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對知識的尊重,成為深度網路生活的必要 蘇友瑞


前言:
 
  這陣子拼命研究法國音樂,發現先把新天新地唱片行幾位音樂素養深厚的網友當成普遍權威,不帶批判地觀照法國音樂;便能很快地獲得我『自己想要的法國音樂知識』,而且內容還可能跟他們相差甚多。這其實只是很簡單的知識論現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不帶立場的批判,當我們常常提出表面理性的問題或批判時,事實上往往只是更暴露自己預設立場的固執;反而,學會先透過合理的背景知識系統來吸收資訊,更能有效且深入的獲得該知識領域的精髓。

  但是,這些在網路上分享深度知識的網友,陸續面臨被無情地耗竭掉的現象;很明顯出現『太多人喜歡批評,卻沒有人肯真心交流知識』的亂象,而且一再被包裝成理性討論的藉口。於是,因著我再一次透過網友獲得知識大幅成長的經歷,我決定對這個亂象與因應之道做一個完整的論述。



網路社會『對知識不再尊重』的惡習:

  網路社會常常有很多小問題,但往往都只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網路社會真正獨有的嚴重問題,其一正是『對知識不再尊重』的惡習。

  沒有網路的時代,我們活得孤單無比;難得遇到一個愛好古典音樂的同好,管他是德派法派還是現代派,一定是先興奮莫名地與之暢談愉快。同好如此難以尋得,因而對任何人的古典音樂經驗都極為尊重:一定是先好好了解他的底子才敢判斷他的程度是如何。在著名的《古典音樂雜誌》創刊時期,正是沒有網路的時代;常常看到一堆同好在經典雷射唱片行相遇了,就高興地聊天聊到半夜兩三點仍意猶未盡。當然,如果對方與我音樂理路相差太大,往往幾個月後就疏遠了。但是由於曾經尊重過他的知識,所以知識經驗的獲得便快了一截。

  到了網路時代,『對知識的不尊重』成為一大危機:網路讓人人得以方便對談,同時讓人人太容易遇到同好、太容易吸收相關資訊。大家都有起碼的智商,於是在資訊如此方便交流的網路,讓『提問題』明顯變容易,往往隨便胡思亂想一分鐘就可以想出熟手都未必想到的新鮮路線。因而很正常的,提問、批評成為網路社會文化自然的發展重心。

  然而,正因為『像樣的提問』沒有什麼了不起,上到八十歲下到十二歲人人都會。於是網路社會產生這樣的自毀因子:人人樂於提問,建構完整思想完整文章的人理所當然變成箭靶,那麼誰願意當這種箭靶呢?



重質?還是重量?

  因此網路社會正式分成兩種完全不同的型態:

  一種是走『重質』的網路社會,非常積極保護『提供完整知識(或好答案)』的『網路寫手』,阻止過度的提問環境造成寫手疲倦而不願留下(這叫做被耗竭掉)。台灣學術網路第一個走重質而成功、而且可以成為永遠的網路社會典範,是某個情色文學bbs站。它的成就直到如今,不管什麼知識領域的網站都很難與之相比。當然,情色資訊是否道德的問題在此舉例是懸置不討論的。

  另一種是走『重量』的網路社會,積極保護發言機會,會適時處理網路廣告、灌水或鬧場小白,讓任何網路使用者都可以安心發表意見,於是網站很容易衝高人氣成為大型網站。

  這種網站就『網站經營』的立場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參與這種網站,就得注意『對知識不再尊重』的巨大陷阱。



『對知識不再尊重』的養成歷程:

  因為對所有真心的發言都是一視同仁的,網路同好又是這麼容易找到;於是我們對於過份容易獲得的資訊開始習於嫌東嫌西,再加上嫌東嫌西的心態也被網路容易發言的機制強化到極點,最後讓網路社會很容易就出現嫌東嫌冷言冷語的習慣。而完全自我化的個人網頁或blog系統,加強的自我陷感往往讓自得其樂的冷言冷語惡習更加嚴重!

