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音響調校所呈現的音樂心靈 |
|||||||||||
一、前言: 很早就知道 MYAV音響網站上的 misty37(潘定磊先生,常在音響城邦雜誌撰寫陳老師家庭音樂會記事)多會惹麻煩了;其實當我看到像他那種囂張的言論反而比較能同理心面對,因為本人比 misty37 還要囂張......我的意思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一大缺失:往往過度把『拯救的人格特質』打壓成臭屁、愛現、沒教養......。然而無論從科學哲學或社會學看來,勇於表達個人知識的文化習慣才能擁有知識的進步與公義的社會。以 misty37 為例,當他發現陳正雄老師這座音響知識寶庫時,依正常中國人的習慣一定是得『謙沖自持』,要小心『一山還有一山高』,用力宣傳陳老師這座寶庫會容易惹人討厭、不如少講少錯、少惹是非......但明顯 misty37 走不一樣的路數。他就是大膽地呈現他所獲得的知識並且勇於被批判與交叉辯論,態度夠不夠客氣是另一回事,討論的氣氛好不好也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原本封閉的知識社會才有受到多元化衝擊的機會。所以我自己只要有機會,我也很願意扮演這種烏鴉的角色。 至於談到個人呢?每次在陳老師家庭音樂會中相遇,他很少跟我談音響,到是談音樂特別多且能心心相映。雖然他的文筆是標準的『質勝文』,但是音樂的感受力著實非凡,像他的為人處世一樣熱情如火。那麼,與這類人進行三四好友的私人音響欣賞會,將產生什麼科技與人文的交匯感受呢?
這次在 misty37家終於確認了,音響水準高到一定程度,便會出現『音質派』與『音場派』的對立觀點。要兩者兼顧當然可行,但是如果是水準相同的高手互比,很明顯就會出現『音質派』與『音場派』的取向不同。 我的音響知識啟蒙自菲爾音響的羅啟良先生,他就是標準的『音質派』。當初請他做一台兩萬元級的自製擴大機,音質之美超值無比,但是音場的寬深通通不足;後來找他算帳,加碼要求針對音場全面提升,結果讓我滿意的不得了。這證明了音質派的音響家根本不是不會搞『音場』,只是他們志不在此。同理,音場派的音響家也不見得不會搞音質,也許他們也是志不在此。 misty37很明顯的是音質派,他認為現場演奏不可能有歷歷在目的音場,因此不需要把喇叭拉出深度擺位來獲得深度空間,重點應放在全頻段的音域平衡與音質的提升。當然,要談音質只能回歸傳統LP唱盤,他調整出來的 LP 音質,那絕對是可以讓我心服口服到了極點的 LP 音響藝術!狠狠地徹底把 CD 踩在腳底下。 LP 的音響優勢實在太多了,我很想澄清一點:我認為 LP 的『動態』比 CD 還好。一定會有音響愛好者說我腦袋燒壞了,CD的動態比LP強太多了,怎麼說反了?問題是,CD的動態雖強,但是要保持『大動態音質不失真』、『大動態音場不亂』、『大動態頻率響應不亂(高音尖低音糊)』,那我真的估計CD大概只有 20 DB 以下的『音樂動態』而不是動輒 100 DB 的『音效動態』。真實呈現音樂的『音樂動態』才是玩音響的美聲境界,這是我在 misty37家的強烈感受與心得:只要放大聲,CD 比起 LP 一定亂成一團。 LP 的第二優勢是『聲音的進行感』,這是我很難用文字描述的:試想喇叭離你三公尺,而你的空間定位可以製造深達四公尺的音場。如果是CD,你會覺得音樂是從四公尺的位置『發聲』;如果是LP,你會覺得音樂從四公尺的位置向你『迎面襲來』。這是我私人對LP的調整是否登峰造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準,也是我認為CD永遠比不上LP的穩輸事實。 前幾次談論的另一位音響家 alc是標準的『音場派』,呈現無可倫比的『真實音樂空間』。這裡必需承認我並不能百分之百同意音質派的立場,因為我在 alc 家的感受是:雖然音質不是那麼登峰造極,但是音場表現之強,至少在一些需要音場效果的唱片上,會得到極為強烈的感動。我帶了兩張呈現『神聖空間』的唱片,在 misty37 家不但沒得到感動還暴露了現場錄音的音質缺陷,在 alc家卻是被神聖空間感動到完全入迷。這無關是非對錯,但是至少對我個人的主觀而言,有些時候我也願意犧牲一點音質來得到滿意的音樂空間。 有沒有可能同時擁有 misty37家登峰造極的音質取向,又擁有 alc家如臨山水的自然音樂空間呢?我等著下次在員林黃醫師家能不能開啟新的視野,調整妥當的新系統會不會給我一個全新體驗?又或者 misty37 與 alc 在我的誠實放砲之刺激下,產生新的一番改變?當然更可能我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任務,仙樂那得人間聞問?於是只能勤快一點:今天聽 misty37家、明天聽 alc家、後天吵黃醫師家......(當然不敢吵陳老師)......
