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之『非專業的深度』從何而來? |
|||||||||||
如果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追尋的是深度的音樂心靈體驗,這種體驗甚至可以超越專業音樂人士;那麼,如何獲得『深度』? 上帝創造的每一個人都無法全知全能,每個人能力都都限制在普遍領域的某一特殊面;除了極罕見的音樂天才外,再怎麼偉大的音樂家或音樂欣賞者永遠只能擁有『部份的音樂心靈深度』。除此之外,他面對其他種種音樂往往就很容易淺薄化或比不上更有深度的人。即使是偉大的鋼琴家吉利爾斯,遇到非他能力擅長的德布西音樂,還是遠遠遜於柯爾托與季雪金。所以我的前文《從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談『專業』與『深度』》特別強調,即使是著名、偉大的音樂專業人士,我們單純音樂欣賞者可能比他們更有深度 ── 在他們擅長的領域之外,我們就可能比他們有更有深度。 於是產生兩種不同的『缺乏深度』類型:第一種是『全面性缺乏深度』,也就是找不到符合自己心靈深層感動的音樂;專業音樂人士如果處在這種情境會是很大的挫折與煎熬。另一種是『部份缺乏深度』,這就無可厚非了;因為人的能力必然有限,再怎樣的高手、甚至是貝多芬與莫札特,仍然是有限的。 因此我發現在網路上的音樂心靈相遇分享,即使只是『短短的回應』都可以讓『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展現出深度音樂心靈的相遇。因為長篇大論本身也是一種受過訓練的專業能力,與音樂心靈的深度『毫無關係』;也就是說能長篇大論貝多芬的人,可能他對德布西的感受遠遜於你。很多時候,『長篇大論』只要求得到網路心靈適切小小回應的相遇滿足,這就是最深度的音樂心靈饗宴了! 所以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不必追求全面性的音樂深度;只要能擁有部份的音樂心靈深度,就是完美無比的音樂人生了。 那麼,如何獲得這種『部份的音樂心靈深度』呢?我並沒有絕對可靠的答案,只能說說個人的感想: 我認為缺乏生命深度必定是缺乏生活體驗,但是豐富的生活體驗不見得會帶出生命深度,有太多的例子是豐富的生活體驗卻保證帶出淺薄的人生故事。 以音樂欣賞而論,小弟放棄其他偉大音樂作品專注於3B2T(貝多芬、巴哈、布拉姆斯、莫札特與舒伯特),正是因為小弟感受到『真理的專注』是促進深度的一種方法。假使我認為『音樂結構(對位、曲式)』是我最想追求的音樂真理,於是我專注於追求音樂結構嚴謹、豐富又有生命力的音樂作品,那當然很容易走向3B2T的後期音樂心靈世界了(請參考:心靈小憩「音樂家心靈」專欄)。如果我追尋的是和聲色彩,我就可能就會轉向德步西、十二音列甚至現代音樂了。 認定了滿足自我期待的主觀真理後,再來就是專注,專注到把3B2T的所有作品收齊、儘可能買下全數總譜(我從小家裡音響設施很差,都是用隨身聽加總譜來『看譜聽音樂』)、專注 3B2T 之相關人文資訊......久而久之,這種『真理的專注』自然成為深度。 不同於小弟的 3B2T 歷程,我的合作夥伴陳韻琳女士則是另一走向。她本來毫無音樂素養(嘻!),後來成立心靈小憩網站後開始認為必需發展音樂素養;於是便『專注』於『各種音樂家之宗教情懷或生命省思』,『專注』於內省式的音樂作品(這種作品的純音樂水準可能很差!請參考心靈小憩文章:從羅西尼的最後聖樂談玩世不恭作曲家最後的心靈渴求),買了一大堆我聽都沒聽過的音樂家之彌撒曲或獨唱聖詠;結果她也是同樣走出一條深度的音樂心靈道路。 此外,我也遇過專注於現代音樂的深度欣賞者、專注於比法派音樂的深度欣賞者.......種種不同型式的深度音樂欣賞者太多了,因此我才會提出上述心得:『真理的專注』乃是追求深度的一種可行方法。 那麼,不使用上述方法就沒有深度嗎?不對!理應有其他方法也能獲得音樂的深度。只是我不是走那種那種方法,無法正確描述出它們的有效性。 還有其他種方法獲得非專業的音樂深度嗎?這就有待網路上其他音樂愛好者的分享與體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