  有史以來,我們在現實社會絕對不可能出現:一群人談深度知識談地很愉快,你卻跑到人家身邊公然嫌他們:你們講太深了,我聽不懂,能不能換話題?但是網路社會居然從1993年就開始出現這種現實生活絕對不會出現的詭異現象: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在連線bbs的古典音樂板客客氣氣地分享,莫名其妙的,約每兩個月就會出現一個不知何處冒出來的ID痛罵:你們講那麼多幹麻!古典音樂應該如何如何、你們只要告訴我們那張CD很好聽就好了......我絕對不反對聽古典音樂可以輕輕鬆鬆聽,但是,究竟是什麼社會機制導致主張『輕鬆聽』的網路使用者,認為他必需時時刻刻到認真發言的討論串去鬧場、拯救『認真聽』的愛樂者?為何會變成這種喜歡主動破壞別人討論氣氛、自以為是的獨夫?你明明可以在適當的討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嘛!何必透過公開責備別人『認真聽』的言論來自我標榜?

  那麼,有沒有認真聽的人莫名奇妙跳出來責罵輕鬆聽的人呢?當然有,但是這是正常社會就會出現的常態,知識豐富產生的驕傲在現實生活是常見的,但是知識不足還能驕傲罵人、而且大家還不覺得這是嚴重缺陷,大概只有網路機制才會產生了。

  這種明明是現實生活上非常不禮貌的唯我獨尊心態,從1993年發展到現在2005年,居然被包裝成『理性意見、多元討論』,這可以算是網路社會真正嚴重的大問題了。

  很明顯的,太容易發表意見的網路環境,常常只是讓你太容易發表淺薄的想法;只會提問不會解答,只會空談感想而不會深思熟慮;最後由於過度提問,而變成『對知識不再尊重』的網路惡習。



東方文化『修行主義』的惡化現象:

  這種網路惡習應該是世界性的,但是在修行主義泛濫的台灣社會產生更嚴重的惡習。

  本來個人就絕對不可能成為聖人,誰不會犯錯?誰規定我一定要成為有錯則改的顏回?但是『對知識不再尊重』的網路社會本來就只在乎有意見有提問,當完整文章出現時,我們除了馬上淺薄地挑毛病外,出現了大概只有修行主義社會才會出現的大笑話:要求原作者非回答不可,不然就是沒路用、躲問題;充滿愛心的要求原作者一定要關懷一下提問者,這樣才可以表現原作者高人一等的道德修養........

  大家好像都忘了:原作者寫出完整文章來,沒有收你的錢沒有賣你的帳,也不想成為孔子顏回,憑什麼我要面對一大堆無聊的提問?沒關係,我又不收你的錢,要亂問,我總有權利懶得回答吧?這時更離譜的情況就發生了:居然會有非常多網友公開或私下去勸原作者:你一定要回,不然就是太驕傲、沒愛心、如何如何........更誇張的情況是,為了表現自己高人一等的修行水準,不惜與鬧場者同聲一氣對原作者不斷地道德說教。這是修行主義社會最嚴重的罪惡:他們不屑理會小人、懶得糾出做壞事的,卻對製造完整文章的寫手『兇狠殘酷地虐待打壓』,還以為這是有水準的修養、理性的思維.............

  可想而知,多少網路寫手認清這種網路現實情況後,會選擇『從此不再寫完整文章!』。

  我們的網路社會變爛了嗎?責任會不會就出在我們這種形同『欺善怕惡』的修行主義?



防止『對知識不再尊重』的個人因應之道:

  我並非反對『批判』或『提問』的思想激盪,只是網路上的提問往往太容易太泛濫了,因而必需把『批判』或『提問』提高標準才能阻止網路社會的惡化。最簡單的原則就是『以完整意見批判完整意見』,我要批評你的音響不佳,當然可以,我一定會指出這片CD撥放時出現什麼不正確的現象,絕對不會空泛地只留一句:我覺得你的音響不怎麼樣........