這一點我將與 misty37 吵到臉紅脖子粗;但是多元文化衝擊的網路友誼本來就擁有開放的心靈,大家的音樂音響取向雖然南轅北轍,然而沒必要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就『政治一元論』地把不合己意的人通通打成誓死反對的敵人,那就太可惜了!我身為CD唱片破萬張的愛樂者卻使用三萬元級的音響系統,當然知道一般愛樂者對音響發燒友充滿『音樂水準有問題』的疑慮與自傲。但是透過網路交會,究竟是音響發燒友保有開放的心靈而提升自我的音樂素養?還是音樂欣賞者囿於門戶之見而自我封閉?這反而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必需切身反省的。 回到音響的話題來。CD 先天就比不上 LP,造成 CD 唱片的製作必需與 LP 有所不同,CD 唱機的播放特性也必需與 LP 唱機不同。例如說,DORIAN唱片的錄音被公認是非常發燒的錄音,但是透過 LP 與 CD 的比較很明顯發現:第一,因為 CD 的訊噪比高是一大優勢特點,DORIAN 採取的『極近樂器』錄音法可以讓此優勢更突顯,若樂器很多隻就得進行後製的多軌混音動作。第二,CD 透過 D/A轉換後高音會有無法避免的粗硬現象,於是 DORIAN將極高頻的音量與動態通通壓縮掉,讓音質柔美化。第三,CD 的『音樂動態』極差,但是透過壓縮高頻動態,反而造成CD的『音樂動態』提升,也就是大聲撥放 CD 音樂不會吵、尖、利......這是『第一種唱片』。 但是存在另一種錄音藝術的態度,就是我現在拼命欣賞的『美好時代』唱片。它們的重點是,只用兩隻麥克風在演奏廳找一個足以表現錄音藝術的位置進行拾音,並且CD唱片製作過程減少加料與壓縮動態的後製,企圖呈現真實音樂的原貌。這種錄音藝術對 CD 而言會有幾個與上述相對的特性:第一、它的訊噪比一定變低,因為不後製不壓縮高頻,背景噪音一定會偏高。第二、它對音響系統的高頻品質要求較高,因為它不會壓縮高頻來得到CD唱片美聲的效果。第三、也因為沒有壓縮高頻,造成它對『音樂動態』的要求也很高,調整不當,大聲撥放便容易覺得很吵雜、很乾澀。這是『第二種唱片』。 如果像我這種『不會調整音響』的弱雞,當然是組了一套音響就直接根據音響器材本身特性而聆聽唱片了,這時音響器材本身的走決定了一切。但是對於我上述經驗過的音響家來說,他們擁有調整音響系統走向的功力與技術。這時就有問題了!調整音響總要有根據,基本的根據是音樂廳或真實樂器聲的知覺經驗;但是,『把第一種唱片調整成音樂廳經驗』與『把第二種唱片調整成音樂廳經驗』的不同取向,會不會導致音樂與音響的欣賞出現很難跨越的鴻溝? 我必需承認 misty37 真的有一套,VIMAK 的一體機播放第一種唱片的感覺真的有模有樣,非常動人,只是實在遠遠輸了 LP 一大截。但是,撥放第二種唱片,幾乎沒有一張讓我感動,而且每一張都讓我覺得不滿意、甚至還比不上在我家自己聽...... 最大的爭執點發生在,放 DORIAN 唱片時,真的很好聽,但是清楚暴露出我上述的後製方法,這種後製會讓我立刻覺得不舒服、很假,但是 misty37到是不在乎。而放我的第二種唱片,卻狠狠暴露 CD 唱機『音樂動態』不足所以大聲時聲音完全亂掉、CD唱片『高音不壓縮』所以大聲時尖利難聽、CD唱片『不後製訊噪多』所以聲音很吵......唯一通過考驗的是 SOLSTICE 的 Chemin、BNL 的布拉姆斯中提琴奏鳴曲、Timpani 的布洛克(當然包括皮爾奈),然而,就算這幾張唱片在 misty37家撥放的結果還算好聽,但是離感動我還是差了一截。 我的猜測是,misty37 是一個能調整音響系統走向的高手,他真的讓 CD音響系統根據『第一種唱片』達到登峰造極之境,所以相對而言反而更無法表現『第二種唱片』的錄音藝術特性。以撥放『第一種唱片』的水準來說,他的 CD 音響系統真的很好聽;但是撥放『第二種唱片』的結果就非常可議了。 嚴重的問題是,第一種唱片是目前普遍流行的標準,第二種唱片卻是小眾市場,那到底要怎麼辦?我想這是個人抉擇了。我認為,經濟水準能擁有百萬音響、又有時間認真玩音響的愛樂者,LP是最好的答案。如果無法玩LP,那麼我還是強調,第一種唱片實在完全無法比得上 LP,再怎麼調整都是沒有用。 但是,第二種唱片是可以滿足沒有LP的缺憾的。