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西方美學史教程 作 者:李醒塵 出 版社:淑馨1996 書摘整理:陳韻琳 |
|
中世紀的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當時鼓吹君權神授、來世主義、禁欲主義、 要人們拋棄世俗,否定現實。文藝,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現世全是隱喻來世。 這時柏拉圖、新柏拉圖和基督教教義的融合,發展出「上帝至美」的神學美 學。 1.奧古斯丁(Augustins,350-430) 奧古斯丁在沒有信仰基督以前,也是認為美是獨立自主的、完滿和諧的整體 ,美的價值就是事物本身。但是在皈依基督教以後,美學思想發生重大變化,他 悔恨自己對物質世界的熱愛,看不見上帝的美,也看不見物質世界的美來於上帝 ,只有上帝才是不變的美,世界上的美都是相對有限低級微不足道的。 同時他還認為,美,不論是上帝還是萬物,都是人的肉體感官所不能認識的 ,人要認識美只能依靠上帝的理性,他甚至否認人可以成為審美的主體。他跟上 帝說:「誰能通過你的聖神而觀察這些事物,你便在他身上觀看,因此,他看出 萬有的美好時,是由於你看見其美好。」這就是說,不是人、而是上帝才能欣賞 美。他割斷和物質世界的連繫,把美歸諸於彼岸的上帝,創立一套神學美學。 奧古斯丁還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把數加以神秘化和絕對化以作為美的 絕對要素。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萬物,一切和諧秩序和整一,歸根結底是一種 數學關係。他說:「數始於一,數以等同和類似而見美,數與秩序不可分。理智 轉向天地見到美,在美裡見出圖形、在圖形裡見出尺度、在尺度裡見出數。」 在上帝創造的世界裡有沒有醜。這變成一個神學問題:醜不是實在的東西, 只是美的特徵的缺乏或不足,是較低級的美,因此醜是美的一個部分,構成美的 一個條件,在整體美中起烘托作用。」 2.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 跟奧古斯丁一樣,從神學論證美。上帝是美的根源,是最高的美。 不過,他吸收了亞里士多德以經驗為基礎的許多哲學觀點,較少神秘主義的 色彩,人是受造,也是自然的存在,情慾是自然的,並非全都是罪惡,只有違背 理性的情慾才導向罪惡。 他也區別美與善。善涉及慾念,有外在的目的,美只涉及認識功能,是認識 的對象,只引起視聽的快感。每像我們的認識功能提出的,是一種見出秩序的東 西,是在善之外之上的東西。總之,凡讓人滿足慾念的就是善,凡單純透過認識 就愉快的就是美,美具有不假思索推理等的審美直接性。美是可感的、是認識的 對象、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內容,只引起快感不涉及慾念,沒有外在實用的目的。 這些後來在康德美學中都有進一步發展。 藝術是模仿自然,不過,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藝術家在神的啟示下,首先在 心理形成所要製造的東西的觀念,然後仿效神造自然的技巧,從心靈流出藝術形 式,使之注入到外在材料之中,從而構成藝術作品。他強調,藝術起源於人的心 靈。 3.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 但丁一樣接受神學美學的觀念,上帝是美的本體,萬物之美都來於上帝之美 ,美在各部分的和諧均勻。 不過,但丁比上兩人更重視人和塵世生活,漸漸突破神學美學。他認為人與 禽獸的不同,在於人有天賦理性和自由意志,這是上帝對人的恩賜,因此人是高 貴的、自由的、人在愛上帝之外,還可以追求塵世之愛,追求真善美的能力,這 些都是人的本性,也是藝術的意義。 因此但丁美學,是從肯定現世和人出發的,這是一大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