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音響的狂想曲

 
 

作者:蘇友瑞                   

   

  基於心靈小憩的藝文與科技生活社群之宗旨:同時結合藝文與科技生活,我一方面持續於賽車科技的喜好,另一方面也開始回到音樂的世界,嘗試藝文與科技結合;很明顯的,這種結合得放在音響的喜好與感受中。

  音樂欣賞是藝文領域,但是音響設計卻是科技生活。我採用與賽車科技完全相同的『專業有價』態度,尋找音響設計師,採討音響的知識需求;最後,以五、六萬元的代價購進我聆聽古典音樂三十多年來第一套像樣的家用音響系統。

聆聽室:......嘻嘻,弟家貧,只有兩坪大的睡房可以放音響........

CD PLAYER:改裝的 TEAC CD-P1440R。

綜合擴大機:全手工套件請音響設計師自製。

SPEAKER:二手的 Vision Acoustique Evasion。

訊號線:Ortofon 6.5N.AC1000Q。

喇叭線:Ortofon spk200。

  由於我個人偏好是『以音樂為目的,而以音響為手段』,無論買怎樣的音響,最後的目的是要享受音樂;如果買音響卻導致對於錄音品質不佳的演奏家失去興趣,那倒不如使用CD隨身聽來聽音樂還比較能被藝術感動。

  因此,首先試驗偉大演奏家的 MONO 糟錄音。例如,以 1936 ~ 1939 錄製的卡薩爾斯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集,EMI Reference系列,還是從78轉母盤轉錄的CD,用六萬元的音響聽來如何呢?

  剛好手上有一張音響測試片有相同曲目,無疑的是錄音發燒但是詮釋極差;機械化而無音樂性的演奏我一向戲稱為MIDI巴哈、MIDI貝多芬、MIDI莫札特.....。跟MIDI巴哈相比之下,MONO糟錄音呈現以下缺點:嚴重缺乏堂音、背景噪音嚴重、低音生硬毫無正確共鳴、高音乾澀像是掐住喉嚨。

  可是,卡薩爾斯豐富的表情還是一絲一毫都沒有遺漏,樂曲的感動還是遠遠高人一等呢!

  常遇到玩音響的音樂同好失去對糟糕錄音的欣賞能力,我直覺是『音響設計不當』。換了這套總算像樣一點的家用音響,由於事先跟音響設計師充分溝通『音樂重於一切』的設計理念;結果欣賞 1936 的 MONO 錄音,只會覺得更加感動、更能與卡薩爾斯心神意會、更發現唱片裡有許多以前遺漏的神髓.........簡而言之,只會讓我更放心地去買 MONO 錄音。怎麼會玩音響之後,反而不想買 MONO 爛錄音了呢?

  設計恰當的音響系統,可以幫助音樂欣賞的感動;但是設計失當的音響,極可能只會滿足音響效果卻失去音樂欣賞的能力。使用我最愛的吉利爾斯(Emil Gilels)生前最後的天鵝之歌錄音『貝多芬的no.30、no31鋼琴奏鳴曲』加以映證,更加確定了這個發現。

  這張CD的錄音品質並不高,是DDD的,很容易變成只有音響上一時的爽快卻不耐聽、聽久會累且刺耳。但是吉利爾斯是我最敬愛的鋼琴家,所以還是得乖乖忍受DDD。

  我比較音響的樂段選自 NO.30 第三樂章最後的第六段變奏,Gilels最驚人的藝術才華是使用完全不同的觸鍵與音色來表達貝多芬後期音樂的感情交織。

  比方說,一開始的主旋律是使用柔音觸鍵(可能是使用跪指奏法產生柔音似的音效,詳情得請教鋼琴演奏高手),隨即高兩個八度的旋律則使用斷音觸鍵。我聽過許多號稱高級音響的表現,結果兩段完全不同指法音色的音樂聽起來居然『差不多』── 一樣好聽?這是高傳真的好聽還是高失真的好聽?

  回到貝多芬的原譜,當然了,以音樂藝術而論,吉利爾斯這樣的詮釋是非常恰當的,表現出這種演奏特色的音響才是具有音樂性的音響。

  當然讀者可別以為這種音樂感動只有好幾萬以上的音響才能表現出來,放心好了,我在古典音樂雜誌寫樂評的時候還是一個窮光蛋學生,用的是4000元的手提CD再加1000元的耳機,還是聽得出來這兩段音樂的音色差異!聽不出來,恐怕不是音響太差,而是音響設計偏離音樂演奏的需要。

  我這套音響不算是成品,比較像是改裝品、設計品。設計成功的音響,可以把吉利爾斯的多樣觸鍵與音色發揮地淋離盡致,這樣的音樂嚮宴中要再談什麼堂音、泛音、空間......都是多餘的了。

  很多玩音響的音樂愛好者往往遇到一個矛盾:發燒錄音的演奏家藝術品味不高,爛錄音的演奏家藝術水準極高,怎麼辦?幸好我三十多年來的聆聽經驗都是用手提CD,聽起來一樣爛,所以不成問題....等到開始玩音響,再一次遇到這種問題,我開始懷疑:會不會是一個綜合科技與人文的問題?

  許多音響往往可以輕易把發燒錄音的唱片播放出感人萬分的音響效果,但是面對錄音普通的唱片卻表現平平,遇到MONO爛錄音的唱片甚至起來比手提CD還難聽(!);這會不會是一種『音響取向』的設計?相對的,以我自己的音響系統來說,播放發燒唱片沒有多了不起,但是甚至MONO錄音也不會失去演奏家的演奏特色。我的意思是:『同一個演奏家』,使用『同一個樂器』,在『不同的時間』,運用不同的指法(演奏法)讓『同一隻樂器』產生『不同的演奏特色』。這種『演奏特色』不是簡單的頻率分佈圖,以鋼琴而論,一個高音 C 原先的頻率分佈圖讓任何一個人來彈都是一樣的;但是若由高手鋼琴家來彈,他透過不同的按鍵速度與力度,產生完全不同的音色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演奏特色』。

  如何讓音響呈現出『演奏特色』?它是一個藝文問題,因為音樂素養必需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現『演奏特色』的重要。它也是一個科技問題,因為音響要如何設計完全依賴音響設計師的科技水準。

  那麼,我在音樂界與音響界看到的特異現象:音樂欣賞者的音響設計品質不當(比手提CD還難聽),音響愛好者的音樂品味偏差(只聽得下發燒錄音);豈不是一個缺乏科技與人文整合能力的缺憾?

[ 回 企畫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