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麗特之死
 
陳韻琳


[音樂]:古諾《浮士德》

  關於馬格麗特之死,古諾是處理的最細膩、最感人也最精彩的。

  瓦爾普吉斯之夜對浮士德與馬格麗特的悲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浮士德為了逃避決鬥刺死馬格麗特的哥哥,(在當時,決鬥造成死亡是不需負刑責的。)決定跟梅菲斯特去參與瓦爾普吉斯之夜,這使浮士德與馬格麗特分開多時,因此,浮士德不知道馬格麗特的母親隨後也過世,而後馬格麗特產下嬰孩,又驚慌失措殺死嬰孩。梅菲斯特刻意隱瞞了這件事,所以等浮士德終於知道這消息,馬格麗特已經入獄了。




  我說古諾的音樂充滿神聖感,莫過於他處理馬格麗特之死這段。

  當浮士德趕去探監時,馬格麗特已經精神錯亂處於跟現實徹底脫節的狀態,她看不到浮士德,只能辨識出他的聲音,儘管如此,她卻立刻感覺得出梅菲斯特的存在:「The devil, the devil! Can you see him, there, in the dark.」

  馬格麗特辨識出浮士德的聲音,她立刻回憶起初識浮士德,第一次碰面時浮士德跟她的對話,儘管那段對話,是浮士德尚不知馬格麗特的單純清心時,當街引逗她,而馬格麗特也立刻拒絕了那刻意的引逗,誰知道,現在因著愛情,馬格麗特連回憶起那段對話,都是甜美無比的。

  古諾處理的這段人聲與旋律的配應,處理的讓我聽了都心碎了。他以輕柔的圓舞曲旋律與人聲單音反覆,構成一種味道很特別的和聲 。這輕柔的圓舞曲旋律,曾出現於Act two最後,浮士德和馬格麗特第一次相遇的市集街道上,那時管弦樂與合唱對應的十分熱鬧,正像人聲雜踏的市集街道,而現在,轉變成輕柔的背景音樂,給人一種遙遠回憶的感覺,然後,馬格麗特唱著回憶與對話,用的是單音反覆,但因為背景音樂是圓舞曲,所以一點都不顯單調,反而給人一種精神恍惚脫離現實的脫序感,單音反覆到回憶起浮士德跟馬格麗特說的第一句話,開始轉變成抒情旋律,它正是浮士德那時引逗馬格麗特的旋律。這樣的處理,完全呈現了馬格麗特直到死前,都對這段愛情無怨無悔。




  還有一段音樂我也很喜歡,就是浮士德企圖喚醒在恍惚失神狀態的馬格麗特,要她跟他逃亡,儘管馬格麗特一直呈現著脫序遠離現實、無法辨識浮士德的狀態,可是在聽到要逃亡,她卻突然清醒一般的,毅然決然赴死。在這一段,女高音的旋律一變成為積極的進行曲式:「Dear God , protect me!Dear God, I beseech you! Pure and radiant angels, Carry my soul up to heaven! God of justice, I give myself up to you! God of Mercy, I am yours,forgive!」然後這段的反覆,變成跟浮士德、梅菲斯特的三重唱,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唱的內容是:「逃亡吧,跟我走!」這三重唱更把馬格麗特赴死的決心呈現出來。

  當馬格麗特受死刑時,梅菲斯特大叫:「Judged!」有雙重含意,是馬格麗特的實質審判,更意味馬格麗特毅然赴死,對比出三條人命浮士德絕對有責任的精神心靈審判。




  當然,古諾這齣「浮士德」歌劇,最後是神聖的宗教合唱〈Christ has risen again!〉。因為馬格麗特願意承受罪罰,並交託她的靈魂,她的靈魂終能被復活的基督接引升天。

  古諾用音樂處理的馬格麗特結局,是非常忠實於原著的。

  浮士德跟梅菲斯特打賭的重點有二:

  其一是:「如果我遊手好閒、虛度時光....如果你能用享樂把我哄弄....」
  其二是:「如果我對某個瞬間說,逗留一下吧,你是這樣美....。」這意味浮士德不相信人間有任何經歷,是可以讓心靈徹底滿足因而停止追求。

  面對跟馬格麗特的愛情,浮士德的精神心靈都沒有墮落沈淪成為只剩下感官的欲求,當他知道馬格利特下監,他竭力營救,因為他一點都不想拋棄馬格利特,讓她單獨面對刑責。是馬格利特為了自我罪譴,不肯接受營救。

  而這愛情的悲劇,也不可能讓浮士德有沈浸在愛情中就是人間之至美、不再有其他渴望的感受。

  在原著中,甚至已經隱含了浮士德跟馬格麗特的愛情不可能長久圓滿。

  歌德透過馬格利特跟浮士德討論信仰那一段,說明了儘管馬格利特真的單純到願意為愛情獻身,但她正因著這種單純,跟浮士德之間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以浮士德追求真善美永不停止的慾望,他一定會從小我走向大我(這正是《浮士德》第二部的主題),因此即使浮士德娶了馬格利特,他遲早會疏遠馬格利特,愛情也會因為心靈遙隔落差太大而失去感動。因此浮士德和馬格利特之間注定是悲劇以終的。

  愛情可能是真善美的影像,但終究不是實體,浮士德不可能在其中駐足太久,也不可能在其中得到滿足。浮士德與馬格利特,說明了一個擁有高貴心靈,追求真善美永不停止的人,是不可能讓他身邊單純的女人幸福的,除非這女人也和浮士德一樣,她的單純,是經過歷練、仍嚮往精神心靈更高層次的反璞歸真。

  浮士德時代的社會對女性是徹底不公平的,但從馬格利特的角度,她認為自己是死得其所。她為愛情獻身無怨無悔,她的良知讓她知道自己得為母親、兄弟、嬰孩之死付上罪責,她願意接受絞行,儘管梅非斯特帶浮士德去她那裡,想帶她逃離,但她一點都不想逃亡,她願意補贖她所犯的一切罪,對浮士德,也無任何苛責之意。從這樣一個單純的角度來說,馬格利特是善的,因此她結束此生、付上罪惡需承受的代價後,她靈魂被上帝接去了。




  以浮士德的愛情作為戰場,梅非斯特不僅沒有贏,還輸的很慘。

  面對著浮士德與馬格利特的愛情,梅非斯特發現他沒有影響他們、使他們沈淪腐敗。馬格利特以一片對愛情忠貞、無怨無悔的心甘願受絞行,對死一無所懼;浮士德儘管跟馬格利特發生性關係,但他對馬格利特的愛情是徹底的反璞歸真、而非只有感官的,置身愛情、與結束愛情後,浮士德還是一直不停的追求真善美,梅非斯特期望發生的純感官肉欲、純粗陋鄙俗、純幽暗陰險,都沒有發生。這場愛情,使男女雙方的精神心靈都更加的被煉淨。

  這場愛情,梅非斯特完完全全遭逢到了「欲惡反成善」的結局。

  梅菲斯特在《浮士德》第一部的愛情中儘管賭輸了,不表示浮士德沒有罪,因此浮士德之死的安排,就成為音樂家斟酌原著,百般思考的重要關鍵了。



回【主題音樂】 回【文學天地】 回本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