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古典音樂的文化隨想 蘇友瑞


  先前我談論如何欣賞音樂的線條與色彩,並提出『音、樂分立』觀點,基本上是把音樂當成一種『抽象物』:直接透過『以線條為基礎』的故事或『以色彩為基礎』的故事,來欣賞傳古典音樂或『現代的古典音樂』。
  但是前陣子心靈小憩網站舉辦『現代古典音樂講座』並且邀請專業作曲家林芳宜網友(martius)進行分享,她卻使用『訴諸具體感受』的方法來談現代古典音樂。martius先用自己的作品來挑戰大家的『直接聽感』,再談武滿徹、再談溫德青。我本來以為會分析他們的抽象型式,結果 martius都在談直接聽感.....當然,訴諸直接聽感是很好的音樂欣賞方式,當天的網友會也極為成功,但是卻讓我隨想到一些文化問題。



回應現代心靈的現代音樂

  誠如 martius 所說的、而我願意使用更認同的口氣來重說一遍:這些現代古典音樂是針對『努力面對現代世界』的人而寫的,對現代世界充滿感覺(可能是關懷、可能是焦慮、可能是希望......)的音樂家,透過音樂心靈喚起的是根植現代心靈的普遍感受。例如溫德青表現書法的現代樂,大概只有處在現代化社會中面對書法藝術與現代化社會的緊張關係,才會寫出那麼讓人覺得『揮灑書法是何等驕狂又喜悅』的音樂來。

  所以,只有努力面對現代世界的人,上述欣賞現代音樂的方法才最容易深入他們的靈魂。

  相對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絕大多數,其實是為了逃避現代世界而躲進象牙塔的。越是真誠的古典音樂愛好者,說不定越是徹底地逃避現實世界而來的心靈。所以,他們期待在古典音樂中,透過否定現代世界而回歸和諧的抽象音樂型式,從而找回心靈休憩之所。

  在這種情況下,我猜測,這種古典樂迷,會因為現代音樂乎呼應了現代心靈,反而更害怕現代音樂!因為那本來就是他們所要逃避的世界。



逃避現代心靈的『修行觀』

  我以前還不是基督徒時,古典音樂是我心靈中的最深刻的歸宿,是完全與宗教同級的生命撫慰;在那個時候,martius 如果跟我談現代音樂,保證吵架......。當然現在我成為基督徒後,古典音樂不再是心靈的永恒歸宿,轉而變成欣賞上帝創造之美的重要媒介。如此一來,關懷著現代心靈的現代音樂,我就可以欣賞並得到感動了。(而我沒有寫出很多現代音樂心得分享,純粹是我喜歡把同一首音樂重覆聽個幾『十、百』遍才敢寫心得;所以要等我再多活久一點,才可能會輪到寫現代音樂......)

  我常常說我們東方社會是一種『修行觀』的文化,凡事都要講究『最高的境界』。在這種價值觀主導下,古典樂迷絕大多數為了求得最高的境界,一定會走向抽象型式的完美與平衡;因為一但『具體』就落了下乘了。於是,若因缺乏信仰而走向音樂替代心靈撫慰之路,那就容易對現代音樂充滿『宗教上的排他性』。更下乘者,會因為自我標榜『看開一切』的最高境界,偽稱自己能開放地接受現代音樂,其實正如我在『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一文中所暴露的虛偽現象。



是否能有入世的盼望?

  在這樣的文化系統底下,要保有一種走入現代世界、接觸現代心靈的『入世觀』,會相當困難!這些現代音樂不只挑戰了固有的美學觀點,更產生根深地固的價值觀衝突:習於『修行觀』的社會不容易對現代世界與現代心靈產生真誠的關懷與入世意圖,逃避現代心靈的人是否能理解現代音樂的欣賞?

  辛苦的 martius網友曾帶著我們欣賞陳必先女士對荀白克的熱愛,她們兩人發亮的眼眸說服了一堆熱切關懷周遭人心的心靈小憩網友;在這種注視著現代心靈的現代音樂之下,每個人又將會如何自處呢?



回【主題音樂】 回【音樂社會文化省思】 回【趨勢文化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