我從 misty37家回來,一直在想為什麼得不到第二種唱片的感動?趁老爸一個星期不在家,使用他那套我精心搭配的二十萬級音響糸統,狠狠地把第二種唱片全放了一遍。哈哈!還是非常非常感動,雖然比不上 LP,仍然夠滿足了(也許是我的欲望不夠高......)。 因此我個人認為,這是『錄音藝術』取向與『音響藝術』取向的交會,導致我和 misty37對CD唱片的要求不一樣。LP是至高無上的音響藝術,調整妥當下甚至能讓錄音藝術低劣的LP唱片呈現比錄音藝術高明的CD唱片更高的音響與音樂之感動。然而音響藝術有其天限的CD系統,必需透過錄音藝術來滿足音樂與音響的需要。CD無法令我入迷,因此導致我注意到錄音藝術的水準參差不齊。我不喜歡在唱片中加入人工殘響的『電子樂器感』、不喜歡『後製混音』的樂器形體感時亮時暗、容許適當的樂器粗硬聲來保留完整的樂器表奏氣氛、也因而容許噪音稍大但完整保留演奏風味的錄音。這些與 misty37的第一種唱片取向都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導致當天為了這些感覺吵得臉紅脖子粗......於是我相信:如果你是音響調整高手而且你的參考標準是第一種唱片,那麼你的系統可能會無法適應第二種唱片。這雖然只是個人選擇,但是說實話,在 misty37家播放第一種唱片的發燒錄音,遠不及我回家用次等系統播放第二種唱片的音響與音樂之感動,甚至實在差很多。沒有LP的情況下,錄音藝術完善的唱片可能是另一種替代的滿足方案。
我得承認上述完全是我個人極主觀的看法,但是這種主觀是無損於多元文化與音樂心靈交會的。就算我們對CD播放的立場南轅北轍,但是我們對『音樂』、尤其是『音樂心靈』的立場卻是情投意合的。我認為 misty37家的CD系統大有問題、表現不出 FY/SOLSTICE 的蕾菲布琴藝之錄音水準,但是在場的每一位音響玩家都可以被舒伯特第21號鋼琴奏鳴曲的後期音樂心靈感動到入迷,更可以被蕾菲布偉大的琴藝將舒伯特心靈故事款款道來而牽引到心靈躍升的境地。人生至樂莫過於此,音響藝術與錄音藝術的見解不同又有何妨? 從我開始寫樂評文章以來,一直很重視音樂藝術的『心靈躍升』角度。這個角度的確牽扯上與音樂不明確相關的人類心靈世界,因而常被批判是否偏離音樂本體或太過秀異化。然而當天在音響聚會的音樂分享中,透過蕾菲布之舒伯特21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精通爵士樂而少聽古典音樂的吳醫師立刻就理解『心靈躍升』的意義。我與 misty37聯手合作再接再勵,把季雪金的莫札特 k.570 鋼琴奏鳴曲慢板、巴克豪斯的莫札特 k.595 鋼琴協奏曲慢板(但是這個版本我們都不喜歡,還是哈絲姬兒比較合我們口味),這下子大家都能深入理解跨越不同音樂家的『心靈躍升』普遍共相了。 玩什麼東西都可能會玩物喪志,重要的是開放的心靈。吳醫師並沒有什麼古典音樂的豐富經驗,但是因為爵士樂的經驗練就一身開放心靈的功力,所以才能快速理解體會『心靈躍升』這種感人至深的古典音樂進階藝術欣賞。其實,不只是古典音樂,其他音樂、文學、繪畫、電影....凡是某類藝術走到極致,往往可以輕而易舉看出這種『心靈躍升』的普遍共相。專精爵士樂,極可能就掌握了普遍藝術的深入方法,從而迅速進階古典音樂的音樂心靈世界。 misty37 一向是玩音響硬體的,但是在深入音響硬體研習經驗中的獲得的開放心靈,仍然能快速獲得古典音樂的進階藝術欣賞能力。他總是偷偷問我為什麼他覺得好聽的版本都不是大家公認的三星戴花版?我只能簡單回答說:你挑的演奏版本都是我挑了四、五十個版本中最好的版本......誰說形而下的科技喜好一定會走向玩物喪志的心靈虧損? 我在 MYAV音響網站認識的這些音響家:陳老師、黃醫師、misty37、alc、PeterHsu......這些音響家都讓我看到開放的心靈才是決定人文素養的最終因素。科技與人文本來就應該是整合的全人精神,只是關鍵不在虛矯的偽多元或封閉的假多元。單一領域的深度往往正能啟動科技與人文與整合:讓專精科技的人心獲得人文的深刻省察,讓專精人文的人心獲得科技的尊重發展,於是,開放的心靈成為最後的答案 ── 這是像我一樣的愛樂者與這些音響家所能激盪出的豐富火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