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版位問題的一元化現象 蘇友瑞


  在我的舊文章:『古典音樂唱片市場的歷史演變論』中提到:
  『.......再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初,走向了『微利時代』。因為再也不可能靠新發行唱片獲利了,當然只能靠再版的大師級唱片獲利。這種再版唱片如何獲利?非常簡單,一張CD唱片本身的材質,價格可以相差超過五十倍,當然這種差別的就是音響效果的明顯差異。而從使用的『訊源』到製作成唱片的過程,也相差過超過百倍。種種省錢方法的運作之下,即使是把再版的大師全集賣得便宜五成,仍然可以獲得鉅額利益。因此造成音響界開始發現『第一版CD唱片』居然比『新出版CD唱片』好聽,CD也像LP一樣講究版位的現象開始產生並流行。』

  這裡牽涉到的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唱片的硬體版位成為『收藏家』的收藏對象,並演變成商業價格飛漲。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走向,好壞且先不論;然而從中看到很令人警剔的文化缺陷問題,卻可以好好談論一下。



唱片版位的直接聽感:

  LP(黑膠唱片)與CD都有第一版(首度發行)的唱片音質普遍較佳、高價版勝過低價版過現象,只是凡事當然都有例外;所以我傾向體而直接地比較,耳聽為憑。例如,EMI FRANCE 錄音的卡拉絲在巴黎之《卡門》,西德版 CD 全面大勝荷蘭版。EMI FRANCE的馬替農與 ORTF 之聖桑交響曲全集,荷蘭版小贏目前販售的紅與黑雙片裝CD。EMI FRANCE的契可里尼與巴黎交響樂團之聖桑鋼琴協奏曲全集,卻是紙盒大全集版小勝荷蘭版。DG的大花版與EMI的GROC版是極爛的轉錄,但國內LP版位專業實力居首位的愛樂唱片大花陳先生卻以他的音響系統向我證明出,美國製的GROC版聽感極佳。

  總之,這種『版位問題』當然不是黑白分明的法律原則,必須訴諸愛樂者最直接的聽感。聽不出來,對單純的愛樂者不見得不好;但是如果要評論『音色』藝術或『錄音』效果,聽不出版位問題的現象就必須自我警剔了。理所當然的,收集好版位唱片的人,也會有人聽得出來而有人聽不出來;聽得出來的人花大錢收集版位,當然天經地義;聽不出來的人被批評白花錢玩物喪志,也算合情合理。這本來是很簡單的原則,但是在『聖俗二分』的媚俗文化上,卻被扭曲成自居為聖的問題。



玩物喪志還是自命清高?

  隨著LP的首版唱片價格飛漲,CD德版唱片價格不菲,很快地出現一種:『花錢買好版位的唱片是玩物喪志、炫燿金錢』的論調。這種論調當然有幾分真實,每個領域一定都有欺世盜名的人。但是,使用該領域的欺世盜名者來一竿子打翻船是一種『聖俗二分』的詭辯;簡而言之,只因為唱片價格不合理就全面否定追逐唱片版位好聽的意義,只是一種自我標榜、自居為聖而己。我曾一再看到『花幾十萬元玩LP硬體卻大罵別人買一張幾仟元的唱片是玩物喪志』的荒唐故事,主角當然是虛偽的追求名利;但是這麼明顯偏差的言論卻可以得到認同與支持,呈現的就是一種非常糟糕的一元化思想。

  回到問題的本質:『究意不同的CD唱片版位(或LP),我到底聽不聽得出好壞之別?』這個問題之答案當然是主觀的,但是對於『個人』卻是客觀的。如果你能努力讓自己訓練出分辨版位好壞的耳力,當然是讓自己音樂藝術的素養提升了。如果你能努力『經驗到』不同版位沒有好壞之別,再建構理論證明不同版位聽感的來源,那當然也是提升自己藝術鑑別力的好方式。

  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強調的就是『直接聽感』:EMI FRANCE的卡拉絲在巴黎的《卡門》,西德版 CD 全面大勝荷蘭版。這是在我的三萬元級鑑聽式音響經驗中的現象,隨便怎麼A B TEST都一定正確無誤;這就是對我來說客觀無比的『直接聽感』。

  這種『相對客觀』的『直接聽感』有何意義呢?至少對我自己來說,追求好音質版位的唱片,不是為了音響效果,而是為了『對音樂忠實』。



對音樂忠實:

  要追求音響效果,錄音的科學技術是永恒向前進的,再怎麼好的原版錄音,論音響效果永遠也比不上新天新地林主惟先生代理的那些現代錄音科學下的藝術級唱片。

  今天追問硬體版位,是因為有些夢幻的音樂演奏己經不復存在;例如說,對我主觀而言,沒有任何一個樂團可以比得上巴黎四大樂團之三(巴黎音樂院樂團、拉慕魯樂團、柯隆內樂團與帕度魯樂團,可惜至今找不到帕度魯樂團的錄音資料),所以任何能幫助我『更清楚聆聽到巴黎四大樂團的演奏效果』之手段,就算花大錢也通通捨得花下去。所以從『對音樂忠實』的立場,追逐唱片版位有它一定的客觀意義。若是太早就一元化地全盤否定這種客觀的『直接聽感』,小則喪失增進自我音樂素養的機會,大則淪落成『花幾十萬玩LP硬體卻大罵別人玩幾仟元的唱片』之虛偽徒眾。

  『直接聽感』是最重要的;能夠發現不同唱片版位對音樂欣賞影響,絕對是增進音樂欣賞能力的『一種可行途徑』,值得真誠的愛樂者費心於此。

  結果,只要扣上『花錢買好版位的唱片是玩物喪志、炫燿金錢』的論調,就可以看到一堆音響硬體幾十萬的人自命清高地宣稱他不屑玩此等商業炒作遊戲;這只有可能兩種答案:第一種是他們幾十萬的音響居然聽不出有版位差別,原來他們的音響硬體就己經是虛偽商品了;第二種是他們聽得出來,卻藉由聖俗二分的習性來自我標榜、自居為聖。無論那一種,都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沒有把音樂放在第一,而把自命清高擺在第一的『偽裝愛樂者』之真實現象。



真正的、真心的尊重知識:

  只有一種人批評高價版位現象是可以被尊重的,就是家境清寒卻熱愛古典音樂、只能用燒錄或下載MP3與手提音響來接近音樂心靈的單純愛樂者(嗯,我曾經是如此啦!)。這種最單純的音樂心靈免不了在音色藝術的視野會受限,卻是唯一可以無愧地提出唱片版位價格不當的誠實者。

  為什麼不能單純地欣賞古典音樂?這是我們文化深層的嚴重問題:永遠把個人修行境界擺第一,從而無法真正的尊重世間知識的真善美。所以無論是唱片問題、錄音藝術問題、音樂欣賞問題....有品的人追求逍遙境界,沒品的人追求修行美名,最後永遠是把古典音樂真正的藝術美感擺在第二位。腦筋快的商人當然可以動這種手腳:前陣子的波哥雷黎奇鋼琴會,一堆不知所云的非音樂之境界贊詞,豈不是下了最好的註腳?

  真心的、真正的尊重世間知識,避免個人的聖俗二分習慣輕易掩蓋掉真實體驗或正確知識,何以在我們的社會文化是如此的艱難?




回【主題音樂】 回【音樂社會文化省思】 回【趨勢文化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