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新體驗

 
 

作者:蘇友瑞                   


  最近一直在全面 重新體驗古典音樂的欣賞方式,其中以鋼琴、木管、銅管與管弦樂團被更新的幅度最大。所以一直重聽3B2T的基本曲目,驗證從拉威爾與新天新地林主惟先生那 裡學到的法國古典音樂演奏傳統,結果真的多了非常深刻的不同體會。

  過去對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版本推薦,高舉的是塞爾金與 塞爾對此樂曲的詮釋深度,旁及吉利爾斯與約夫姆的精彩演奏(請參考最後附錄中我在十幾年前之樂評文章)。現在學會了全新的管弦樂團欣賞方式後,對於阿勞與 馬洛維奇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的唱片有全新的體會,請注意,是INA出版的阿勞與馬洛維奇,不是阿勞與朱里尼的版本。如右圖。

  用一種比較簡便的理解方式來說:古典音樂的詮釋,可以使用『線條』與『音色』來二分。『線條』意謂著,讓旋律線因為速度與力度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情 感;『音色』意謂著,讓旋律線因為音色處理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情感。再使用一種簡單的理解:以3B2T而論,巴哈完全著重在線條處理;到了莫札特的交響 曲,在線條之外加上了『管樂(包含木管與銅管)』與『弦樂』對稱的『音色』刻劃;到了貝多芬的交響曲,進步成以『木管』、『銅管』與『弦樂』的三元對稱來 表達音樂,造成我現在喜歡的貝多芬交響曲唱片版本幾乎都是法國樂團。

  在舒伯特身上,他使用自己的歌唱天份讓『線條』『音色』的豐富基礎下走到最登峰造極的神韻境 界。但是,整個古典音樂藝術開始走向『音色』,白遼士開始發展頂極的『音色』藝術,到了拉威爾再度到達最登峰造極的境界,讓『音色』在結構嚴謹的『線條』 之下產生最完美的音樂。使拉威爾成為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六大音樂家之一,3B2T 正式改名為3B2T1R。

  那麼,在這種逐漸發展『音色』藝術的時代趨勢中,布拉姆斯究竟應該是『貝多芬第二』的繼承者?還是『第一位布拉姆斯』自己?如果相信音樂家會反映時代 趨勢,誠如荀白克宣稱他的十二音列理念是學自布拉姆斯;那麼布拉姆斯就不應該只是『線條』高手,也應該是『音色』高手。反之,也有可能,布拉姆斯徹底地抗 拒時代趨勢,孤高地站出學自貝多芬的豐富音樂心靈,成為偉大的『貝多芬第二』,所以『音色』技巧停留在貝多芬的水準。

  到底是『貝多芬第二』?還是『第一位布拉姆斯』?上述三張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唱片給我一個絕佳的思考與體驗。

  吉利爾斯與約夫姆的版本中,吉利爾斯明顯是一位『線條』藝術高 超的鋼琴家。他使用的基本鋼琴音色幾乎一成不變,變的是力度、速度產生的情緒轉折。然而,他的基本琴音實在太令我感動,個人實在太喜歡他的音色;所以聆聽 這張唱片時,很明顯被帶往『貝多芬第二』的路線。雖然,還是聽得出約夫姆對管弦樂團的音色詮釋,但最後仍完全走向『貝多芬第二』的布拉姆斯。

  塞爾金與塞爾的版本中,塞爾是一位超級固守線條的指揮家,他的管弦樂幾乎完全沒有發揮任何音色藝術的特性。不過,塞爾金真是偉大的鋼琴藝術家:他努力 進行鋼琴基本音色的對比,而讓整首樂曲產生獨一無二的『鋼琴音色』與『管弦樂團線條』之藝術對比。不過,塞爾金基本音色的變化不夠劇烈,仍然讓整首樂曲比 較偏向『貝多芬第二』。

  INA出版之阿勞與馬洛維奇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的版本則極端不同:阿勞在此使用了極端變化劇烈的基本音色來詮釋本樂曲,馬洛維奇更是把法國國家廣播 樂團源自白遼士與拉威爾的音色藝術發揮到盡善盡美,不愧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這是徹徹底底的『第一位布拉姆斯』走向,讓我見識到布拉姆斯更明顯 積極的『音色』之前衛性。

  然而,阿勞這種變化劇烈的鋼琴音色,似乎難以取代我先前固守的吉利爾斯之『線條』感受;單純論鋼琴部份,我還是喜歡吉利爾斯的單一基本音色之線條詮 釋;論整體音樂,我還是最喜歡塞爾金與塞爾。不過如果有夢幻版本,不知有沒有塞爾金與馬洛維奇(或帕瑞、克路易坦、馬替農)加上法國樂團的版本?相信可以 成為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

  因此,如果讀者你可以接受三個版本,我會建議以上三者都仔細聆聽看看,相信會對布拉姆斯產生多樣的認識與感動,也更能體會我現在一直重新體驗的 『音』、『樂』分立之欣賞角度!


 

[回 企畫首頁]