  同樣的,你想批評我的唱片評論,卻完全說不出自己的觀點,只能說:我覺得你寫的不大對......廢話!我又不是寫聖經,當然一定『不大對』!提出這種鬼都知道的淺薄意見有什麼意義?除了展現『對知識不再尊重』的網路惡習外,能有什麼網路上知識成長的空間呢?

  所以嘗試在網路獲得完整知識的人,就必需正視這種網路惡習導致的知識墮落;我可以給你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如果你看到一篇完整文章,當下反應就是想提問想批評,OK,你己經很危險了。練習一下,看到完整的文章,先問問自己『能不能用另一個完整思路的觀點來回應』?不然,你在網路上的知識歷程一定沈淪。



防止『對知識不再尊重』的網路社會參與原則:

  而嘗試讓網路社會能優質發展的網友,也可以想一想:對網路寫手莫名奇妙的要求,除了讓大家越傾向打屁哈拉來自保外,能有什麼好處?所以,從自己做起!當一個積極尊重完整文章的人,不要讓願意分享完整文章的人放棄在這個網路社會的熱心參與。

  尊重完整文章就是最好的網路優質化淘汰機制,網上意見不合互相攻詰,就讓完整文章說話吧!寫不出完整觀點的人,才是真正落敗的人;而不是我們文化惡習上所認定的:首先生氣的人就輸了。記住,在網路上要裝虛偽、裝和氣、裝不動怒再到處放冷箭,實在是太容易假扮了!它在網路上根本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標準。只有完整意見與完整觀點,才能日久見人心、看出來到底誰才是真心為這個網路社會付出的人。

  在這種網路陷阱未被解決之前,完整文章的網路寫手只能自保:我們絕對不回應太多問題,分享完整文章才能增進知識交流的深度。若是理念差太多,立刻停止討論。如果這時你想當網路寫手的好朋友好幫手,奉勸你,千萬別去勸網路寫手成為有問必答好心又有耐心的偉人,那永遠只會損耗掉完整文章的能力,增加淺薄打屁的浮濫。當然,這只是最低標準;如果你像我一樣對網路社會充滿使命感,你會跟我一樣使用其他更積極的做法,在此暫且不論。



結論:

  我一直無法了解的,就是「為什麼要在網路上『勸人成聖』?」;民主社會的原則,明明就是人人不犯法就天下太平了,而不是人人變成聖人才會天下太平。我們當然要『勸人不要犯罪』、勸網友不要習於COPY、勸網友不要想自殺......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勸網友『寫出好文章就要學會謙虛』、『很多人認同就要學會別搞小圈圈』、『被辱罵就要學會忍耐』、『被鬧場就要學會看開』......這些『成聖之道』何時成為民主現代社會的『神聖宗教』,導致我們三不五時就要主動跳出來傳教、不惜殘忍虐待貢獻完整文章的網路寫手?

  再者,這些成聖之道是理性的嗎?是普遍的嗎?它不過是一種傳統東方文化流行的狂熱教條而己,世界上一大堆現代化法治化的公民社會,絕對沒有一個把這些流行觀點列入生活習慣或法律教材!

  要『勸人為善』嗎?網路能產生道德典範的影響力嗎?這麼容易假造人格的環境你居然期待有道德典範的影響力?在我看來,最可靠的網路為善,就是『知識的成長』而己。其他任何道德教化,在網路上永遠不可能實現:你永遠可以成功地假裝成耶穌的德性,我也永遠可以成功地假扮成佛祖的境界。那麼,為什麼我們就是那麼喜歡空談網路人格的成聖之道?

  就此而論,在網路上『勸人成聖』,除了製造一大堆偽君子、虐待網路寫手的變相惡果之外,到底有什麼意義?這豈不是修行主義最大的禍害?

  要讓網路成為知識成長的良好媒介,還是發洩喊爽的無聊場所,真的只在個人的選擇!



註:

  網路文化存在著以輕薄短小、閒聊打屁、搞怪瞎扯....等方式來製造網路上溫馨的情感交流,這種情況當然不在我上述所謂『不尊重知識』的情況;為防誤解,特此註記。



回【主題音樂】 回【音樂社會文化省思】 回【趨勢文化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