拉姆斯在這曲子裡常在平滑的主旋律下,加上急速反覆的顫音和聲,形成特殊的風格;這風格被華爾特發揮地淋漓盡致。
三位大師各自有三種風釆,三種風釆卻互補成一絕妙的精品;在第一樂章中,我們特別注意小提琴和大提琴平行發展旋律的樂段:柔媚的高音和渾厚的低音,難道正觸及了布拉姆斯心中兩種情感的交戰?而特別有活動力的樂團總奏,總會令人覺得是情感交戰外的一種宣言;因此,你可以依循這樣的理路,發現這種版本在「獨奏樂器對位」和「樂團齊奏」間有最大的對比和抗衡;於是,布拉姆斯在這樂章中加上多種不同風味的旋律之意圖,被這三位大師最充分的表現。
如果只有淋漓盡致的對比,仍不足以稱為完美的詮釋;尤其偉大的表現,在三位大師完全捐除己見地融合;最明顯的例子,你可以發現在第二主題的吟詠時,首先以傅尼葉的男性化、標準的布拉姆斯個人風範展現,然後富蘭奇斯卡第加入使女性化的柔情初現,在此他們兩人的特色有儘情的發揮;隨後要進入樂團齊奏前,他們立刻變成華爾特的樂器,完全依循華爾特在總奏時要求的節奏感和明朗風味,而完美無缺地啣接了底下出現的樂團齊奏。同樣在再現部時以富蘭奇斯卡第起始的第二主題極盡柔媚之能事,傅尼葉的伴奏一時彷彿也被感染了;隨後在大提琴企圖拾回男性化的布拉姆斯時,再度把兩隻樂器表情一變,而引出華爾特迷人的樂念。兩位獨奏者無私地配合指揮,指揮也在伴奏時有適切的回應,使這版本成為無人超越的典範。
第二樂章主旋律在這兩種不同表情的樂器間有特出的效果,但富蘭奇斯卡第的個人風格仍在隨後的獨奏樂段充分發揮;反觀傅尼葉扮演的似乎是固執的男性布拉姆斯色彩,確實,仔細研究大提琴負責的旋律,這樂章給予大提琴較多厚重樂句的事實可說明這版本非常符合音樂家的創作意圖。
第三樂章中富蘭奇斯卡第把明媚的音色略為收斂,他與傅尼葉在這樂章特別去強調兩隻樂器的對比和結合;與第一樂章相似的是,本樂章一樣在歌詠式的第二主題表現出最完美的典範:大提琴以厚實而明顯的節奏呈現,小提琴一接下這主旋律時,我們立刻聽到轉任對位聲部的大提琴仍固執地對抗小提琴的主導;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樂章對位聲部和主旋律間的對抗是有史以來最佳的表現,如此使樂曲風格更有深刻豐富的內容,布拉姆斯作品裡埋藏的種種情感皆一一發掘。
我們無法不承認站在樂曲整體考量的立場,富蘭奇斯卡第、傅尼葉和華爾特建立的典範無可倫匹;如果你覺得有更好的版本,請你注意是否因為你特別喜歡其中的某一位大師,而忽略其他樂器的對等地位?如果你執意要去偏好那種版本,也請你注意會不會因此覺得某隻樂器「多此一舉」而傷害了對這一偉大樂曲的熱愛?甚至對那張引起搶購風潮的歐伊史特拉夫、羅斯托波維奇與塞爾的版本而言,他們呈現出的多種樂思是否比本版本少了許多,而唯獨強調在厚重情緒?或許我們在喜歡一個版本之外,更要留意「此版本是否能讓我們對該樂曲更加了解」的問題。
回〔布拉姆斯〕 回〔音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